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打頭陣的HEV車輛,我們不斷推陳出新進行創新,成本已經降到了當初的六分之一左右,和傳統燃油車不相上下。”
豐田汽車公司新任社長,佐藤恒治
今年4月7日下午,正式履職一周后,豐田汽車的新任社長佐藤恒治召開新體制發表會。發表會上,豐田汽車CTO、副社長執行役員中嶋裕樹曾說:“對于PHEV,我們要將電池的效率提高一倍,將純電模式下的續航里程延長到200公里以上,將PHEV重新定義為具有實用性的EV,作為EV車型的一種選項,致力于其研發工作。”
2019年2月,插電混動版卡羅拉在華投產曾被不少媒體以及行業觀察者視為,豐田在新能源方面邁出的重要一步。而中嶋副社長上面這番話所透露出來的信息,則意味著其產品策略將會進一步向中國市場加大插混車型純電續駛里程的潮流靠攏。
實際上,本屆上海車展期間帶隊出席的豐田汽車公司CTO、副社長、執行役員中嶋裕樹,把話說得更加直白:“豐田的使命是‘量產幸福’。我們希望通過制造更好的汽車助力建設更加美好的中國社會,早日實現移動出行社會。
而要實現有中國特色的繼承與進化,以及制造有中國特色的更好的汽車,那必須“在BEV、智能座艙以及自動駕駛技術方面,讓中國市場成為引領豐田全球發展的驅動力。”
新能源戰略,豐田再次按下“加速鍵”
一直以來,外界都以“保守”甚至“固步自封”,來形容豐田在新能源賽道上的表現。
但這類指責實際是偏頗的。因為早在2018年開始,包括現任會長豐田彰男等,實際已經兩次對豐田的新能源汽車計劃按下“加速鍵”。
外界不該忽略的是,豐田實際是一家高度全球化的車企。從全球市場角度來看,其在燃油車以及HEV方面的利潤,一直堪稱豐厚。
畢竟,這樣的“大船”是不能和創新公司或者特斯拉那樣,直接在新能源業務上搞什么“梭哈”的。
在履職伊始,佐藤恒治宣布了新的管理主題——“繼承與進化”。
豐田的新體制經營愿景,將繼承“以商品和地域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向著以研發純電動車為中心的移動出行公司進化。
4月7日,履職僅一周,豐田新社長佐藤恒治就召開了首次說明會,闡述新團隊對企業未來的規劃,表明自己的觀點和態度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豐田計劃到2030年為止,投放總計30款純電汽車,同時在全球純電汽車市場內,達到350萬輛銷量。同時將繼續秉持根據不同地區消費需求,量身定制不同的電氣化戰略。
對比豐田公司此前制定的類似計劃,那么你就會發現,其相對于2017年厘定的“2030年純電、氫能合計銷量100萬輛”,以及2021年修訂的“至2030年純電、氫能合計銷量200萬輛”,這是第三次“大提速”。
當然為了保險起見,佐藤恒治針對2030戰略也同時提出了中期規劃。計劃在2026年以前,在全球市場投放至少10款純電汽車,并使純電動車的全球年銷量達到150萬輛。
當然,有了長期計劃和中期計劃,自然也有短期規劃。而且,同樣在提速。
豐田計劃到2024年,在中國追加投放2款純電動車。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官方對其的描述為——當地開發的純電動車。
計劃于2024年導入中國市場的“bZ Sport Crossover Concept 智享跨界”和“bZ FlexSpace Concept 悅動空間”
這幾乎已經是在明示,繼與比亞迪聯合開發純電動轎車bZ3之后,豐田將正式開啟純電動車本地化研發,同時與戰略伙伴進一步加強合作的這條道路。
然而外界不該忽略的是,加速以后的豐田新能源戰略,在將純電動提到更高的重要性上的同時,也繼續堅持著氫能技術的發展。其中,包括氫燃料電池和氫燃料發動機兩個分支。
對于豐田來說,已經苦心投入近20年的氫能技術,仍舊是其新能源總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并非如同外界部分觀點認為的,僅僅因為什么“沉沒成本”之故。
畢竟即使今天純電動車的發展已經達到了充分商業化的程度,但其仍舊在諸多方面,如重量、補能等方面,存在現有技術無法克服的問題。此外,對生產動力電池至關重要的鋰礦,目前也存在供應安全以及成本的問題。
然而上述這些問題,在氫能方面都是不存在的。
豐田MIRAI第二代,MIRAI是史上首款實用化并投入商業化的氫燃料電池汽車
實際上,工信部早在2021年就已經將氫燃料電池技術,納入到了新能源商用車的試點。去年8月,更將氫燃料發動機技術納入了氫能發展戰略當中。而本次佐藤恒治在新規劃中也明確表示,為了實現氫能社會,我們將與志同道合的伙伴們,主要以商用車為軸全力擴大氫能應用。這種對中國官方戰略的主動迎合,無疑將有可能幫助豐田氫能項目,煥發新的生機。
僅從技術角度而言,豐田當前基于光伏電站實現電解水制氫的體系,對于中國中西部地區普遍存在的“棄光”“棄風”問題,是有極大積極意義的。
位于日本福島縣的氫能源研究站,擁有目前全球最大的再生能源制氫工廠,通過光伏電池獲取電能,再利用電解水制氫,實現了整個氫獲取的閉環
相比將不夠穩定的光伏與風能電站,以及小功率水電站納入到電網中,豐田的水電解制氫補能體系顯然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現階段,豐田氫能技術在國內,已經有了一部分合作伙伴,例如一汽解放。
近期,豐田方面正向一汽集團,圍繞解放品牌積極探討氫能商業化的可能性。同時,與廣汽集團共同研發氫燃料電池商用車的項目,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中。
