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口來了,蛋糕就擺在那里,誰都想從新能源車板塊分一杯羹!”
首先,讓我們把記憶拉回到大約十年前。文章開篇的一句話,儼然成為了諸多入局者心境最真實的寫照。隨之而來的,則是一家家氣勢洶洶、聲勢浩大的——新勢力造車。
相信不少讀者都還記得這張圖片,據不完全統計最高峰時,光是注冊在案的品牌就曾高達300多家。但那一個個“紅叉”,又反映出了大多數主機廠的結局。
是的,經過一輪輪洗牌,一次次淘汰,一場場惡戰,當遮羞布被迅速的撕下,究竟是誰在殘酷的紅海中裸泳,漸漸變得一目了然。轟然倒塌后,只留下一地雞毛的慘案,可以說數不勝數。
十年后的今天,能夠依舊身處牌桌繼續向上的新勢力造車,掰著指頭都能算過來。并且,絕不是危言聳聽,按照目前的大環境,注定還會有人繼續轟然倒塌、突然掉隊,譬如年初的“暴雷”的高合。
至于花費較大篇幅,闡述以上內容的根本原因,還是想要證明一個道理。“當下的中國車市,對于還想追逐風口的選手來說,幾乎已經關上了游戲的大門。”
但即便丑話輸出到如此地步,依舊有人不信邪。這不,就在上周,有消息傳來,追覓也要造車了。
對,無須懷疑,就是那個被大家所熟知,產品范圍涉獵掃地機器人、智能洗地機、無線吸塵器、高速吹風機的家電品牌。
其實,早在今年7月,今天文章的主角就曾被曝,已經在相關平臺開始招聘汽車工程師,涉及底盤電控、懸架系統、轉向系統等領域。面對該舉動,不禁引發整個行業的猜測。
上周,事情的進展變得更加具體:整個造車團隊約200人左右,首款新車是一款增程產品,目前處于Demo階段,未來新車還會有出口歐洲的計劃,樂觀估計新車要等到2026年以后。
與此同時,據知情人士透露,追覓造車會采用輕投入,輕資本的方式運營。
作為參考,類似“前輩”自游家與大乘汽車、極石與北京汽車制造廠,均是采用這種策略。一方提供產規、技術、營銷、渠道,另一方負責資質、生產、制造。
不過,值得警惕的是,無論自游家也好,極石也罷,交卷之后的表現都只能用“十分慘淡”所形容。尤其是由李一男所掌舵的自游家,甚至倒在了臨門一腳的前夜,至今仍然前途未卜。
反觀極石,同樣與家電品牌“石頭”有著緊密聯系的它,旗下唯一一款在售車型極石01,也采用了增程技術路線,定位能夠勝任輕度越野的中大型SUV,上月僅售出510輛。
“是不是做掃地機器人的都想造車呀?什么激光雷達、攝像頭、感知硬件包括算法都是現成的,電池、電機、底盤找成熟的供應商就行,最后全部整合一下直接開賣。”
絕不是杜撰,這樣一段吐槽,真真切切來自于身邊的某位友人。在他眼中,最新的入局者追覓,正面臨著兇多吉少的未來。
另外,要知道的是,電動化浪潮的日趨猛烈,雖然降低了造車的門檻,令我們看到了包括蔚小理,以及華為、小米在內的脫穎而出,但必須知曉的是它們陸續砸入了多少資金才取得了眼下的成績。
換言之,燒錢的程度,不是誰都能負擔得起。
借用蔚來CEO李斌的一段觀點,“過去造車的標準可能是需要200億元,現在沒有400億元你就休想造車。”
而在該頗為重要的維度上,同樣并沒有看到追覓有什么異于常人的地方。也恰恰基于這樣的背景,不禁發出如今天文章標題般的感嘆。
由此將視角放大,繼續借用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的表態:“當下是快魚吃慢魚的時代,不是大魚吃小魚的時代,車企在未來3-5年如果沒沖上去,就沒機會了。并且未來3-5年,車市整體或不同細分板塊會持續開打價格戰。”
簡單翻譯過來,中國車市留給弱者的生存還在進一步被壓縮。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強者的領先優勢則像滾雪球般越積越大。
另一段則來自于理想CEO李想,“到2028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可達90%,如果行業只會留下四五家企業,比亞迪、特斯拉、華為都會在其中,我們試圖要留在牌桌上,至少單年要賣出超300萬輛車,比原先2025年銷售160萬輛的目標繼續翻番。”
再次嘗試翻譯,隨著時間不斷推移,“蛋糕”的確還在變得愈發誘人,可最終能夠分羹的終將有限,所以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必須長期保持血性。當然,資源與紅利則會向頭部集中。
總之,試圖將上述兩段發言匯總成一句話,直指:“中國車市,贏者通吃。”
更直白來講,關轉并停將成為行業常態。而在這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的檔口選擇造車,讓我們祝今天文章的主角追覓好運。
成敗與否,且走且看……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251587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