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中國消費者對待電動車的態度,從早先愛答不理轉向人人愛不釋手的狀態,立足在中國車市的新能源車企,就一腳踩進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
阿維塔、極氪等各類新興品牌的涌現,諸如蔚小理等頭部新勢力愈發對傳統車企施以威懾,一切似乎都在圍繞人們預想中那樣,為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平添著彌足的力量。然而,中國車市總有著自己特殊的一面。
在補貼退坡、供應鏈緊張,動力電池原材料價格居高不下的背景下,特斯拉于春節前用一波最高幅度為4.8萬元的降價潮,直接沖擊了彼時還在銷量和成本中進行取舍的一眾車企。
是緊急調整促銷策略,還是固執地守著當前的售價體系,幾乎所有人都陷入了糾結。但截至目前,隨著飛凡、小鵬以及有著華為光環加持的AITO問界,官宣對旗下產品進行降價,作為消費者可以明顯得出一個結論,在這場由特斯拉掀起的價格大戰中,中國車企的應聲而動甚是勇敢。
特斯拉帶著巨大的先發優勢,挑起如此背離現實的市場矛盾,縱使困難重重,中國新能源車企并未將利益放在第一位。為了完成對中國純電動車市場的基盤擴充,沒有理由對特斯拉的挑釁置之不理。
而眼下,正值春節后新一輪的購車浪潮襲來,于去年取得驕人成績的廣汽埃安,便毫不猶豫地打出了搶攻市場的又一槍。
因勢而動,埃安發起搶攻號角
一邊,埃安在熱銷車型AION S Plus下增加了一款新版本——70樂享版,直接將售價拉到了15萬元以下的區間,新車售價為14.98萬元,誓要強勢捍衛埃安在10~20萬元純電車市場的絕對地位。
另一邊,面向AION Y系列和AION S Plus(不含70樂享版)車型,埃安推出了5000元/臺限時交付激勵,以及針對AION全系車型(不含AION S炫/魅)的3年0息、超低首付限時金融補貼兩重大禮。
通俗的解讀就是,現階段,消費者只要購買埃安旗下的主銷車型AION Y和AION S,都能最大程度地獲得讓利,用最少的錢買到同級最具競爭力的純電動車。
以AION S車系為例,眾所周知,在過去的2022年,埃安AION S Plus是罕有能在銷量上與特斯拉Model 3正面競爭的華系轎車,其全年的累計銷量達到了116,332輛,足夠匹敵市面上任何一款同級產品。
有了這樣的底氣,不說AION S車系會在2023年用強大的產品力再度橫掃10-20萬級的純電轎車市場,至少在面對層出不窮的新對手時,主動將價格再下一階的埃安,可以把潛在消費者的目光牢牢圈住。
回顧埃安發展歷程,可以說埃安一直保持高速增長態勢,2022年更是進入“高速+高質量”發展的一年,其累計銷量達到了27.1萬輛,并以126%的同比增長率刷新了歷年銷量增速紀錄,再次實現年銷量翻番。
憑借著亮眼的成績以及過硬的技術實力,埃安入選了2022《福布斯》全球獨角獸榜單,并在全球新晉獨角獸中位列第一。有人這樣總結過2022年的新能源格局:流水的新勢力,鐵打的埃安。
況且,隨著整個埃安品牌的形象在長年累月中得到很大的提升,從AION S車系到更為親民的AION Y車系,我們總能相信,埃安的2023年會展露出又一縷的行業高光。
而針對此次降價潮,以特斯拉、埃安等頭部企業的價格調整和促銷政策帶來的外部動蕩,必將會引發更多車企被迫卷入價格戰,加劇行業大洗牌。
“價格戰”,屬于強者的游戲
說實在的,經過春節假期前后的一輪觀察,在降價的市場情緒不斷傳導下,有不少車企的營銷相關負責人會發難說,鑒于目前這種情況,企業內部也進行了是否跟進降價的商討,確實壓力很大。
畢竟,眼看著在執行降價手段后,二三線城市特斯拉門店客流與訂單數在特斯拉本輪降價后急劇增加,部分城市門店的訂單數環比12月增幅達到了500%。沒有人會不著急。
但行至于此,受國補退出、疫情以及原材料高企等因素影響,新能源汽車普遍“漲價”,是去年每家車企不得已而為之的。如今,倘若2023年新能源汽車淘汰賽將加劇,贏家通吃的頭部效應將越發明顯,發起“價格戰”何來不可?
與其靜觀其變,大膽迎戰或許才是最佳的選擇。
當然,我們也必須很清楚,面對特斯拉發起的價格戰,處于行業中下游的新能源車企不管是迫于壓力,還是平衡利潤、口碑與銷量,跟進采用“以價換量”的打法,在短期內或許會有效果,大多新能源品牌,并不具備特斯拉的成本優勢,盲目地跟進降價注定是敗局。
所以,這是一場有門檻的戰爭,敢于迎戰的玩家必然是強者,毫不夸張的說,接下來跟進的品牌,就是進入決賽圈的“名單”。不敢加入的品牌,不僅錯失市場份額,更有可能關乎品牌生死存亡。
好在,對于一直穩居行業前三的埃安來說,這次以雙重大禮吹響市場搶攻的號角,不僅是回饋給消費者的福利,也是作為中國新能源頭部品牌,強攻市場的底氣與實力。
而截至目前,秉承“未來是‘科技+成本’的競爭”的發展理念,面對日益嚴峻的競爭壓力,埃安早已做好了準備。
一路走來,為保證供應穩定、成本可控,埃安去年就在自主產業鏈方面,進行了大手筆布局:先是成立了能源科技公司、因湃電池科技有限公司和銳湃動力科技有限公司,隨后與上游材料端頭部供應商贛鋒鋰業、寒銳鈷業等達成戰略合作,全面打通了包括上游原材料、研發、制造、電池回收及梯次利用在內的能源生態產業鏈布局。
那往后,在如此規?;漠a業鏈維系下,除了特斯拉以外,埃安也有實力,有足夠時間來迎擊任何一家新勢力企業,向著年銷50萬輛的新目標前進。而“降價惠眾”只會是以一家中國頭部新能源車企該有的方式,拉開未來新篇章的一個開始。
來源: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194929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