向著數字化未來邁進
作為繼任者,佐藤恒治在任時間尚短,除了其表述的“繼承與進化”新體制愿景,外界暫時還看不到他以及他的團隊,具體的施政風格。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便是這位新社長,已經有了其在數字領域的明確主張。那便是,“豐田移動出行概念”。
現階段,對于各個傳統汽車巨頭而言,編制并為旗下所有汽車品牌配備一套真正的車載操作系統,已經成為了普遍共識。除了大眾集團的VW.OS系統,戴姆勒公司也在推進自家的Mercedes-Benz OS,目前計劃是從2024年起,配備旗下各款奔馳汽車。而通用汽車也計劃在2025年前,開發一套“可通過網絡即時更新的操作系統”。為此,通用迄今為止已經投入資金達數十億美元。
不但新老車企在加速其數字化進程,眾多IT企業也在嘗試進行跨界。例如蘋果、小米等,個人移動電子設備制造商就試圖將其在智能移動設備上的成功模式,引入汽車制造業,并憑借其在移動OS領域的優勢,做到汽車平臺的軟硬件同步。
作為傳統車企里面的頂級選手,豐田的優勢在于擁有雄厚的資金,以及足夠的技術儲備來支持其向移動出行服務轉型,發展電氣化與智能化。
作為一家老牌全球車企,豐田一直倡導的智能化路線是軟、硬件并重的。豐田將依托于其獨立開發汽車操作系統Arene,通過云端,在豐田所暢想的“Woven City”(編織之城)中,汽車將與其他的汽車,城市基建,以及每一條街道相連接,為駕駛者提供更多的服務。
2020年CES國際消費電子展上,豐田發布了Woven City(編織之城)計劃。這座未來之城的原型測試版,就坐落在富士山下,宛若一座科技烏托邦
而隨著汽車智能化的發展,服務領域本身將會擴大,進一步促進社會智能化。
我們現在努力讓汽車與基建、街道連接,并提供新的服務。例如在實時交通信息的幫助下,為社會提供能提高運輸效率的物流系統,以及涉及基礎設施,可提供最佳能源管理的系統等等,這些今年都準備開始實施。
Woven City一景——這座城市的一切出行將通過“云”來實現交互,而Arene正是入口
在中國,豐田的智能化舉措更加觸手可及。本次車展豐田展出的Toyota Space智能座艙,是由中國工程師團隊,基于為中國消費者的需求和習慣而研發的,通過智能設備無縫銜接、AI助手的個性化定制、拓展車內大屏應用,實現智能新體驗。
Toyota Space智能座艙
隨著時代不斷進步,用戶需求也會越來越多元化,Toyota Space智能座艙也將不斷進化,此次上海車展期間展出的下一代Concept,便是豐田對未來智能化的思考和提案。
去年9月,有則簡短的新聞曾短暫地登上過媒體:截至8月末,豐田普銳斯(Prius)全球累計銷量達到500萬臺。
Prius是拉丁文,意思是“超前的”。這款車的源頭,可追溯到1993豐田對“關于二十一世紀汽車形態”課題的一個前沿開發項目(G21)。
G21項目的最終,便是“普銳斯”。1997年,第一代量產型普銳斯,以“剛好趕上21世紀”為宣傳口號,正式上市銷售。
1997初代普銳斯的上市,意味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第一代普銳斯的動力系統,便是后來成為業界專有名字的“豐田混合動力系統”(THS)。包括1.5升L4發動機和288V永磁同步電機,通過搭配eCVT變速箱,實現了在當時看來令人震驚的每百公里3.57升油耗。實際上這個數據即便時隔26年以今天的視角來看,仍舊是可圈可點的。
今年,豐田混合動力技術全面升級至第五代,并發布了全新中文命名——“智能電混雙擎” 。
以1997年第一代普銳斯發售為始,豐田累計已經售出超過2250萬臺,搭載智能電混雙擎系統的車型。
迄今為止,如果將所有這些,在全球銷售的智能電混雙擎車型所節省的燃料使用量,進行碳排放換算,大致相當于750萬臺純電汽車所起到的碳減排效果。
作為汽車新能源概念的先行者,豐田的功績已注定載入人類汽車發展的歷史。
然而昨日的成就,畢竟已經過去。
站在2023年的時間節點上,在這個本土新能源品牌快速崛起,汽車“新四化”概念普及以及行業新時代全面降臨之際,這家已傳承八十六載的全球汽車巨頭,正站在關鍵性的十字路口。
從今年4月豐田領導層煥新,到不久之前結束的上海車展,迄今為止,新社長佐藤恒治的動作堪稱既迅捷且大膽。顯然,豐田的新能源戰略,以及迄今為止的三次加速,已經是掏出了集團全部的資源,甚至押上了這家跨國汽車制造巨頭,在未來的命運。
我們并不懷疑豐田將在不遠的未來,從這場浩蕩轉型中的跟隨者角色,逐漸轉變為將來的引領者。
然而,話語總比實踐要容易。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豐田不但需要面對浩蕩的產品開發、形象轉變,還面臨著供應鏈的重大改造,甚至是重建。
正如參天巨樹鮮有被外力所摧毀,能夠動搖其的力量,永遠來自內部。能對豐田這樣規模的企業構成威脅的,只能是源于其自身的短視,以及對周遭巨變的無視。但豐田此舉已經表明,它理解當前汽車產業格局的變化,并決意充分運用其自身的沉淀與堅決的態度去變革。
豐田章男在卸任的時候曾經說過:“新團隊可以做我不能做的事情。”
是的,僅僅一個半月的時間,我們已經初步看到了跡象。
來源: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202628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