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并標星電動星球News
每天打卡閱讀
更深刻理解汽車產業變革
————————
出品:電動星球News
作者:鯉魚
兩個小時前,理想汽車 2024 Q1 財報電話會議剛剛結束。
在今天的財報會議上,李想一改以往舌尖口快、「產品暴君」的風格,顯得十分謙遜:「我必須承認,今年以來,我們面臨內部經營和外部環境變化的多重挑戰,一季度的表現,與我們年初的預期有所差距。」
三個月過去了,前后對比,不論是李想本人的活躍度、理想汽車官方賬號的傳播頻率,還是社交平臺上的討論度,都出現一定落差。
2 月底,理想曾經發過一份「千億營收、百億盈利」的年度財報,電話會議前后,關于理想的空前狂歡迅速蔓延,直到 3 月初,MEGA 沒能接住「潑天的流量」,情況急轉直下。
差距映射在現實中,其實有方方面面,這里不是要談速勝論或者速敗論,但關于理想的高潮與失落,難免令人唏噓。
最近關于理想的熱議話題還有什么?可能有傳聞裁員 18%、投資者集體訴訟、周榜停更又復更,也可能有理想 L6 大定戰報、L 系列和 MEGA 降價等等……
今晚,李想又宣布了純電 SUV 產品跳票、銷售門店展位傾向理想 L8 等消息,意味著 L 系列仍然是理想的銷量主力。
一季度翻篇,理想純電從 0 走到 1,M 系列和雙能戰略后續怎么規劃?在社交媒體上變得沉默的李想,如何回應外界對于理想的期待或者憂慮?
午后,理想汽車就公布了 2024 Q1 的業績數據。
財報里有相對亮眼的數字。譬如總營收 256 億,毛利率 20.6%、車輛毛利率 19.3%,現金儲備 989 億等,官方稱,營收創下同期新高;
當然,相較于 2 月 26 日理想公布的收入指引 312.5 億至 321.9 億,實際總營收 256 億,存在不小差距,989 億的現金儲備,也低于去年底的 1036.7 億。
也有不太樂觀的表現。譬如經營虧損 5.85 億、經營利潤率 -2.3%;另一個關鍵是環比下降的基調,譬如凈利潤環比減少 89.7%、毛利環比減少 46% 等等。
有意思的是,理想上個季度經營虧損 5.85 億,凈利潤卻有 5.9 億,這是怎么實現的?有人猜,這來源于現金理財投資利息,但官方沒有進一步說明。
理想對二季度的展望,也相對保守。Q2 營收 299 億至 314 億,同比增長 4.2%-9.4%;交付 10.5 萬輛至 11 萬輛,同比增長 21.3%-27.1%。雖有增幅,但數字均低于市場預估指引(386.3 億、13.07 萬輛)。
銷售的季節性變化是原因,但不能解釋全部,縱覽下來,理想交出的 Q1 財報,不太振奮人心——像是在 2023 年的急速狂飆之后,踩了一腳重剎。
對于第一季度的業績,官方的說法是「穩健」,但這幾天輿論場中的理想,其實是寒氣不斷。
近日,21 財經獨家報道稱,五一假期后,理想汽車啟動了一場大規模裁員,優化比例超過 18%,依據去年年度財報上的 3.16 萬員工總數估算,此次裁員涉及 5600 人。
據悉,裁員涉及銷售服務運營、招聘部門,智駕團隊部分員工也在優化行列,裁員計劃在五月內收尾。
招聘軟件、社交平臺上,關于理想裁員的大小消息傳得沸沸揚揚,網上有自稱內部人員自嘲稱,「HR 是上午談的,人是下午走的,飛書是晚上銷戶的」。
在晚上的電話會議上,李想第一次正面回應這一次組織調整。
他說,這一次組織調整最核心的變化,是成立質量運營的專門團隊,從而讓業務專注于高質量決策、以及提升執行效率,而不用把大量時間放在重復的運營工作上。
在李想看來,組織架構調整的效益,不會是立竿見影的。
「我覺得組織的升級調整,一般需要 12-24 個月才能看到真實的結果。如果要衡量這一次組織調整的結果,應該在 2025 年會看得更清晰。」
