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未來汽車日報,作者:潘磊
并購如果無法在這場革命中增加競爭力,那將毫無意義。
華爾街從不缺乏腦洞。
彭博社近日報道稱,知名投行伯恩斯坦在一份研報中表示,遭遇業務增長瓶頸的寶馬應該以11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同樣處于困境中的捷豹路虎,以達到“雙贏”的局面。
為了促成此事,伯恩斯坦甚至鼓動寶馬,“(并購)不能像以往那樣過于保守”。
到目前為止,無論是寶馬還是捷豹路虎,尚未對此項堪稱世紀合作、但處于假想狀態下的并購發表任何評論。
雖然看上去有些匪夷所思,但是鑒于伯恩斯坦的投行角色,這到底是一個具備可操作性的潛在收購,還是一個因無所事事而引發的異想天開?
至少從寶馬的角度看,現在收購捷豹路虎無異于天方夜譚,財務就是個大問題。
正如伯恩斯坦所說,寶馬買下捷豹路虎可能需要付出高達112億美元,而且這還不一定是后者想要的價格。這意味著即便方案成行,最終的收購和整合價格也許會超過112億美元。而寶馬方面從年初開始就在推行一項時間跨度長達4年、金額達到120億歐元的成本縮減計劃,這與斥巨資收購捷豹路虎相悖。
捷豹路虎方面,2018財年其虧損達到了36億英鎊(約合45億美元),在2018年第三財季更是錄得創紀錄的單季40.6億美元的巨額虧損,這會讓任何潛在的收購方心驚膽戰。
更重要的是,面臨新能源和自動駕駛為代表的這波技術浪潮,寶馬可能看不到太多與捷豹路虎深入合作的空間。因為寶馬現在滿世界尋找包括電池在內的“三電”系統供應商,與寧德時代等電池巨頭達成了史無前例的供貨合同;與戴姆勒等組建自動駕駛聯盟;同時還與騰訊、百度、四維圖新、中國信通院、中國聯通、華為、博世、德爾福等產業鏈細分行業巨頭達成了從底層技術到應用級別的合作。
但是捷豹路虎作為一個與寶馬同質的傳統汽車制造商,拿不出像樣的籌碼讓寶馬覺得不得不以收購的方式開展合作。
當然,雙方也有過相對較為深入的合作,比如在今年6月份宣布將在下一代電力驅動技術方面進行合作。但這個合作對于雙方來說都是為了分攤研發成本,跟所謂的“收購”搭不上邊。
從技術角度看,雙方合作的電力驅動技術盡管也屬于核心技術,但是跟寶馬與戴姆勒在自動駕駛方面結成的聯盟相比,這個技術的優先級也差點意思。
歷史教訓也不支持寶馬插手與捷豹路虎有關的事務。上世紀90年代,寶馬曾擲下8億英鎊(近1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羅孚(旗下包括路虎品牌),但是僅僅4年多以后,這項收購就為寶馬帶來了超過30億美元的虧損。
另外還有一些不可預測的場外因素,比如“脫歐”,這讓有關捷豹路虎的一切都變得不確定,而不確定就意味著龐大的成本無底洞。
總體來看,對于寶馬來說,捷豹路虎既無法提供自己急需的技術(“三電”和自動駕駛等),在財務上也是頗有壓力的沉重包袱。再加上早前和羅孚打交道的慘痛歷史,捷豹路虎即便有點價值,寶馬也很難爽快出手。
一定程度上,捷豹路虎也知道自己差不多就是個爛攤子。
捷豹路虎去年三季度的財報幾乎把母公司塔塔集團推入深淵,后者以39億美元的季度虧損,超過2012年第二季度印度石油公司創下的31.5億美元的虧損紀錄,成為印度企業史上的虧損王。
今年年初,也就是在這份季度財報公布的時候,隨著塔塔集團的股票一度大跌三成、創下26年最大跌幅后,開始傳出捷豹路虎可能被塔塔賣掉、接盤方或為中國長城汽車集團的消息。
最終這個消息被塔塔集團否認。
但是當初“蛇吞象”式的收購弊端已經顯現——塔塔集團既無法提供類似于中國這樣的廣闊市場,也無法在品牌和技術分享層面支撐捷豹路虎的進一步發展,同時對于后者急速膨脹的研發成本也無可奈何。
而對于捷豹路虎來說,在電氣化方面的投入是必要的,跟寶馬的初衷一樣,也是為了確保長期的競爭力。并且在經過包括啟動自愿離職計劃在內的一系列降本增效操作后,終于在去年第四季度扭虧為盈。
鑒于捷豹路虎在發展歷程中遭遇的各種整合和出售,如果有類似于寶馬這樣的頭部車企伸出橄欖枝,在塔塔集團同意的情況下,也不會介意重新換一個東家——如果這個新東家能夠在分擔研發費用方面更加慷慨大方的話。
換言之,相對于塔塔集團,捷豹路虎不會反對靠上寶馬這棵大樹。
但是在當前狀況下,這一方案顯得過于理想化。因為在經過了中國車市的黃金時代并賺的盆滿缽滿之后,捷豹路虎沒有做到比寶馬更快地轉向電氣化和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和儲備。作為一個典型的傳統車企,其發展路徑和邏輯與寶馬相差不大,該賺的錢都賺了,該犯的錯誤一個也沒落下。甚至在遭遇中國車市28年來的罕見下滑時,捷豹路虎在逆境中的表現遠遜于寶馬。
上半年,捷豹路虎的國產車銷量為24445輛(進口車銷量未公布),同比大跌了43.3%。同期寶馬的銷量超過35萬輛,同比增幅高達16.8%。
從體量上看,對于寶馬來說,捷豹路虎是個小眾品牌,而且是一個既虧損又相當昂貴的豪華品牌,很難具備收購的可行性。
所以以下情況是可以預見的,即便捷豹路虎愿意投入寶馬麾下,后者可能也對此興味索然。
圖片來源:Pexels
伯恩斯坦是投行,所以邏輯很簡單——每一次大并購,都意味著一個大蛋糕,無論是咨詢業務,還是其他的一些服務,多多少少能撈到一些好處。
但是時代變了。
這是一波被電動化和自動駕駛深刻改變的行業革命,對于車企來說并購如果無法在這場革命中增加競爭力,那將毫無意義。
從這個角度上說,如果是寶馬+特斯拉,將會足以引發華爾街的集體躁動。但是寶馬+捷豹路虎的組合可能無法帶來太大的想象空間。因為1+1不一定大于2,兩只綿羊或者兩百只綿羊的組合也難以干過一頭獅子。
華爾街投行們以往鼓吹的那種所謂的“協同效應”,不再適用了,或者說這種效應從來就沒有被證明成功過。
除了寶馬收購羅孚慘敗而歸外,福特收購沃爾沃、戴姆勒和克萊斯勒聯盟、大宇收購雙龍、通用收購薩博、福特分別收購捷豹和路虎、通用收購悍馬等,幾乎沒有一個好結局。
收購方往往白白付出數十億美元甚至更大的代價,最終發現此路不通;而被收購方如羅孚、大宇、薩博等,直接被歷史吞噬。而在這個過程中賺取大把美元的,只有投行。
所以這次伯恩斯坦唱多寶馬出手收購捷豹路虎,當不得真。直到現在,寶馬和捷豹路虎都沒有回應伯恩斯坦的大獻殷勤。
來源:未來汽車日報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pinglun/99749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