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制造商之一,作為混動汽車領軍企業的豐田在混動汽車領域取得了諸多成就,其第四代 THS II 混動系統更是被不少人稱為「外星科技」。
然而,在混動領域的先進經驗似乎并不能讓豐田輕松踏入純電領域。
近年來,電動汽車行業飛速發展,全球汽車市場逐漸轉向電氣化,各國車企紛紛布局電動化轉型戰略,而作為混動巨頭的豐田在這方面的進展卻比較緩慢。
正如標題所說,如今的豐田并不從容。
近日,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名為《Toyota,a Hybrid Pioneer,Struggles to Master Electric Vehicles》的長篇深度采 訪報道,文章講述豐田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制造商之一,已經在混動車領域占據主導地位,但似乎在純電動汽車上舉步維艱。
以下是我們帶來的全文翻譯。
注:本譯文僅搬運,不代表電動星球觀點,為了便于閱讀,本文章節和小標題由電動星球劃分,正文內容未做刪減。
Rachel Culin 是豐田的忠實粉絲,是數百萬偏愛豐田混合動力汽車的人之一。但由于豐田電動車領域的進展太過緩慢,她最近購買了一輛雪佛蘭 Bolt 電動車來替換她的豐田普銳斯。
Rachel Culin 打算賣掉她的豐田普銳斯去購入一輛雪佛蘭 Bolt
「對于喜歡豐田汽車的人來說,還能有哪些選擇呢?」美國梅薩市居民 Culin 說道,「這實在很讓人沮喪。」
近年來,各國政府推動減少使用化石燃料,消費者偏好也發生了變化,豐田作為曾經最具環保意識的汽車品牌,似乎還未跟上時代的步伐。
豐田和日本汽車行業正面臨自 20 世紀 80 年代成為全球巨頭以來最大的商業挑戰,他們如何應對這種變化,將決定其是繼續保持在汽車行業的頭部地位,抑或是被后起之秀超越。
豐田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制造商,也是日本大型汽車工業的核心力量。
豐田和斯巴魯與馬自達等較小汽車制造商結成聯盟,從而對政府官員和產業集團產生巨大影響。同時,豐田在美國也擁有大量員工,在肯塔基州、印第安納州、得克薩斯州等地擁有近 3 萬名工人。
豐田的商業決策對經濟和環境都會產生深遠影響。豐田率先推出混合動力汽車,采用電池和電動機增強汽油發動機,以提高汽車燃油效率和減少廢氣排放。
可以說,豐田這方面的貢獻超過了任何一家老牌汽車制造商。然而,在混合動力汽車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之后,豐田卻在轉向電動汽車領域上進展緩慢。
這為特斯拉和比亞迪提供了機會,他們提供更優秀、更具性價比的電動汽車產品,從而挑戰豐田的主導地位。現在,豐田在美國的市場份額已經流失,在中國的銷量也有所下降。
日本汽車制造商們并非是第一次經歷這種情況,但上一次,他們才是奪取別人市場份額的那一方。
20 世紀 70 年代,隨著燃油價格飆升,美國人開始用小型、省油的日本車型取代油耗高的汽車,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的主導地位紛紛遭遇挑戰。
許多工廠都采用后被稱為 「豐田方式 」或 「豐田方法 」的方式進行生產,豐田生產方式(TPS)成為了生產效率的代名詞。
比亞迪擁有大規模純電汽車產品線,目前已在日本開設經銷商,并在歐洲、拉丁美洲和東南亞快速發展
現如今,豐田在向競爭對手學習,公司正在采用特斯拉的技術。在中國,豐田則與比亞迪進行合作,希望吸收后者的電機和電池技術。
伊藤忠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Sanshiro Fukao 表示:「戰斗的階段已經發生改變,但日本汽車行業卻行動緩慢。」
豐田也許不再能保持從容不迫了。
疫情期間,全球汽車市場迎來了一個里程碑,卻打了汽車制造商們一個措手不及。
