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特斯拉又要官降了?”
“沒收到消息呀。”
“馬上下半年,肯定要沖量的。”
“拭目以待吧。”
絕不是杜撰,文章開篇的一段對話,就發生在上月末與某位友人的交談過程中。平心而論,進入2024年以來,礙于種種內憂外患,這家美國新能源車企在華的終端表現,只能用差強人意所形容。
試圖打破頹勢,試圖刺激銷量,向下調價好像是為數不多的方法。
也恰恰基于這樣的背景,正當猜測變得愈演愈烈,北京時間7月1日,身處中國車市,特斯拉突然有所行動。
具體來看,針對旗下Model 3和Model Y推出全新購車金融政策,即日起至7月31日(含)之前下訂,可享受5年0息方案,范圍囊括了標準版和長續航版。
順勢,以最暢銷的特斯拉Model 3后輪驅動版為例,指導價為23.19萬元,按照首付7.99萬元(首付比例34%)、5年分期來計算,月供僅需2533元,日供低至85元,與標準方案比,60期可以優惠約18980元。
事已至此,雖然沒有等來這家美國新能源車企的直接“官降”,但卻用另一種“變相讓利”的方式,開始了半場的爭奪。
作為旁觀者,更想說:“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我們千萬不要低估特斯拉的決心與野心。”
而隨著它的率先出招,今天文章真正意義上的主角——中國新勢力造車們,無疑需要面對越來越殘酷的競爭。
這不,同樣就在今天,大家紛紛公布了6月成績單,從中已然能夠看到很多信號。
幾家歡喜,幾家愁
相比曾經的爭先恐后,6月各家新勢力造車放榜不算太過積極,但這其中,并不包含小米。
一大早,雷軍便在微博迫不及待的官宣,“2024年6月,交付第三個月,交付量破萬!7月交付目標將依然超1萬臺。”
雖然沒有具體數字,但面對如此結果,依舊不禁感嘆小米首戰即決戰沒有食言。而下半年的最關心的點則集中在: 小米SU7究竟單月交付量能夠沖向多高?
畢竟,按照雷軍的劇透,其年交付量將試圖跨過12萬輛大關,壓力與挑戰都十分巨大。
由此反觀身為“國家隊”一員的嵐圖,成為了第二個揭曉答案的存在。6月,共交付新車5,507輛,同比增長83%。1-6月,累計銷量達到30,376輛,同比增長102%。
結果,還算令其欣慰。
不過,理性客觀的講,距離單月交付1萬輛的“生死線”,嵐圖儼然還有很大的差距。下半年,在固守的同時如何突圍,將是擺在它眼前最大的考題。
而6月,智己零售銷量達到6,015輛,同比增長200%,環比增長41%。可以肯定的是,剛剛上市不久的智己L6,正在給予這家新勢力造車力所能及的貢獻。
但更大痛點在于,下半年的智己,好似陷入到了無牌可打的窘境。
第四家發布成績單的則為理想,即便今年遭遇了純電“滑鐵盧”,可經過持續不斷的調整,這家新勢力造車重新回到了正軌。
6月,共交付新車47,774輛;1-6月,累計交付新車188,981輛。理想L6則單車型月交付邁過2萬輛大關。
下半年,這家新勢力造車的任務只剩“賣車、賣車、賣車”。
至于極氪,6月交付量創下歷史新高,邁過了2萬輛大關,達到20,106輛;1-6月,累計交付新車87,870輛,同比增長106%。
毫無疑問,全新極氪001“教科書”般的換代操作,便是其能夠實現上述最大的綻放的最大誘因。
下半年,這家新勢力造車著重應該考慮的,將是怎樣減少左右手互博的內部消耗,保證單月交付量持續穩定在2萬輛附近。
反觀6月的小鵬,沒有太大的意外,在現有的產品體系支撐下,共交付新車10,668輛,同比增長24%,環比增長5%;1-6月,累計交付新車52,028輛,處境的確算不上樂觀。
如今,這家新勢力造車只能苦苦等待小鵬MONA M03快點入場,以及接下來內部代號“F57”B級純電轎車的助攻,能夠將它帶出泥潭。
不然,苦日子還得過一段時間。
而與小鵬形成鮮明對比的是,6月的蔚來共交付新車21,209輛,上半年共交付新車87,426輛,同比增長60.2%。
老實說,原本以為今年沒有任何產品推新計劃,這家新勢力造車會陷入較大的麻煩之中。
可到頭來發現,隨著全新BaaS政策的出臺,以及換電模式得到越來越多客戶的認可,身處補能層面的優勢愈發凸顯,加之品牌、服務、產品端的“長板”逐漸進入收獲的季節,蔚來慢慢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節奏。
在高端純電市場,徹底站穩了腳跟。
而截止發稿,鴻蒙智行、零跑,仍未發布成績單。
不過,從相關消息來看,鴻蒙智行確定6月交付量已經突破4萬輛大關,零跑6月鎖單量達到25,749輛。
帶油箱,真的好賣
聊完了所有已經發布6月成績單各家新勢力造車的表現,相信很多讀者都發現了一個現象:隨著理想的重回巔峰,以及鴻蒙智行、零跑的熱銷,擁有“油箱”的加持真的好賣車。
換言之,身處目前的中國車市,相比那些只做純電的品牌,布局增程兩條腿走路的選手,儼然正在享受更大的紅利。
由此將視線聚焦整個大盤,今年1-5月363.7萬輛的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中,純電達到217.7萬輛,同比增長9.4%;插混與增程達到146.1萬輛,同比增長88.9%。
325.5萬輛的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中,純電達到193.1萬輛,同比增長27.4%;插混與增程達到132.4萬輛,同比增長61.1%。
那么,僅以增幅評判,究竟誰在微增,誰在爆發,可以說一目了然。
經歷了所謂的“蜜月期”,純電的發展正在慢慢變緩,已然成為不爭的事實。相反,得益于本身技術的突破與消費者認知的改變,增程包括插混蘊含的能量,則被進一步的激發出來。
而對于很大一部分潛在消費者來說,雖然不再抵觸中國車市轉型的浪潮,但“油箱”仍是其打消疑慮、減少焦慮,愿意轉身選擇新能源車的關鍵要素。
實際上,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行業中總是充斥著一種偏見:“做增程,上不了臺面。”好像冥冥中有條“鄙視鏈”的存在,那些單純押寶純電技術路線的品牌,總感覺要高人一等。
可到頭來,血淋淋的結果證明,當活著都開始變得艱難,有些執念不得不放下。
當然,站在用戶的角度,因為我國地緣實在太過遼闊,對應的用車需求便會復雜多樣。雖然新能源轉型的大方向已經變得不可逆轉,但必定會多種技術路線并行,而非一枝獨秀。
在很多北方城市、很多低線城市,相比純電的推廣艱難,通過帶“油箱”的方式,去開疆擴土的教育成本要低很多。
況且,站在主機廠的角度,技術同樣在不斷迭代,曾經部分落后增程車型上那些被飽受詬病“短板”,已經逐漸在被克服與化解。
而增程系統結構簡單、入門門檻低、制造研發費用可控的“長板”,則在日漸凸顯,甚至能夠成為打大打特打“價格戰”的抓手。
總之,完全可以預見的是,從今年下半年開始,我們還會見證越來越多原來只做純電的新勢力造車,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最大化倒戈“油箱”、擁抱增程。
畢竟,活著比什么都重要,不是誰都是特斯拉。當然,也對那些一直堅守純電的品牌,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236053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