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不成功,長安面臨生死存亡。所以,(最大的危機)就是轉型。”
這次的2020北京車展北京車展,記者問了履新不到四個月的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一個問題,長安面對未來最大的危機是什么?
“其實企業最大的危機是自己內部的危機,或者就是思想意識,思想開放的程度。”朱華榮很干脆地回答。
對于處在這一輪汽車產業的重構、重組和轉型時期的長安,“我基本的判斷,最近在公司、包括在高管群里也說,轉型如果轉不過來,轉型不成功,長安面臨生死存亡。所以,(最大的危機)就是轉型。”
“首先是思維,你有了想轉(的意識),認為必須要轉的時候,你總是能找到方向。就像三年前說我們要轉型,(當時)我們很多東西是不清楚的,怎么轉?包括構建‘軟件定義汽車’,軟件定義汽車怎么弄?是找合作,還是自己構建?還是?其實你(往前)走的時候,有思路一定能找到出路,我是這么一個想法。”
為什么要問這么一個問題?雖然長安汽車是今年上半年唯一實現正增長的自主車企,受到了非常多的關注和贊揚,但是長安并非高枕無憂,作為長安汽車的掌舵人,危機意識應該是深入骨髓的,就像華為任正非,每天思考的不是成功而是失敗,否則必敗無疑。
尸橫遍野的代價
這次專訪,朱華榮提到“這一輪轉型”這個詞的頻率有點高。對于轉型時期淘汰的殘酷,朱華榮說道,“關停并轉不會是一個新聞,隨時都會在我們身邊發生。”
一直以來,朱華榮都被認為是汽車行業里面非常有憂患意識的一位車企掌門人。而且,“自主和合資必有一戰”的金句,也是2019年廣州車展上講的。雖然現在因為疫情導致行業巨變,包括中美格局也發生了變化等,朱華榮還是堅持此前的判斷,并說“那不是判斷,那是規律。”
前不久長安做過統計,中國目前有143個品牌。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造車新勢力。之前的2018年全球汽車論壇第八屆年會(GAF2018)上,朱華榮就認為,造車新勢力經過未來3~5年的淘汰,90%成為先烈是大概率事件。
“為什么當時我說新勢力里面90%會死掉?因為行業里還有傳統這一部分,人家要生存、要發展,還有他們本身面臨巨大的成熟市場競爭壓力,等等。所以我認為(現在)這個判斷還是持續這個基本情況,只不過經濟情況和競爭情況讓這個競爭加速了。”
朱華榮的觀點很鮮明,“世界上本來不需要如此多的品牌”,以及堅定信奉“二八原理”,“突然出來那么多造車新勢力,還不僅僅是新勢力,還有傳統‘新勢力’都前仆后繼往這個方向涌的時候,80%會犧牲在前進的道路上。”
所以,朱華榮認為,“我們說新勢力造車是一種創新,但創新背后是有巨大代價的。其實無論商業模式創新、技術創新,還是其他的管理創新,后面都有尸橫遍野。”
誰來定義汽車?
