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比亞迪發布了2024年半年報,雖然比亞迪已經成為中國主流車企銷冠,但年報中的研發投入數據依然相當亮眼。
今年上半年,比亞迪研發投入高達202億元,同比增長42%,創歷史新高,也超出同期凈利潤66億元。
對于研發投入這件事,比亞迪的執拗也是遠超同行,上半年的研發投入不僅高于特斯拉(約為161億元),甚至是長城、理想、吉利、長安的同期研發投入之和。
而比亞迪正是通過大手筆的研發,研發投入轉化為技術儲備,來保持技術領先性;“技術為王、創新為本”的決策,也成為比亞迪在新能源時代的最深的一道護城河。
重人才、重技術 比亞迪打造10萬研發大軍
比亞迪技術儲備雄厚,且能在當前競爭異常激烈的國內車市中保持領先,正是依靠人才的積累和創新,和對加大研發投入的重視。
比亞迪品牌公關處總經理李云飛前段時間透露,2024年比亞迪又迎來了萬名應屆畢業生,且碩博占比近70%,研發人員占比近80%。
而2023年全年,比亞迪接收了超3萬名國內外應屆畢業生,高層次畢業生中,來自于清華、北大等名校的有700到800名。
清華大學此前公布的2023屆畢業生去向統計顯示,畢業生就業的民企中,排名第一的是華為,比亞迪則緊隨其后,比亞迪受高校畢業生的歡迎程度,已經做到了國內第二、車企第一。
對于企業而言,應屆生是保持技術活力的基礎源泉,比亞迪大手筆接收應屆畢業生,也凸顯出對技術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加碼研發投入的決心。
李云飛表示,比亞迪目前研發人員超過10萬,在全球車企中,排名第一。
也正因此,比亞迪才能在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三電技術上廣泛布局,從研發到制造全部親力親為,成為國內為數不多能夠自造電池等三電零部件的車企。并且,依托技術的領先性和成本優勢,比亞迪新能源車型銷量連年破新高,成為當前國內市場的銷冠。
連續13年研發超凈利 比亞迪加冕A股“研發之王”
不過,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雖然當前的成績已足夠耀眼,但比亞迪仍堅持面向未來,為智能汽車的下半場提前布局,并堅持加大研發投入這一基礎戰略。
比亞迪2024年財報顯示,上半年營收3011.27億元,同比增長15.76%;凈利潤136.31億元,同比增長24.44%。
但比亞迪的研發投入卻同比增長41.64%至201.77億元,超同期凈利潤66億元。Wind數據顯示,在A股超5300家上市公司中,比亞迪研發費用排名第一,成為A股“研發之王”。
對于不少企業而言,研發投入是從凈利潤里面“扣取”,但比亞迪反其道行之,凈利潤不僅全部支撐研發投入,甚至還要從企業儲備現金流中貼補;當一家企業不再緊盯著利潤,而是研發投入時,就代表著在未來的競爭中已至少獲得50%的成功率。
而比亞迪的這一習慣,已經堅持超過十年,從2011年至今的14年里,比亞迪有13年研發投入高于凈利潤,對技術的敬畏和研發的大手筆,幾乎每年都會為比亞迪上演技術大爆發的劇情。
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曾多次表示,“新能源汽車的上半場是電動化,下半場是智能化。智能化不止是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智電融合的整車智能,才是新能源汽車智能化發展的正確方向。”
以2022年為時間節點,國內的新能源汽車競爭也進入了下半場,在智能化方面,高階智駕是重中之重,比亞迪開始著重發力。
據比亞迪產品規劃及汽車新技術研究院院長楊冬生透露,2022年時,比亞迪規劃院智駕團隊只有100多人,但僅過了兩年時間,比亞迪智駕團隊已擴充至4000人,是特斯拉智駕團隊的5倍,和華為智駕團隊的規模相當。
比亞迪在研發投入上的大手筆,在其智駕領域再次上演。而這也給比亞迪帶來了豐厚回報,“天神之眼” 首發搭載于騰勢N7車型,但從決定上高階智駕到最后量產,比亞迪智駕團隊的效率神速;拼人力、拼投入、拼資源,比亞迪智駕系統從最初的寂寂無名,到如今的行業第一梯隊水平,再次上演了“比亞迪速度”,這也是比亞迪重視研發投入的直接收益。
新能源洗牌車市 技術碩果助力比亞迪再攀高峰
實上,比亞迪在技術研發上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投入和前瞻性,在其企業成長發展歷程中,已結成了累累碩果。
從2008年比亞迪發布全球第一輛插混車——F3DM至今,比亞迪又拿出了刀片電池、DM-i超級混動、易四方、e平臺3.0等硬核技術、產品。
回溯下整個汽車工業歷史,技術一直是車企賴以生存的核心。歷史上,許多車企的崛起就是因為某一項技術的突破,例如,福特T型車引入了大規模生產線技術,讓福特迅速崛起,日系車豐田拿出混動,讓其稱霸全球混動市場等。
而憑借著建在自家院子里的巨大技術魚池,比亞迪根據市場需求,隨時從魚池中撈出重磅創新技術,開始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叱咤風云。
2020年,比亞迪銷量41.6萬臺,2021年為73萬輛,2022年時,比亞迪更是豪氣宣布,停產燃油車,全面轉入新能源,成為全球首個正式宣布停產燃油汽車的車企,全年銷量185萬輛,銷量同比翻倍。
2023年,比亞迪銷量更是暴增至302萬輛,4年時間內,比亞迪銷量暴增7倍,在全球車企范圍內都創造了銷量神話。
進入到2024年,比亞迪前7月銷量超160萬輛,已超過本田、日產和鈴木這三大車企,躍升至世界第七大車企,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比亞迪持續且穩定地享受到了技術紅利。
毫無疑問,新能源大爆發的這個歷史節點,也是汽車工業重新洗牌的關鍵時刻,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才能在新的賽道立足;不止比亞迪,國內多家發力新能源的車企,也加大了在智能化、電動化上的研發投入,直接帶動了旗下新能源車型的銷量。
以華為加持的賽力斯為例,即便去年凈利潤虧損24億元,但賽力斯今年上半年的研發投入仍高達28.3億元,遠超凈利潤的16.3億元;賽力斯方面直言,經營虧損是因為問界研發投入較高導致。
但換來的結果則是,問界M9持續站穩國內50萬級高端陣營、問界M7成為新勢力銷冠車型,繼而帶動賽力斯集團的營收持續攀升。
在傳統燃油車時代,國外車企品牌掌握了先發優勢,在發動機、變速器以及車身制造等方面一步先、步步先;為此,外資品牌車企進軍國內市場后,就開啟了躺賺時代,從2000年至2020年這一二十年期間,豐田、本田、大眾等車標,在國內車市可以說是行走的“金字招牌”,對國產品牌的車型簡直是降維打擊。
但隨著近幾年國內車市向新能源市場轉變,以比亞迪為代表的國產自主品牌強勢爆發,依托新能源市場的優勢,強勢扭轉了國內車市的競爭格局,合資品牌吃老本的競爭力直線下降,甚至網上流傳出“合資是雜牌電動車的說法”。
與之相對應的,國內用戶選購新能源車時,首先看的是國產自主品牌,比亞迪更是一馬當先,畢竟比亞迪在新能源市場技術領先的品牌印象已深入人心,而這也是比亞迪多年如一日堅持“技術為王、創新為本”企業戰略的最好嘉獎。
【本文結束】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快科技
責任編輯:若風
文章內容舉報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快科技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245095
以上內容轉載自快科技,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