在起起伏伏的價格變動之中,30萬元級別的Model 3 和Model Y 終于讓更多的人買得起也用得起。
然而,全新工藝制造的Model Y 或許將讓用戶修不起。
從德國工廠到德州工廠,特斯拉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完成兩座全新工廠投產,新增100萬輛產能。隨之而來的是整車制造工藝的革新,比如全新4680電池、電池車身結構一體化和一體化壓鑄車身部件等等。
對比開廠活動的空前盛況、部分用戶反饋的新產品質量問題依舊,一體化壓鑄車身部件引發了廣泛的討論,不是看似先進的制造工藝,而是對維修成本的擔憂。
當汽車產業從燃油車轉向電動車,就連特斯拉都在其汽車訂購頁面,將節省的燃油費明確地告訴用戶,這也是部分用戶擁抱電動汽車的一大原因,后面還有減免的購置稅和節省的常規保養費等等稅費。
不管是燃油車更加簡單而成熟的車身硬件,還是純電動汽車印象中更高的潛在風險,相比較而言,后者的保險費用有不斷提升的趨勢。
電動汽車有更高的溢價、再加上動力電池和遍布車身外部的各類傳感器,都讓保險公司可能需要支付更高的理賠費用。
當特斯拉將車身后橋部分從原來70多個零件焊接而成的總成,變成一個一體壓鑄成型的零件之時,市場為之震撼,甚至也有其他車企準備跟進采用此項工藝。
僅從工時成本來看,這項技術就有望給特斯拉節省一筆不小的費用,更別說效率提升帶來的產能提升,加速新車交付量,讓資金流動得更快。
新技術的到來有望繼續提升特斯拉的成本競爭力,在更加便宜的Model 車型到來之前,用戶卻可能要面對保險費用的再一次上漲,以及相關零部件翻倍的維修費用。
簡單來看,一體壓鑄工藝看起來更加簡單,畢竟原先的焊接工藝需要70多個零件、幾百次的焊接,簡直就是一件耗費時間和金錢的事情。
然而,在我們熟悉的發動機缸體、缸蓋等壓鑄制造領域,從原材料、模具再到設備和環境,都對壓鑄成品的質量有重要的影響。
另外,在壓鑄件最終成品的質量檢查工序,只能依靠精密而昂貴的檢測設備,甚至在很多情況下只能依靠人眼這一最原始、也是最精確的檢查手法,這可不僅僅是一件累人的活那么簡單。
焊接工藝雖然看著費時,整個制造過程卻極其簡單,甚至無需覆蓋全部工件的細致質量檢查,可見其可靠性更高。
壓鑄工藝應用在這么大的車身部件上,究竟最終能真正帶來多大效益,甚至是否會有未知的質量隱患,留待時間驗證。
在這些未知因素之外,售后維修費用成為用戶最大的擔心。
從傳言中的“一撞就要20萬元的維修費用”,再到更換零件總成,給車身結構帶來的不可估計的影響,用戶的擔心也就不無道理。
當然,我們還不清楚特斯拉的售后維修標準中,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可以進行形變修復或者需要整體更換。即便要撞到整體更換零件的情況不會多見,但這顯然是一個可能的事情。
或許特斯拉也同步開發了魔法般的維修工藝?
從保險到零部件供應,這或許會成為特斯拉在整車和軟件之外的又一個收入和利潤來源,甚至特斯拉借此得以形成了造血內循環。
從另一個角度看,更高的售后維修費用,或許會讓道路更加安全,畢竟不管是特斯拉車主,還是道路上的其他車主,都不愿去承擔這樣一個零件的更換和高昂的費用。
在百年汽車制造歷史中,從大排量發動機退化到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再到車身剛性強化和輕量化,汽車制造工藝都在不斷地進化和變革。
在發動機領域早已應用多年的壓鑄工藝,傳統車企再清楚不過了,為何沒能在整車制造流程大規模使用,必定有現實的考量,而特斯拉的首次應用并不是工藝的創新,而是對可行性、可靠性的一次規模嘗試。
在一輛汽車的制造過程中,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最終有望給用戶帶來性價比更高的汽車。
只是,在汽車的全生命周期,不僅僅是汽車售價本身,還有汽車保養和售后成本,而這更是未來的無盡需求,也是用戶對一個品牌的集中感知。
在汽車內外設計和智能功能之外,更穩定的汽車質量、更低的保養成本和維修成本,這是一家車企能為車主做的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良心體現。
雖然有特斯拉的閉環保護,這一輛全新工藝的Model Y,或許真的得慢一點開了。
盡管我們不是特斯拉車主,但也會擔心我們的保險公司看到路上越來越多的特斯拉汽車之時,善意地建議我們適當地提高保額。
這一輛修不起的特斯拉汽車,推動了特斯拉自家的保險業務,在給自己帶來又一個利潤來源之外,或許還會帶動整個汽車保險行業的繁榮發展。
原創文章,歡迎轉發。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TMC動力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74228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
相關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