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比亞迪發布了第三季度財報,凈利潤1.19723億元,同比暴跌了88.58%。
這個消息讓@不看車 頗為驚訝,因為在過去的幾年間,比亞迪一度是電動汽車的絕對老大,在全球市場交付量穩居包含特斯拉在內的所有品牌第一位。在國內也和特斯拉形成了“不買特斯拉只能買比亞迪”的雙寡頭格局。這種格局持續了多久我不清楚,至少在2017年我買電動汽車時是這樣的。
2017年我買電動汽車時,只看了兩個品牌的車:比亞迪和特斯拉。而且這兩個品牌都做了試乘。當時認為,國產電動汽車只有比亞迪靠譜!
然而,剛剛過去兩年,電動汽車市場就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翻過網友的評論后,@不看車 總結了網友心中比亞迪凈利潤暴跌的5大原因:
1、補貼政策調整,賺不到國家的錢了。
2、品牌沒做好,缺少一個好的公關人。
3、沒有像其他品牌一樣及時推出高端品牌。
4、電動化大趨勢面前不夠果斷,轉型力度不夠。
5、沒有研發自己的自動駕駛/輔助駕駛系統。
大家覺得這5條原因里,你最認可哪一條?
在@不看車 看來,比亞迪凈利潤暴跌的最大原因是:高估了自己的優勢,沒有積極擴大優勢!
為什么這么說呢?
回想一下2017年我選車時的情形。
當時特斯拉在中國已經有了很大的影響力,科技感爆棚幾乎是他們最亮眼的標簽。
當時的比亞迪呢?我只知道他們是造電池的,有足夠的技術積累和品質保證,在電池組可靠性上要遠遠優于其他品牌。
當時的寧德時代,雖然已經嶄露頭角,但尚未形成氣候,和各大主機廠商的合作尚未展開或是還沒深入。
當時的比亞迪,是真的沒有對手。但是電池優勢,也是比亞迪唯一的優勢,很快就隨著寧德時代和主機廠商的廣泛合作快速消失了。
而在這段時間里,造車新勢力快速崛起,紛紛打造出了自己的獨特賣點,搶占了年輕人的心智。小鵬汽車,作為特斯拉的忠實信徒,能抄的抄,能偷的偷,拿來以后抓緊時間搞基于本地化的升級。蔚來汽車呢,互聯網造車,高顏值、逼格高大上、快速迭代、面子工程、用戶服務…除了產品上的硬核技術不好搞,其他方面真是無可挑剔。威馬汽車,努力搞研發、偶爾蹭熱點,愣了靠低調抓住了一票粉絲。
在造車新勢力崛起后,比亞迪變成什么境況了呢?品牌形象不討年輕人喜歡、產品技術沒有明顯優勢、不管是品牌還是產品都沒有粉絲…
吉利汽車,單獨搞了個幾何品牌;廣汽新能源,拉上蔚來汽車搞了個合眾品牌;比亞迪拉上奔馳搞了個騰勢。其他老品牌都是拉上新勢力搞電動汽車,只有比亞迪選擇的是跟沒落貴族合作。不出所料,騰勢汽車幾乎沒人買。幾何和合眾就一定會賣得好嗎?并不一定。但@不看車 認為,至少相比騰勢差幾乎不可能!因為,騰勢已經差到超出想象了!
曾經有人說,在電動汽車最熱的時候,國內造電動汽車的企業有500家,而后會快速洗牌,最后只有5家能賺錢。照目前的情形看,蔚來汽車、小鵬汽車等新勢力勝出的幾率也許比比亞迪更大!至少他們的產品更符合年輕人的審美和需求,他們造的是更純正的電動汽車、智能汽車!
如果此時我們寫個未來5家賺錢車企名單,你都會把誰放進去?讓我來寫,比亞迪會落選,因為他們已經錯過了最好的時機!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不看車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02079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