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重返大陸集團(Continental AG)的德根哈特 (Elmar Degenhart) 博士拯救公司于水火,并帶領這家老牌零部件制造商走出經濟危機的低谷;十年后,這位昔日的英雄卻在任期尚未結束前請辭,挺過十年前的“大風大浪”,卻在新四化轉型的“狂風驟雨”中提前謝幕。
大陸集團近日宣布,首席執行官德根哈特因健康原因已于10月底向監事會提請離職。在集團推進新技術改革并試圖加快內部結構重組之際,掌門人的突然離任,讓業界的關注點再次聚焦到當下面臨的諸多轉型難題。
德國《經理人雜志》在10月底曾爆出一則新聞,稱大陸集團的一把手或將被“炒魷魚”。因為高管團隊的戰略前瞻性不足,大陸集團近幾年陷入主營業績持續下滑、新四化轉型緩慢以及裁員關廠操之過急的尷尬處境,監事會甚至放出狠話,稱現任領導班子無力解決當下難題,公司已著手為德根哈特尋找下一任首席執行官。
“被離職”的小道消息還在業界流傳,遞交辭呈的官宣就已被大陸集團坐實,有吃瓜群眾調侃,這位在集團歷史上“裁員最狠”的首席執行官,終于也在一地雞毛里“被裁員”了,結局似乎還略帶一絲諷刺。
是的,高達3萬人的裁員規模,放在任何一家制造業巨頭身上都不是一個小數字。而在德根哈特自己看來,汽車行業正經歷著70年來最大的危機,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從未出現過類似的至暗時刻,零部件企業受到的打擊要遠比汽車制造商更嚴重。
然而,大陸集團當下面臨的難題,是Tier 1供應商們艱難生存的一面鏡子,我們把鏡面放置到不同的角度,能折射出零部件行業的諸多陣痛。
大陸巨輪的轉型陣痛
就在一個月以前,大陸集團宣布進一步裁員,或將削減高達13%的員工,以實現每年至少削減10億歐元的成本計劃。值得一提的是,這一輪的削減計劃覆蓋范圍較廣,且向下“動刀”的速度也快于業界預期——
按照計劃,90%的重組措施將在2025年前全部實施完畢,累計將影響到3萬個工作崗位,有約1.3萬個德國本土的職位轉移至其它地區或被裁撤,除了生產和管理部門之外,就連研發部門也將在收縮行動中受到波及。
裁員越是激進,焦慮越是蔓延。只是行至當下,這種焦慮的情緒,還直接削弱了集團監管委員會對高層班子扭轉頹局的信心,站在轉型拐點,他們不得不考慮物色更合適的掌門人選。
數據雖然冰冷,但不會說謊。今年1-6月,大陸集團的績創下70年新低,合并銷售額為165.3億歐元(折合人民幣約1335億元),同比下滑了26%,息稅前利潤則虧損3.93億歐元(折合人民幣約31.8億元),同比跌了125%。
雖然第三季度的最終財報要到11月11日才對外公布,但根據大陸集團日前透露的消息,該公司7-9月的凈利潤和息稅前利潤都為負,而當期重組費用則將達6.87億歐元(折合人民幣約53.7億元),該過程將給集團帶來巨大的成本壓力,對利潤的負面影響在第三和第四季度會進一步凸顯。
與其它競爭對手一樣,大陸集團正經歷轉型的陣痛期。早在2018年初,該集團證實了將考慮精簡業務的相關報道,股價一度飆升至歷史新高,但是在這之后的近3年時間里,管理層卻在運營評估方面幾乎沒有實質性的進展,市值反而蒸發了接近三分之二。
集團最高勞工領袖阿拉克(Hasan Allak)曾在上半年的一份聲明中表示,新冠肺炎的肆虐對他們是一個嚴重的打擊,但在過去幾年也存在很多管理失誤,如一度被夸大的增長目標、質量問題和數十億美元的資產減記。一言以蔽之,潛在的風險早已醞釀,新冠肺炎這只黑天鵝突然飛過來,只是將矛盾的爆發時間點提前了而已。
據悉,德根哈特不僅慢,還不夠果斷。
復盤大陸集團最近幾年的業務構成,對傳統業務還是太過于倚重,且此前的幾次大規模擴張也被證明不合時宜。路透社援引內部人士的消息稱,德根哈特曾因幾次決策失誤而受到內部批評,包括關于德國亞琛一家輪胎廠關閉一事的溝通處理,以及他曾在2018年9月致員工了一封異常嚴厲的郵件。
另一方面,他正失去投資者的信心。
剛才也已經簡單提及過,大陸集團的市值在短短幾年蒸發了一半以上,投資者們紛紛抱怨,現年61歲的德根哈特在重要決策和處理復雜結構時缺乏決心,在關鍵業務的轉型上也不夠果斷。
特別是動力系統業務剝離并尋求獨立IPO上市一事,后來卻被無限期擱置,理由是目前的經濟環境充滿太多不確定性因素。截至2019年底,該部門銷售額為77億歐元(折合人民幣602億元),擁有員工超過4萬人。
來自德國的行業焦慮
關廠裁員,成為德根哈特腹背受敵的重要導火索。此前有德國媒體透露,德根哈跟的一系列的變革舉措不僅引發了員工和工會的強烈反對,一度被德國政府約談,甚至還被當地政客抨擊為“瘋狂的舉措”,以及“來自資本主義的冷血行為”。