這次北京車展,朱華榮代表長安汽車發布Vision-V概念車,讓我們看到了更加驚艷的“無邊界”設計。不過,這一設計肇始于前不久引爆的UNI-T引力這款車型。
對于UNI-T引力,朱華榮認為它的戰略意義比此前的CS系列PLUS車型更具有價值。他解釋了其中的原因:
第一,UNI-T是智能出行產品的代表作,是“智能出行科技公司”戰略的首款產品;
第二,產品的競爭圈發生了變化,引力57%的用戶是從合資企業用戶圈層中來;
第三,長安要打造年輕化,而UNI-T的用戶中90后占比達到了55%。這比起傳統SUV領域高出了30%。這樣,產品價格也相對提升了,比起原來自主品牌的價值,均價高了20%多。
“我認為這是對于中國品牌向上的戰略意義。”朱華榮總結道。而且,這背后還有其他原因,長安正由原來的硬件能力,比如車身、底盤、發動機的研發技術能力,迅速向軟件能力,包括智能化、智能管理、智能制造等領域轉換。
這就涉及到了一個軟硬件誰來定義汽車的問題。
朱華榮認為,這一輪很明顯地從硬件功能向軟件定義快速轉型,這個階段會出現軟硬結合,提升汽車產品定義和功能的一系列能力。“不能簡單地說硬件沒有價值,我認為硬件就像一個人的基本身體狀態,身體狀態不好,腦袋再好也沒用。但是在身體狀態好的時候,軟件可以讓人更加智能。”
朱華榮表示,過去以硬件功能定義汽車為主的歷史,已經很難超越。同時,這個技術積累需要時間、需要過程,但是在新的一輪里面,科技進步、芯片技術,云計算、大數據等等,包括互聯網技術,這一套技術的成熟快速發展,會把整個世界,不僅僅汽車產業的格局,進行重組。
“很可能在這一輪或者新的重組格局里面會發生后進變先進,先進有可能變后進,這是一個重構的過程。”而軟件定義市場顛覆了過去的認知。正是因為這樣的機緣,長安開啟了“第三次創業 創新創業計劃”,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轉型。
這應該是朱華榮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解釋長安的轉型思路:“可以這樣說,三年的時間,我們把這個問題詮釋得很清楚。第一年,長安‘第三次創業 創新創業計劃’1.0版的時候,大概方向想清楚了,還有很多沒有想明白。但到了2.0、3.0版,我認為我們已經想清楚了。”
具體來說,就是:第一,不是把原來傳統汽車能力拋棄,那是強大的優勢。第二,要構建一個強大的科技能力基礎,然后就是向哪個方向轉?或者說,這個科技能力構建什么?答案就是軟件能力。所以長安成立軟件中心,針對智能化、大數據、物聯網,還有云計算等,有了這些之后,才可能向智能化轉型。
而長安的智能化是向三個方向轉型:第一,產品智能化,產出的結果是全新產品序列UNI;第二,智能制造,降低成本、提升質量、提升效率;第三,智能管理,提升效率,直通直達。也就是,通過這一系列動作來推動公司向智能轉型,比如6萬人的微信群這樣的智能工具應用等。
高端品牌做不做?
說到高端品牌,這是長安汽車繞不過的一個話題。不過,這次朱華榮依舊沒有給出明確的時間表。
2018年,長安汽車提出“第三次創業”1.0版的時候,長安曾經很明確地提到會有高端品牌在內的四大品牌,當時叫做“A/B品牌”。對于記者的關注,朱華榮仍然像去年一樣表示,“敬請期待,因為品牌有時候還需要保持點神秘,但這是一個方向。”
朱華榮提到了深層的原因,“這個(高端)品牌我們的確非常非常地慎重,為什么慎重?因為沒有理由你說我是個高端,然后你們就會來買我的,沒有這樣的理由。”
“另外,長安更關注的是什么?”朱華榮對拋了另外一個問題。他解釋,不像有其他企業說這個品牌做得不好,換了重新做一個,長安不是這個做法,一定要把長安乘用車這個品牌向新向上。因為現有的長安乘用車,品牌已經有穩定的定位,只是需要如何讓這個品牌更加穩健和體現出本身品牌的價值。或者品牌向新向上。
在這個過程里面有很多做法,“大家也知道從產品往上拉,技術往上拉等等,但是這次我們發現有了新的機會,我們用了UNI這個高端的產品系列來往上拉長安這個品牌,從目前情況來看,確實是可行的。”
而對于目前定位相對比較低的歐尚品牌,也是跟“高端化”有所關聯的。朱華榮透露,歐尚品牌的團隊實際只有1000人。“實際上背后是什么?是大量的長安共享資源在運作,是這么來推動集團內的品牌區隔化和拉動高端化。”
而歐尚的生產制造,全部回到長安的共享平臺。長安把凡是能共享的,全部在大集團里面共同制造。成本最低,效率最高,而且資源能夠充分的供給。所以,“對于歐尚的定位以及未來的發展,不僅僅是做一個比較經濟適用的,它根據自己的發展未來也可以向上,品牌也需要向上。”
來源:每日汽車
作者:王小西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128692
以上內容轉載自每日汽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