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初入汽車行業的時候,錨定的就是“中國博世”。對此,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也曾做出公開表示:
“中國不缺華為品牌的汽車,但缺乏真正擁有核心技術的汽車部件供應商。華為不造車,基于這么多年積累的ICT技術,來幫助車企造好車。”
無獨有偶,1周前,東風嵐圖與華為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被認作是華為HI模式的“再下一城”。
當華為HI模式開始“跑馬圈地”,屬于華為的零部件供應商模式,也將進入發展的新階段。而面對華為如此兇猛的攻勢,博世等“隱形冠軍”們,終于下定決心,“堅決反攻”。
很顯然,中國汽車市場,就是各大零部件供應商的兵家必爭之地。對于中國汽車市場的重要性,博世中國新任總裁徐大全如是說道:
“中國對博世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市場,在全球銷售額的占比不斷提升,2020年開始博世成為集團在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博世對中國的支持以及對未來的發展完全看好。”
自古財帛動人心,中國市場越大,就意味著競爭越激烈。
退一步講,如果華為進入汽車行業,是被美當局封禁后的“迫不得已”。那么,此時博世與華為的競爭,就是“迫不得已”情況下的必然結果。
博世新官上任三把火
新能源汽車時代大勢勢不可擋,整個汽車行業的發展邏輯、市場邏輯,都開始發生巨大改變。然而,機遇帶來了可能性,也帶來了更多不確定性。
作為汽車市場深入參與者,博世順應大勢,積極做出了調整。
博世集團旗下,四大業務中最大的汽車與智能交通技術業務,自2024年1月1日起,正式重組定名為“博世智能出行集團”。而這次改變,或許稱得上是博世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變革。
1月29日,2024博世智能出行創新體驗日上,博世智能出行集團董事會成員,隨博世中國新任總裁徐大全,一起“首秀”。博世智能出行集團中國區董事會總裁王偉良、博世智能出行集團中國區董事會執行副總裁張穎、Stephan Lampel、Norman Roth,依次亮相。
重組后的博世智能出行集團,中國區事業部和分公司架構包含:
電驅動系統、智能出行售后、汽車電子、動力系統、車輛運動智控系統、智能駕駛與控制系統、博世工程技術(包括商用車與非道路系統、科廣睿工程技術)、易特馳、兩輪車及運動車輛、博世中國創新與軟件中心。
總之,全新的業務架構,更加集中職能。不僅可以更高效打造跨域解決方案,而且還滿足了中國本土化市場的多樣化需求,進而提升中國區的決策效率、技術創新效率……
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博世智能出行集團的這第一把火,自然而然地燒到了華為身上。作為佐證,在答記者問時,博世智能出行中國區總裁王偉良直言不諱道:
“博世永遠不會造車,所以深受車企信任。”
“華為合作模式以華為主導,要么你選這個,要么你選那個。”
“博世是賦能整車廠,既可以全棧,也可以解耦……”
“華為從目前來講,它事實上已經參與了造車,它正在形成華為自己的汽車品牌。”
“還沒有感到華為特別強大的競爭壓力。”
“博世的優勢是華為無法比擬的。”
或許整個汽車行業,能夠如此有底氣與華為硬碰硬的零部件供應商,也只剩下博世一家。畢竟是138年的“老企業”,博世的技術沉淀、行業認知等,都不容小覷。
而另一方面,在王偉良答記者問的字里行間,也不難看出,博世究竟是什么樣的主張——華為造車,博世堅決支持;華為做Tier 1,博世堅決競爭。
無他,立場不同。
如果華為入局造車,博世與華為就是合作者,因為造車的華為,沒有更多的精力去做所有的東西。而如果華為做Tier 1,甚至是HI模式這種Tier 0.5,華為就是在與博世搶蛋糕。
事實上,新能源汽車時代,傳統零部件供應商模式,不可避免地被逐漸淘汰。當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供應鏈體系加速重建,導致這一切的導火索,便是以華為為首的后來挑戰者。
新舊王者,必有一戰
眾所周知,華為汽車業務有三,零部件Tier 1模式(2013年)、HI模式(2020年),以及智選車模式(2021年) 。10年多的摸索,成就了華為現在的汽車業務版圖,雖一路跌跌撞撞,但也算小有成就。
而對于其他玩家而言,華為的加入,簡直比鯰魚還鯰魚。
事實上,車企對于華為的提防,一直都在。從一開始上汽董事長的“靈魂論”,到長安董事長“憤怒地說了三個遙遙領先”,無不印證著,華為汽車業務發展的艱難。
而另一方面,如今市場上的3個傳言,也將矛頭指向了華為合作模式的不足:
1、阿維塔12受某些華為零部件供應影響,產能受阻。
2、智界S7受奇瑞產能影響,難以按時交付。
3、與華為合作后,賽力斯虧了150億。
種種怪象與博世“反攻”華為的基本邏輯,不謀而合。因為大家看到的就是那樣,華為已經開始打造自己的汽車品牌,此情況下,車企再去用華為的零部件,如何放心?
或許會有人問,博世只是和華為汽車業務戰略發展上有些重合,那么實際產品中,雙方是否有所交鋒呢?
還別說,真有。
不難看到,高階智能駕駛正在成為各大車企競相爭奪的高地,華為更是如此。
在智界S7這款車上,華為采用了ADS 2.0智能駕駛系統,余承東號稱“全國都能開”。而相對應的同平臺車型奇瑞星紀元ES,則采用了博世的高階智能駕駛解決方案,今年2月份就能夠OTA升級高速NOA,并陸續開通城市NOA。
雖然不知道這2款車何時才能一對一的比拼一下智駕能力,但從這里可以明確的是,華為與博世的戰爭,已經開始從“線上”轉到“線下”。
高速發展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必然是主旋律,華為和博世分別代表的立場,也將迎來一次前所未有的碰撞。
Old Money更具經驗也好,New Money更具實力也罷,都將推動整個時代飛速向前發展。
當然,這里還是想說一句:只有足夠競爭的未來,才更值得期待。
800V平臺、高階智能駕駛、空懸、后輪轉向……各種各樣技術加持下,共同組成中國新能源汽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而我們也始終相信,中國必然能夠借著新能源的春風,從世界汽車大國,邁出世界汽車強國的堅實一步。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218299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