根據市場研究咨詢公司 IDTechEx 的數據,由于中國市場的需求急劇上升,2022 年純電動汽車的銷量激增近 70%,達到 770 萬輛,首次超過 HEV 輕混車型銷量。
豐田仍然保持著高盈利能力,截至 6 月 30 日,第二季度賺取了 89 億美元。去年豐田共售出 1050 萬輛汽車,是特斯拉的八倍。然而,其中的純電占比卻不到 1%。
在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的中國,旗下電動汽車的產品缺失讓豐田損失尤為慘重。7 月份,豐田在中國的銷量同比下降超過 15%。
在美國,豐田汽車的銷量雖然有所增長,但增幅低于其他汽車制造商。根據市場研究公司 Cox Automotive 的數據,6 月到 8 月,該豐田在乘用車市場的份額從去年同期的 15.1% 下降到 13.8%。
本田、馬自達和斯巴魯等其他日本汽車制造商的情況也大同小異。就連 2010 年就推出電動汽車聆風的日產汽車也已落后,尚未生產出在續航里程、性能或設計上可與特斯拉 Model 3 競爭的產品。
今年上半年,日產在美國電動汽車市場的份額不到 2%,而在中國市場,日產預計本財年的銷量將下降近四分之一。
5 月份,非營利組織國際清潔交通委員會對 20 家最大的汽車制造商在實現零排放方面的進展情況進行了評級。得分最低的六家公司中有五家是日本公司:豐田、本田、日產、馬自達和鈴木。
CLSA 高級研究分析師 Christopher Richter 表示,外國汽車制造商在中國生產的電動車型并非為了吸引消費者,而是為了安撫監管機構。
「他們沒有盡其所能地生產優秀的產品,并且還落后于學習曲線。」
豐田已經默認,自己遠遠落后于特斯拉和比亞迪。今年 1 月份,豐田 CEO 豐田章男決定于 4 月 1 日卸任,這被普遍認為是豐田認識到公司需要新的領導層來主導產業轉型。
從業幾十年的日本汽車業記 者 Tatsuya Otani 表示,4 月份的上海車展加劇了行業的緊迫感。
參展的中國汽車展示了特色的車載控制和娛樂選項,這使汽車看起來不像是傳統汽車,更像是一臺在車輪上面的 iPhone。Otani 表示,日本高管對中國競爭對手取得的巨大進步感到驚訝。
豐田方面拒絕讓高管接受采 訪。
豐田公司不得不召回其一款電動車型 bZ4X 以修復有故障的車輪螺栓
豐田在美國銷售的唯一一款純電車型是 bZ4X,由于螺栓故障可能導致車輪脫落,該公司去年召回了這款運動型多功能車,這是一個令人尷尬的失誤。
在中國市場,豐田還推出了一款電動轎車 BZ3。(豐田的雷克薩斯在美國只銷售一款純電車型,在其余一些國家則銷售兩款)。
從上海回來后,豐田公司高管命令員工趕制一份關于公司電動汽車生產計劃的簡報。
豐田在距其年會不到兩周的時間點展示了該計劃,股東們對電池動力汽車的緩慢進展感到不滿,并提出了一項決議,要求推動豐田的公開氣候變化游說活動。
這項措施沒能通過,但罕見地表達了不同的意見:曾被譽為清潔技術典范的豐田汽車已經不再像以前一樣受人青睞。
紐約市審計長 Brad Lander 說道:「在全世界市場都在轉向電動汽車的時候,豐田卻沒能盡快完成轉型。」該組織通過其養老基金持有超過 1 億美元的豐田股票,表示支持該決議。
豐田對這種說法提出質疑,認為電動汽車對于許多消費者來說仍然過于昂貴,混合動力汽車可以比純電汽車更加快速地幫助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豐田公司高管則在最近的公開聲明中表示,考慮到混合動力汽車的生產工藝更清潔,以及鋰等關鍵電池材料的供應有限,混合動力汽車在短期內仍是更安全的選擇。
在華盛頓,豐田呼吁放寬汽車排放限制,并在 7 月份表示,政府擬議的電動汽車新標準 「低估了一些關鍵挑戰,這包括制造電池需要稀缺礦產,而這些礦產并非在美國開采或提煉,以及目前基礎設施不足和高成本的問題」。
密歇根大學名譽教授 Jeffrey Liker 曾出版過多本關于豐田的書籍, 他表示:「他們經過計算發現,混合動力汽車對環境的影響更大,而這之外,這能為企業賺更多的錢」。