短期內能看到增長的,或許還是銷量。按照 10.5 萬輛至 11 萬輛的 Q2 交付指引來計算,理想對于 5 月和 6 月的月均交付量預期是 3.96 萬至 4.2 萬,整體高于一季度。
2025 年要看的關鍵,反而不是組織效率變化了,因為李想宣布了今晚最重磅的一則消息:
「公司今年不會發布純電 SUV 的產品,會放在明年上半年。」
言下之意,理想的純電,又一次延遲發布了,明年上半年的界定相對模糊,因為原定的時間是今年下半年——意味著,這次可能要延遲半年到一年。
這樣的延遲既令人意外,似乎又在情理之中。北京車展期間,李想坐在 2024 款 ET7 行政版的二排跟李斌聊天,當時苦笑著說,「高端純電不好推」「補能網絡沒起來真的沒法賣」。
進而,這不禁讓人想起,原定去年底發布的 MEGA,延遲到今年 3 月初上市——上一次有人猜測延遲是為了內飾調整,這一次是什么?官方沒說,但猜測已經冒頭,有人說外觀要大改,也有人猜整個產品定義都要再斟酌……
2024 年已經是公認的淘汰賽,純電 SUV 卻要 2025 年見?理想汽車是怎么考慮的?
李想沒有賣關子,給出了兩個理由:
第一,現階段銷售中高端純電 SUV,足夠多的自營超充樁是必要條件。「我們認為自營的超充樁,達到和特斯拉中國相近的數量,是產品推向市場的合適時機。」
第二,理想需要升級和增加更多的展位的綜合店和商場店。「如果要支撐一個新車型獲得過萬月銷量,大概需要全國新增 500-600 個固定的展位,否則就會出現增加產品數量,但是不增加銷量的問題。」
推遲純電 M 系列發布時間的考量,在于補能網絡和銷售網絡,那官方認為,什么時候才能達到適宜水平?理想汽車放在了 2025 年上半年。
這其中有 6-12 個月的窗口期,意味著純電 M 系列的產品定義,具備更廣闊的想象空間,此前曝光的諜照,參考價值或許都說不準了,那 M7/M8/M9 相比 MEGA 還有哪些進步空間?大家開始競猜吧。
李想透露,展位影響月銷量的問題,已經體現在理想 L8 之上,此前,L8 的展位數量減少了 40%——或許也影響了銷量,但官方沒有披露詳細數字,只說目前正在恢復。
L8 要恢復 40% 的展位,那這是不是隱含了一個邏輯——此前盛傳大面積撤店的 MEGA,展位會不會繼續減少?MEGA 還賣嗎?
MEGA 現在還在店里,其他純電遲到了,但理想汽車對于銷量的態度依然樂觀。
財報剛開始,李想就先報了一組數據,用來作對比:
第一季度理想交付新車 8.04 萬輛,同比增長 52.9%;根據中汽協統計,同期中國 20 萬以上新能源汽車大盤同比增長 24.8%,結論是「理想汽車的增速高于大盤。」
MEGA 上市前,理想對于 2024 年的銷量預期是 80 萬,對純電首作的期待是年銷量 7 萬到 8 萬,即月均銷量穩定在 6000 輛以上。
后來,理想曾在一場全員零售大會上表示,預計 MEGA 月交付節奏 2000+ 臺,Q4 單月有機會突破 4K-5K,NPS(凈推薦值)比較樂觀,產能儲備充足。
但是 MEGA 的首銷期表現,似乎還在蓄勢的階段,3 月、4 月銷量分別為 3229 輛、1145 輛。
后面的事大家大概還記得,理想下調了 Q1 交付預期,從 10 萬輛起降至 7.6 萬輛起,又將全年銷量預期下調至 56 萬到 64 萬。
56 萬到 64 萬少嗎?其實不少,攤下來,也是月均銷量 4.7 萬到 5.3 萬才能完成的水平。
除去理想一季度實際交付量 8.04 萬輛、二季度交付指引 11 萬輛后,其實隱含了一個預期:下半年累計銷量 36 萬輛以上,也就是月銷超過 6 萬。
在 MEGA 不及預期、純電 SUV 明年見的語境下,怎么實現?
