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八成車企存在產能過剩問題。
汽車行業現在陷入產能怪圈,一邊是超八成車企存在產能利用率過低的問題;而另一邊是部分車企尤其是新能源車企持續擴張產能。
市場的急劇變化,導致整個車市增速放緩,加上資源向頭部車企集中,使得產能過剩問題爆發。但有部分車企市場反應迅速,銷量和市占率實現逆勢增長,有進一步擴張產能的需求,新入局的造車新勢力也在加速擴張產能。
但日前,發改委要求調查新能源汽車投資,核實部分新能源車企在2017年以來在當地投資情況,這給整個車市敲響了警鐘。專家認為,產能擴張應謹慎,需警惕汽車行業周期性特點。
乘用車產能整體利用率低于60%
據乘聯會報道,截止2019年12月31日,公開資料可獲得的乘用車現有總產能為3990.5萬輛。另外,1至2年內還有906萬輛產能陸續建成投產,以及尚未獲取生產資質的15家企業規劃的380余萬輛產能。
而中汽協數據顯示,去年乘用車市場銷量為2144.44萬輛,同比下降9.56%。這意味著,去年乘用車市場整體產能利用率僅為53.7%,而2017年產能利用率為66.6%。
乘聯會統計了128家車企2019年銷量,合計為2155.41萬輛,產能利用率為54.01%。
其中,產能利用率超100%的僅有8家,主要是豐田、本田、寶馬、奔馳以及日產旗下的合資品牌,上述車企去年銷量均呈增長態勢。
有七家企業產能利用率較為合理,在80%—100%之間,包括一汽-大眾、上汽大眾、上汽通用等企業,上述幾家車企2019年合計銷量占總比29%。
上汽乘用車、吉利集團、長城汽車、上汽通用五菱以及奇瑞汽車等企業,產能利用率集中在60%—80%之間,略有剩余,上述車企目前處于自主品牌第一梯隊。
但有超一半的企業產能利用率低于40%。
如江淮乘用車截至2019年末,設計產能為45萬輛,報告期內產能為16.86萬輛,產能利用率僅為37.47%。海馬汽車2019年銷量不到3萬輛,而其年總產能應超80萬輛。
合資品牌中北京現代產能利用率已連續多年低于50%。北京現代年總產能曾達165萬輛,其2019年銷量為71.6萬輛,創近三年來歷史新低。今年,北京現代欲沖擊75萬輛銷量目標,即使達到銷量目標其產能利用率也不到50%。
企業對市場預估不足,拖累整體利潤
資深汽車分析師任萬付表示,部分車企產能利用率過低,陷入虧損狀態,是因企業此前對市場發展過于樂觀,估計不足,加上市場整體環境出現波動,連續兩年出現下滑。
2010年-2017年八年期間,中國乘用車市場呈增長態勢。當年,中汽協預測2018年中國乘用車市場銷量為2559萬輛,同比增長3%。
因對市場樂觀估計,多數車企在2017年前對產能規劃方面都較為激進。
在2012年前后,合資品牌的產能利用率約在80%。而后,如北京現代、神龍汽車、長安福特等合資企業,陸續追加產能。如神龍汽車年總產能從2012年的40萬輛增至84萬輛。但在銷量方面,上述幾家企業連續下滑,導致產能利用率多年低于50%。
整體車市環境的變化,加劇了車企產能過剩。
自2018年起,中國乘用車市場連續兩年下滑。2019年乘用車市場銷量為2144.44萬輛,同比下降9.56%。
今年,中國車市受到疫情的影響,整體銷量仍處于下滑狀態。中汽協數據顯示,乘用車市場1-10月累計銷量為1531.6萬輛,同比下滑10.1%。
招銀國際研究部白毅陽表示,產能過剩導致行業整體盈利能力下降,銷售端競爭加劇,而供給端產能利用率不高導致經營杠桿無法提升。他指出,有一些企業過度投資導致資產減值的情況發生,拖累整體利潤,“客觀上今年的疫情加速了尾部車企出清,我們也看到一些車企出現破產重組的情況。”
近兩年,一汽夏利、眾泰、力帆、華泰、獵豹以及華晨等部分邊緣車企,或是破產重組或是被收購。而神龍、江淮乘用車、長安標致雪鐵龍等則通過轉讓閑置工廠,盤活資金。北京現代等暫時關閉了部分工廠,裁減部分員工,降低運營管理成本。
專家:警惕汽車行業周期性特點
與之相對的是,部分頭部車企和造車新勢力仍在擴張產能。
長城汽車僅今年,就收購了整車基地,并迎來新工廠竣工投產。其收購了湖北荊門整車基地,用來生產SUV和皮卡車型。11月24日,位于江蘇泰州智慧工廠竣工投產,年產能10萬輛。加上正在建設中的張家港基地,長城汽車在國內將形成九大整車生產基地,年總產能有望突破250萬輛。
長城汽車2019年銷量為106萬輛;今年前10月累計銷量為81.6萬輛。
豐田和本田也在擴張產能,均計劃將在華產能提升至200萬輛。這兩家企業目前產能利用率較為緊張,且銷量處于持續增長狀態,擴充產能較為合理。
造車新勢力方面,蔚來、小鵬、威馬等均有擴張產能的計劃,寶能汽車和恒大汽車的產能規劃達百萬輛級別。
蔚來創始人李斌表示,正在與合作伙伴(江淮汽車)一起進一步提升產能,明年1月產能將提升至每月7500輛。
蔚來今年前10月累計銷量突破3萬輛,全年有望達到4萬輛。
小鵬已在計劃建設第二工廠。小鵬肇慶工廠一期今年6月正式投產,規劃年產能10-15萬輛。小鵬9月在引入廣州國資委40億元融資后,將在該地建設第二家工廠,計劃2022年底建成投產,設計年產能10萬輛。
小鵬汽車前10月累計交付量為1.7萬輛,肇慶工廠完全能滿足現有產能。
威馬目前也有兩大生產基地,公開資料顯示年總產能達25萬輛。而其今年前10月累計交付量不到2萬輛。
另外,恒大汽車和寶能汽車在量產車型尚未落地前,已在多地購入土地用于建設生產基地,產能規劃是百萬輛級別。
白毅陽表示,車企可以適當超前規劃產能,但是要充分意識到汽車行業的周期性特點,避免在周期底部的時候被過剩產能拖累。
來源:財經網-極速俠
作者:向秀芳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133311
以上內容轉載自財經網-極速俠,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