目前純電動汽車的銷量增長,已經快于混合動力汽車。
不過有分析師預測,有意購買電動汽車的人也許會擔心公共充電網絡不足且不夠可靠,混合動力汽車的銷量也可能會激增。如若出現這種情況,豐田的戰略才可能會得到驗證。
豐田公司認為,混合動力汽車在許多年內仍將非常重要,它們更經濟實惠,需要的鋰這樣供不應求的稀缺礦物質也更少
美國的日本汽車制造商協會總經理 Anita Rajan 認為,在日本汽車制造商能夠生產出與汽油車一樣可靠、價格合理的電動汽車前,他們正韜光養晦。
Rajan 說:「我不確定率先推出這些車輛是否有好處,畢竟這取決于你進入市場的方式,以及能否為客戶提供周到的服務」。
在豐田的本土市場,消費者對純電動汽車的興趣不大,政府也不愿積極推動一個盈利行業進行變革。
波士頓咨詢公司(BCG)曾與日本貿易部合作制定國家電動汽車政策,其董事總經理富永和敏表示,產業轉型對日本汽車制造商來說可能是個問題,因為傳統的日本汽車制造商往往先在本土市場磨練技術,然后再向國外推銷。
「如果日本本土市場不轉向電氣化,我們便沒有測試產品的地方。」
然而,比亞迪已在日本開設了 10 家經銷店,并計劃到 2025 年底達到 100 家。比亞迪甚至在 8 月份發布了一段視頻,呼吁中國汽車制造商 "打破舊的神話",這被廣泛解讀為在指日本和西方汽車制造商。
最近的一個周日,潛在買家們耐心地等待著在東京池袋駕駛比亞迪 SUV 兜風。銷售人員很快指出,購買這款車可以從日本貿易部獲得數千美元的補貼,該部已撥款 900 億美元用于推廣純電動汽車。
附近的兩個豐田汽車展廳,則幾乎空無一人。
東京一家豐田汽車經銷商的副經理 Masaki Nagasawa 表示,客戶對目前的選擇 「很滿意」。他說:「對于搖擺不定的人來說,補貼是購買的動力,但大多數客戶會擔心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這些人會更喜歡混合動力汽車。」
豐田正在研究新的生產技術和電池技術,從而增加汽車的續航里程并縮短充電時間。該公司表示,到 2026 年,其產品陣容將包括 10 輛新型純電動汽車,目標在 2030 年實現 350 萬輛純電動汽車的年銷量。
上周三,豐田在東京發布了一款新的豪華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此外,負責品牌推廣和設計,同時也是豐田董事會董事的 Simon Humphries 提到,公司正在 「逐月、逐年」地推出新的電動汽車。
他還補充道,雖然推出新型電池動力汽車「迫在眉睫」,但 「每種動力對應的細分市場都迫在眉睫」。
電動汽車企業正在飛速發展。
特斯拉今年有望售出近 200 萬輛電動汽車,并正在墨西哥建廠,預計將在那里生產一款售價約為 2.5 萬美元的汽車。在美國, Model 3 轎車在結合聯邦和各州的優惠政策后,其售價已經與配置相當的豐田凱美瑞轎車相當。
比亞迪正在中國以外的地區迅速擴張,包括歐洲、拉丁美洲和東南亞。其豐富的電動車陣容中同時擁有比豐田最經濟實惠的轎車還便宜的車型和售價約 15 萬美元的巨型豪華 S.U.V. 。
一些分析師認為,就像蘋果、谷歌和三星迅速取代諾基亞和黑莓的手機業務一樣,到 2026 年,特斯拉和比亞迪在制造電動汽車方面可能會遙遙領先,豐田也許很難趕上。
然而,日本官員對此的態度卻比較樂觀。
貿易部汽車司副司長小林直樹表示,比起手機,人們擁有汽車的時間會更長,這讓過渡不會像手機那樣快速。
他承認,豐田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但也補充道:「與智能手機不同,我們還有時間」。
(完)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電動星球News蟹老板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21022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