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三年間,全球汽車產業對于供應鏈的重要性和安全性的重視程度被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奧托立夫供應鏈管理副總裁 李文豪向蓋世汽車如是感慨道。
套用電影《流浪地球2》里一句旁白,起初,沒有人在意這一場災難,這不過是一次發燒、一次停工、一條產線的停擺、整個省份的暫停,直到這場災難和汽車產業每個人息息相關。
站在2023年向后望去,一場新冠疫情考驗了全球汽車產業鏈抗風險能力,更暴露了供應鏈在生產管理、現金流管理以及上下游協同等方面的不足。全球汽車產業的主題從全力以赴保供,到探討區域化和本土化布局,再到尋求合理成本,一切的一切都在昭示著,供應鏈正進入一個新的整合階段。
而若向前看,伴隨防疫措施的松綁,國際貿易的復蘇,汽車產業正在朝著好的方向快速滾動著,可即便如此,在李文豪看來,汽車供應鏈管理遠沒有到可以放松警惕的時候。
“烏卡”成常態,從不確定中尋找確定性
過去20年,世界貿易高速發展,每個區域高效分工、協同,世界供應鏈這張網緊緊地將大家編織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也正因如此,這一模式在全球疫情反復和地緣政治復雜性陡增、自然災害頻發的背景下,變得不堪一擊。
要知道,傳統汽車供應鏈本身復雜而冗長,任何一個零部件的缺失都將可能導致整條產業鏈的停擺。
單以缺芯為例,汽車行業數據預測公司AutoForecast Solutions(以下簡稱為“AFS”)的數據顯示,僅2021年、2022年間,全球汽車市場因缺芯累計減產超1,490萬輛。而無論是在行業機構還是各企業巨頭的預測中,這一現況或還將持續至今年底甚至明年。
對于這一切的困境,李文豪認為,歸根結底都是由于供應鏈對于風險應對過于被動,行業間融合發展缺失造成的。
當前,世界已經進入動蕩的變革期,地緣政治、自然災害愈演愈烈,不穩定、不確定、不可控正成為汽車產業鏈的新常態,過去三年的寶貴經驗,值得全球汽車業深刻反思并引以為戒。引用“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的觀點,“動蕩年代最大的危險不是動蕩本身,而是仍然用過去的邏輯做事。”
面對不確定的世界,如何增強供應鏈韌性以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已成為行業內必須攻克的核心課題。
奧托立夫供應鏈管理副總裁 李文豪
總結李文豪的觀點,除遵循供應鏈區域化、本土化發展趨勢外,他認為對于企業來說,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 思想上,逐漸從“救火式”應急反應,轉為常態化、高韌性的供應鏈管理,盡可能減輕短期沖擊對業務可持續性的影響;
· 能力上,拓寬人員自身能力,使其擁有更全面且更長遠的風險管理能力,同時,加大對人員的賦能,例如提供數字化工具等;
· 組織上,設立供應鏈風險職責,做到“輕監管,重支持,少匯報,多授權,明權責,定戰略”;
· 協同上,打通上下游信息流和關鍵節點,及時、準時、自動、精確地傳達給鏈條上的企業,決定了整個體系的運營效率。
而若將供應鏈的風險管理從時間維度上劃分,以數字化為代表的技術工具導入是眼下能夠實現的,中期是流程建立,長期來看便是對于人員的培養、企業文化的形成以及供應鏈上下游信息流的打通。
智能電動化已至,汽車供應鏈加速重構
2023年,汽車產業競爭正式轉入下半場。
時至今日,相信誰都難以否認,以電動化拉開的新一輪汽車技術革命在中國取得了空前勝利,但正如包括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在內的多位專家、學者所預示那般,智能化正成為下一步產業競爭的焦點。
伴隨汽車產業轉型變革,以層級配套為主的傳統供應鏈受到極大的沖擊,新的價值網絡正在重塑,產業競爭要素從原來的產品制造、動力性能等偏機械硬件的競爭,逐步過渡到以“硬件+軟件+服務”為主體的新要素,競爭格局開始重塑。
與此同時,是全球碳中和目標下,低碳化發展已成為整個汽車產業的核心課題。
奧托立夫安全氣囊產品一覽;圖片來源:奧托立夫
在產業重構大背景下,想要滿足技術更優且符合可持續發展,李文豪指出,除不斷推動產品應用端的創新外,積極開拓新材料亦是當下供應鏈的重要課題之一。
以奧托立夫為例,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乘員保護系統”技術提供商,其業務范疇早已從單個被動安全部件,升級為全車約束系統安全產品,并積極探索中央顯示屏方向盤、零重力座椅等新產品,致力于向用戶提供更加安全、智能化的移動出行解決方案。
奧托立夫聚焦自動駕駛時代被動安全的創新嘗試;圖片來源:奧托立夫
僅以方向盤為例,“這其實是人機交互中非常重要的界面,這對于傳統聚焦在成本、質量、交付為核心的供應鏈帶來不小的挑戰”。李文豪分析指出,得益于奧托立夫強大的供應鏈開發與管理體系,讓其跳過了構建新供應鏈開發流程難關,但協同創新模式以及自身能力拓展等層面,依然需要不斷推進并優化。
2022年奧托立夫合作部分重磅車型;圖片來源:奧托立夫
而在當前汽車智能電動化高速發展趨勢下,一家企業獨統天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技術與商業模式的創新需要全供應鏈協同,且供應鏈的邊界不斷外延,跨行業融合發展和協同創新已成為趨勢。
基于此,李文豪認為,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深化內部工程、質量、采購與客戶之間的協作,才能以最快的速度交付滿足客戶需求的解決方案。其前提便是在合作雙方相互信任的基礎上,實現端到端的數據可視化,從而在悠長且繁雜的產業鏈中,形成合力。
“當前,新技術越來越發達,越來越成熟,各類玩家獲得優質解決方案的成本越來越低,這一背景下,誰能夠更快打造符合自己產品特色的自動化、數字化優勢,并能轉化為自身優勢,才有可能在如此‘千軍萬馬’中脫穎而出。”李文豪如是說。
來源:蓋世汽車
作者:Garcia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198057
以上內容轉載自蓋世汽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