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無疑將成為智駕普及的關鍵之年,這一趨勢已不可阻擋。
剛開年,各大車企便紛紛行動起來,積極發布自己的智駕普及戰略,力求在這場智能駕駛的盛宴中占據一席之地。
智駕將成為汽車銷售的基本配置
長安率先于2月9號發布了自身的智駕普及戰略,緊接著2月10號,比亞迪也緊隨其后。據相關信息顯示,吉利、奇瑞等國內大車企也都有發布計劃。
畢竟在這個智駕逐漸普及的大環境下,發布智駕戰略是順應潮流之舉,若不發布,似乎就會在這股浪潮中掉隊。
可以預見的是,過了2025年,智駕將成為汽車銷售的基本配置。屆時,沒有配備智駕功能的汽車,無論是對于廠家來說還是消費者而言,都將面臨著尷尬的境地。
廠家會因車輛缺乏競爭力而難以銷售,消費者也會因為車輛功能不齊全而不愿購買。因此,這無疑是一個關乎車企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
華為智駕搭載車型變多
從目前市面上的情況看,華為的智駕處于公認的第一梯隊,小鵬、理想等車企的智駕表現也較為出色,特斯拉作為國外品牌同樣在智駕領域有一定影響力。
在眾多國內車企中,華為的智駕技術備受認可,并且已經為不少車企提供了適配服務。例如,長安、東風、奇瑞以及比亞迪的方程豹等車型都已搭載華為的智駕系統,且搭載的車型越來越多。
為何車企要自研智駕
然而,在華為智駕價格相對較高的情況下,其他車企為何還要堅持自研呢。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以長安為例,其智駕戰略分兩條路線,除了華為的乾崑智駕3.0外,還有自己的北斗天樞2.0。
目前華為智駕搭載的車型價格多在15萬以上區間,而15萬以下市場同樣存在智駕需求。比如比亞迪今年在海鷗車型上都配備了智駕,若其他車企沒有智駕功能,在市場上就缺乏競爭力。
所以,這就需要低成本的自研方案,來覆蓋10萬及10萬以下的市場,三目攝像頭方案等低成本方案就有了發展機會。
另一方面,從車企的大戰略角度來看,這涉及到企業的核心控制權問題。早期一些大車企與華為合作時,擔心將“靈魂”交給他人,所以華為智駕在推廣過程中也面臨一定困難。
像賽力斯與華為合作的問界M7、M9,尤其是M9能做到50萬的銷量,這讓其他車企十分眼紅。但傳統大型車企又不甘心完全將核心控制權交給外部企業,即便與華為合作了,也要重新弄一套自己的方案,或是外購其他非華為的方案進行整合。
智駕與傳統造車有本質區別
然而,智駕與傳統造車有著本質區別,傳統造車主要基于純機械層面,而智駕涉及到軟硬件協調以及智能化層次。
很多傳統主機廠的領導層對智駕的理解有限,這就導致在領導相關團隊時容易出現問題。出現外行指導內行、盲目蠻干的情況,最終不僅燒掉大量資金,還可能無法取得理想的成果。
在這樣的背景下,智駕領域的競爭最終可能會形成少數強者的游戲。
這些強者在算法、算力和數據方面具有優勢,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強者與弱者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弱者的生存空間也將被不斷壓縮。
總結
對于消費者來說,如果2025年購車時考慮智駕功能,預算充足的話,建議選擇像華為這樣,處于第一梯隊的智駕系統,其在后續OTA升級和數據迭代方面更有保障。
如果預算較低,在10萬級別左右,選擇那些較早涉足智駕領域的大廠產品,相對來說也會有一定的保障。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阿喵汽車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263002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