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80萬輛目標,等于是在去年銷量基礎上增加了66%,對廣汽埃安不啻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與考驗。
1月28日,廣汽埃安品牌暨AION Y Plus產品在香港九龍舉行了盛大的發布會,這標志著中國汽車品牌正式進軍香港市場。這是繼比亞迪之后,又一家新能源車企正式確定進入香港市場。此外,廣汽埃安旗下高端豪華品牌昊鉑HT、SSR等車型悉數亮相。
進入2023年,廣汽埃安迎來新一輪爆發式增長,實現銷量480003輛,同比增長77.02%。
如今,說廣汽埃安是廣汽集團旗下的“香餑餑”,想必不會存有多少異議。
或許,廣汽埃安銷量還不及同門合資品牌的廣汽豐田、廣汽本田,但同比增長率卻直接讓其有了“傲嬌”的本錢——廣汽豐田銷量為950008輛,同比下滑5.47%;廣汽本田銷量為640466輛,同比下滑13.66%。即便為同門自主品牌的銷量達406505輛的廣汽乘用車,同比增長也只有12.12%。
不僅在廣汽集團內部,廣汽埃安有著不可忽略的地位,即便在2023年國內新能源廠商銷量排名中,埃安也是前三甲的存在,僅次于比亞迪汽車、特斯拉中國。
去年,廣汽埃安的年銷量目標為50萬輛,實際達成48萬輛,年銷目標完成率96%,雖然離目標還有距離,但已大幅領先行業水平。要知道,去年業績非常突出的比亞迪汽車,實現銷量302萬輛,目標完成率為100.8%;銷量表現出色的理想汽車,實現銷量37.6萬輛,目標完成率125.3%。即便關注度很高的問界汽車,目標完成率也只是94.3%。
換言之,廣汽埃安的出色有目共睹,也是不少新能源車企學習的榜樣,追趕的目標。
當然,向來踏實的廣汽埃安不會滿足于已取得的成績,畢竟山外有山,樓外有樓。比如,在2023年廣汽埃安的月度銷量中,自2月突破3萬輛后,便逐步攀升至9月份的5萬輛。然而,拉高了外界期望的廣汽埃安,10月銷量卻未能繼續保持或有所增長,相反快速回落至4萬輛出頭。連廣汽埃安對自己都有點不滿意的是,本應該在市場銷售走量的年底11-12月,實際銷量也只有41567輛和為45947輛,似乎9月份的5萬輛只是曇花一現。
與其形成對照的是,理想汽車自2023年以來,與比亞迪的銷售火爆如出一轍,屢屢給業界持續帶來驚喜,無論是每月銷量提升,還是凈利潤飆漲,都不斷讓人刮目相看。在一眾新勢力汽車品牌中,已是妥妥的領頭羊角色。
猶記得,理想汽車創始人、CEO李想于去年10月31日在社交媒體發文稱:“三款車月交付4萬/月完成后,繼續挑戰下一個更高的難度:整體5萬/月,以及理想L7的2萬/月。5萬輛/月是指目前的三款車(L9、L8、L7),否則就不是挑戰了。”
當時,不少人都對李想的“吹牛”表示懷疑,然而包括此前所謂的一次次“吹牛”,理想汽車基本上都一次次地予以“兌現”。比如說10月、11月銷量要突破4萬輛,結果如期實現;12月銷量要突破5萬輛,結果達到50353輛。
如果外界所傳屬實,2024年廣汽埃安年銷量目標是80萬輛,理想汽車年銷目標是80萬輛,那么今年無疑將是廣汽埃安與理想汽車站在同一起跑線,真正沖刺同一目標的對手。
80萬輛目標,等于是在去年銷量基礎上增加了66%,對廣汽埃安不啻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與考驗。為達成這一目標,廣汽埃安已提前布局部署,至少在產能保證沒有任何問題。截至去年底,廣汽埃安兩工廠加緊排產的基礎產能是40萬輛/年、沖刺50萬輛/年。而在2024年6月前將廣汽三菱工廠改造后,廣汽埃安將形成60萬/年的基本產能、沖刺70萬/年。
當然,廣汽埃安也深知自身的“短板”,包括品牌高端化之路還在探索、銷量增長空間有待挖掘等因素仍需不斷迎接挑戰。此外,曾讓廣汽埃安引以為豪的網約車市場,因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呈現逐步飽和態勢,或多或少影響了廣汽埃安接下來的市場表現。而讓廣汽埃安感到糾結的是,一方面是網約車擴大了埃安的汽車銷量,另一方面因網約車銷量的提升,卻制約了品牌的提升及個人用戶的購買。
無論怎樣,在林言看來,盡管廣汽埃安在80萬輛銷量目標達成方面,仍面臨諸多不確定的各種因素,但以廣汽埃安的整體實力與多年征戰新能源市場的經驗,且在多項技術上均實現了全球首創與引領,哪怕遭遇再多的壓力與重負,也會全力以赴,拓展市場,包括海外出口。繼去年成功進入東南亞市場后,廣汽埃安正在推進中東、美洲、歐洲等地的全球產銷基地。
下一步,廣汽埃安需要將借助規模優勢,以期實現利潤的進一步增長。林言以為,在加速提高自主盈利能力的同時,亟需擺脫低端的煩惱,提升品牌價值,切實在品牌高端化形象塑造方面有所突破,尤其要摘掉“網約車之王”這個令廣汽埃安又愛又恨的“鐵帽子”。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林言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218121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