理想高級副總裁鄒良軍說,理想仍將信心投擲在 L 系列的增勢之上,L6 在首銷期內拿到了 4.1 萬個大定,2024 款 L7、L8、L9 也已經降價。
可 L 系列已經完成了 2024 款更新,那下半年的增長空間來源于什么?還會降價嗎?
李想否認了這一考慮,「目前 L789 的新增訂單量,每周都在持續增長,所以公司目前沒有任何降價的計劃。」
他再次強調,「20 萬以上的中高端、家庭用戶,是我們堅定的市場選擇,中長期然后都不會發生變化。」
說完對于中高端家庭市場的堅定,他表現出不同以往的謙遜,并補充道,「我覺得我們做得遠遠不夠好,這個市場還有更多、更細致的用戶價值,等待耕耘和開拓。」
MEGA 開頭難、純電 SUV 面臨鴻溝,似乎讓理想愈發認識到高端純電之難。
難推,但不能不推,理想去年在上海車展上發布的雙能戰略,不論是智能還是電能,都有為重倉高端純電的考慮。
理想制定了一份激進的補能計劃,幾經更新后,最新的規劃是,到 2024 年底,建成 2000 座超充站、1 萬根超充樁——包含城市和高速。
截至 5 月 19 日,理想已經開放運營 404 座理想超充站,配備 1770 根超充樁,以這樣的速度來看,剩下七個多月,理想需要建成 1596 個站,大約要做到月均建成 228 個站、日均 8 個站。
官方披露,理想建成前 400 個超充站,用時 392 天,對比之下,下半年的基建 kpi 相當激進。
雙能的另一條線是智能,理想已經開啟 AD Pro 3.0 全量推送,AD Pro 版本升級 BEV 視覺大模型架構,可實現千里接管級別的高速 NOA;AD Max 3.0 的無圖城市 NOA 在本月開啟千人公測,預計三季度向所有 AD Max 用戶推送 OTA。
理想汽車執行董事兼總裁馬東輝透露,在首批公測的 AD Max 用戶中,城市 NOA 里程占可用里程的比例超過 65%。
新能源的下半場是智能化,已經是行業共識。眼下各家的智駕能力存在一定趨同性,FSD 入華的傳聞也時不時給國內車企敲一記「警鐘」,理想怎么看待智駕的同與異?
馬東輝認為,以城市 NOA 為例,行業有重圖、輕圖和無圖集中路線,本質上實現了人工智能通過數據驅動訓練來學習人類駕駛,代替傳統編程規則;特斯拉提出的端到端大模型是數據驅動的極致實現方式,技術趨勢很容易達成一致,然而,不是所有車企都有能力和資源做到。
對于 FSD 入華,馬東輝也表現出坦然應對的態度,「特斯拉 FSD 在國內開放,會讓更多消費者關注智駕體驗,讓更多車企加大研發投入。」
雙能戰略不是這次財報的核心主題,官方沒有進一步細談,但智能與基建對于理想的存量產品而言,也有重要意義,尤其智能+增程的組合,純電產品暫時擱置后,理想的「雙能時代」怎么推進?這是下半年值得長期觀望的點。
正逢多事之秋,理想的財報沒有表現出絕對頹勢,即便低于預期,也保持了相對健康的經營狀況,據官方說法,目前它是唯一一家實現六個月連續盈利的新勢力。
至于高端純電趟的坑,以及 MEGA 帶來的連鎖反應,理想曾經將原因歸結為「誤判」——對新車節奏的誤判、對高端純電市場的誤判。
此前,李想所說「以光明反擊黑暗」、那封復盤內部信、2024 款 L 系列和 MEGA 全新定價策略,還有今天突發的「純電 SUV 下半年不會發布」,如此種種,或許都是理想的「亡羊補牢」。
至于能不能恢復銷量、財務的高增長?L 系列是關鍵,雙能戰略也是。
此前在增程市場「無往不利」的 L 系列,現在有問界 M9、問界 M7、星紀元 ET、零跑 C10 等等對手,到底是 L 系列有先發優勢和品牌慣性,還是后來者具備后發優勢?
這個問題,留到二季度財報電話會議后再來看答案。
(完)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電動星球News蟹老板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231305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