大陸集團曾在上半年計劃德國亞琛的一家馬牌輪胎工廠,并在該基地削減接近2000名員工,沒有料到的是,此舉讓德國聯邦總理候選人、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長Armin Laschet 非常不滿。在一個月前,他在多個公開場合批評了大陸集團管理層,并表態稱,這樣的決策將對下崗員工造成重大威脅,殃及太多家庭,且相關影響還將持續數年。
但是,大陸的遭遇,也僅僅是德國零部件行業巨震的一個側面。同屬德國陣營的采埃孚,已經計劃在2025年前裁員約15000人,約占其總員工的10%,舍弗勒也在今年已經加入了裁員行列,裁撤的4400人里面,大部分在德國境內。
舍弗勒的一位高管此前對《金融時報》表示,當公司擁有更廣泛的全球客戶基礎,本地化生產反而變得越來越重要,在過去,他們的大部分削減都是針對海外進行,現在則開始應對德國本土的精簡。截至目前,德國的汽車產業支撐著超200萬個國內就業崗位,直接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以上。
業界也有另一種聲音。
在Tier 1供應商的第一梯隊里,大陸集團屬于典型的上市公司,這一類企業在轉型升級或自我變革的過程中,必須兼顧到股價和投資者利益,也更看重短期業績和利益回報。如若成績單的數據不甚理想,董事會或管理層囿于各方壓力,極易做出裁撤員工以削減成本、高管換血以安撫利益相關者的相關決策。
正因為此,大陸集團激進的操作,正是這一類企業緊急自救的典型注解。反觀集團的競爭對手們,雖然也在新四化的轉型節點面臨一系列復雜難題,但是在員工關系的處理和組織架構的調整方面,并不像大陸那樣操之過急。
零部件巨頭腹背受敵
前文也已經提及,汽車行業正經歷著70年來最艱難的時期,而零部件企業受到的打擊要比汽車制造商更嚴重。
為什么這么說?
德根哈特曾在新冠肺炎爆發后表示,世界新車生產量至少在2025年之前不會恢復到2017年峰值的水平,這些昔日坐擁技術和制造規模紅利的汽車供應商們,面臨著新車銷售普遍放緩的壓力。伴隨著汽車制造商的銷量萎縮和業績惡化,對零部件的采購量也逐漸下滑,對上游零部件企業也提出了更為嚴苛的降本需求,最典型的代表,是被豐田控股的電裝。
最大的壓力,來自新四化轉型。
業界眾所周知,新能源/電氣化和自動駕駛/智能化是汽車產業在技術層面最重要的兩個演進方向,同時也都是“燒錢巨坑”。在未來的智能電動汽車時代,車企面臨著比燃油車時期更為巨大的研發開支壓力,甚至連大眾這樣的企業也漸漸感到減支和抱團勢在必行。
這樣的焦慮,也傳導到上游的零部件供應商身上,就拿大陸集團來說,德根哈特最讓人詬病的,還是新四化業務的轉型太過于遲鈍。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大陸集團一直在“吃老本”,長達數十年的快速擴張,對傳統業務的增長又太過于急功近利。
當然,他們還要面對來自IT巨頭、互聯網玩家的跨界挑戰。英偉達等硬件公司已構建起自己的技術壁壘百度,谷歌、亞馬遜等耳熟能詳的巨頭也早早入局割據一方,而如華為這樣的“后來者”,也對汽車這塊蛋糕野心勃勃,不斷挑戰著零部件巨鱷們的行業地位。
就在剛過去的10月30日,華為在其年度新品發布會現場首次公布了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正式宣告了進軍汽車行業的市場野心。
當然,說到零部件領域當下的困局,冠狀肺炎這一催化劑絕對是繞不開的一個話題。就拿大陸集團來說,受疫情的持續影響,他們原計劃在今年投資的新信息技術項目、擴大工廠產能的計劃,以及對自動駕駛技術的一些投資都已被擱置,公司還無法確認重新啟動這些重點業務的具體時間。
?
而根據北美汽車研究中心的數據,在冠狀病毒大流行期間,美國供應商在現金方面的壓力是經濟大蕭條時期的2.5倍。與擁有數十億美元現金的大型汽車制造商不同,許多供應商沒有準備好應對如此劇烈的經濟下滑,尤其是中小企業,他們將面臨艱難時刻,因為這一類玩家無法像Tier 1零部件巨頭那樣獲得足夠的信貸額度。
作為大陸歷史上少有的按下大規模裁員鍵的一把手,德根哈特的謝幕留給業內太多猜想,而回溯這位老員工與集團走過的多年風風雨雨,汽車零部件領域的“德根哈特”,絕不只有他一個。
文/北岸
---------------------------------------------------------------------------
【微信搜索“汽車公社”、“一句話點評”關注微信公眾號,或登錄《每日汽車》新聞網了解更多行業資訊。】
來源: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131313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