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開年大甩賣,這是最近這段時間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最大的“瓜”。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瓜”長勢喜人,足夠全世界消費者們吃。
近日,特斯拉在中國之外的地區也開始降價,在國內市場上跌跌不休的Model Y,在美國本土市場也不含糊,最高降幅可達5.699萬美元。
在國內市場上,你可以說是特斯拉在下大棋,要給國產廠商一點兒顏色看看。
問題是,在國外,特斯拉基本是一騎絕塵,它完全犯不著以價換量。
那么,開年就唱這么一出大戲,特斯拉究竟是為了什么呢?
01
降價的前提是,特斯拉降得起
其實,特斯拉在全球范圍內降價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
關于這件事兒,特斯拉有一套現成的說辭:堅持透明定價哲學。
此外,特斯拉中國副總裁也創造了一個名詞:堅持以成本定價。
我們簡單翻譯一下就是:特斯拉會在某些時間段內因為自己利潤太高而羞愧,因此必須要降價。
用國內某互聯網大師的話來說就是:不圖賺錢,單純就是想跟用戶交個朋友。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商業公司不講利潤而講起了情懷,那一定是有問題的,例如谷歌的“不作惡”。
特斯拉敢這么降價,最主要的原因是:它真的降得起。
目前,特斯拉的2022年財報尚未出爐,但根據華爾街各大機構的分析,特斯拉2022年的凈利潤約為130億美元。
全球大甩賣,對特斯拉來說不是什么大問題。
此外,特斯拉還有一個額外的利好消息:根據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從2023年起,特斯拉每賣一輛車,只要滿足條件,最高可以獲得7500美元的補貼。
也就是說,特斯拉降價的很大一部分成本不是自己出的。
與此同時,特斯拉的生產成本也的確在不斷下降。
在2022年特斯拉第三季度電話會議上,馬斯克表示,特斯拉的“秘密武器”4680電池有望在2023年取得重大突破。
屆時,其生產成本將會降低54%左右。
如果所言屬實的話,特斯拉在定價方面將會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然而,這些只是解釋了特斯拉“可以”降價,解釋不了特斯拉為什么一定要降價。
特斯拉是一家商業公司,商業公司就是要賺更多的錢。
這是生意的底線,就像做人要做個活人一樣。
特斯拉全球大降價,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個:它的錢,已經沒有那么好賺了。
02
全球訂單大減,特斯拉并沒有想象中光鮮
在這次全球市場大降價之前,特斯拉在國內市場上已經連續大幅降價,這與國內新能源汽車廠商帶來的競爭壓力有直接關系。
不過,在中國以外的市場,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家廠商能夠對特斯拉構成威脅。
然而,特斯拉還是要降價,因為特斯拉并不像表面上那樣光鮮亮麗。
根據海外權威分析師的數據,特斯拉的訂單池從2022年7月之后就持續下滑,5個月的時間從47.6萬輛下滑至16.3萬輛,呈現斷崖式下跌。
它的銷量還在增長,它的利潤還在飆升,但是,訂單的流失意味著它在增長率方面后繼無力。
要知道,對于一家處于成長期的科技公司而言,增長率比利潤更加重要。
2022年,特斯拉實現了131萬輛的銷量,但同比增長只有40%,距離馬斯克年初150萬輛的目標有不小的差距。
一向嗅覺靈敏的投資人很快給出了自己的判斷:特斯拉成長空間有限。
特斯拉的股價隨之一瀉千里,一年的時間里跌掉了65%,從超過一萬億美元跌到不足4000億美元,其中12月份一個月跌幅超過18%。
為了止住訂單下滑的趨勢,特斯拉能想到的最好的、見效最快的方法,就是大幅降價。
從這些動作來看,特斯拉對2023年的前景并不樂觀。
汽車行業與經濟形勢密切相關,1月10日,世界銀行下調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至1.7%,特斯拉預計很難達到2022年的增長率。
事實上,目前全球范圍內的新能源汽車大市場也就是中國、美國、歐洲。
特斯拉在中國市場上遭遇激烈競爭,2022年特斯拉在中國市場上交付新車43.9萬輛,只相當于比亞迪的四分之一,比身后的吉利汽車也就高了不到15萬輛。
而特斯拉在歐洲、美國市場的增長率,已經遠不及中國市場,并且,特斯拉已經深耕多年,想再取得超出常規的增長并不現實。
總結一下特斯拉降價的真正目的:以攻代守。
中國之外的新能源市場2023年增速放緩是大概率事件,但競爭卻比2022年更加激烈。
既然如此,不如提前降價,用降價擠壓挑戰者的生存空間,讓它們在特斯拉的大舉進攻面前無所適從。
這里沒有什么高深哲學和情懷,大家都是在明牌。
03
真正的戰場,還是中國市場
從客觀角度來說,特斯拉短短幾年內就從市場的寵兒退化到棄兒,的確有些出乎意料。
在這一方面,特斯拉比當年的蘋果差遠了。
其實,這個原因很簡單,蘋果有自己獨特的生態系統,這是其它廠商難以逾越的護城河。
但特斯拉沒有!
它沒有什么功能是自己能做而對手們做不了的,甚至,它連電池這種核心零部件都不能自主生產。
這,才是特斯拉真正值得擔憂的地方。
放在現如今來看,它的產品沒有什么特殊之處,在其它市場上大肆收割的FSD完全自動駕駛,在中國市場上也是水土不服。
剩下的,就只有比拼產品性能。
但是,論技術的普及速度,論產品性能的提升速度,誰也卷不過中國廠商。
更重要的是,以比亞迪為代表的國產新能源廠商從2022年下半年就開始大舉出海,現在的中國軍團遠非十年前可比,
十年前,國產汽車廠商出海只能靠低價去吃點邊緣化市場,而現在,中國新能源廠商可是技術、產品、運營能力樣樣不缺。
如果特斯拉不采取連續降價這種緊急措施,它很有可能面對中國市場被擠壓,其它市場又被出海的中國廠商“偷家”的窘境。
中國新能源市場占全球66%以上的市場份額,從這個市場卷出來的廠商,個個都是狠角色。
因此,特斯拉的成敗關鍵在于中國市場,鞏固了中國市場,特斯拉才有實力去維護全球市場。
2022年中國市場銷量占據特斯拉全球銷量的三分之一,這與大眾汽車的格局非常像,如果這三分之一維護不好,它另外的三分之二,很容易便會崩潰。
不出意外的話,價格戰將成為2023年特斯拉的主要競爭手段,當特斯拉也加入內卷大軍,說明中國市場的競爭將比以前更加殘酷。我們很多人厭惡“內卷”這個詞,但對汽車領域內持幣待購的消費者來說,“內卷”其實也是一個相當可愛的字眼。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西游社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94296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