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晚間消息,Lyft今日在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成功掛牌,交易代碼為LYFT。3月18日,Lyft招股書顯示,預計發售3077萬股A類普通股,股價區間為62-68美元。一周后,Lyft上調了發行價區間至70至72美元,發行3250萬股新股。但上調的發行價并沒有冷卻投資者的熱情,路演兩天后,Lyft就獲得超額認購,IPO發行價為每股72美元,位于定價區間的上限,公司估值約為243億美元,公司市值達204.6億美元。
Lyft聯合創始人兼總裁John Zimmer表示,“我們的使命是用世界上最好的交通工具來改善人們的生活。今天Lyft上市,想要證明提供良好的服務和獲得財務回報可以兼得。未來,我們對股東和社會具有長期價值。”
專家指出,Lyft通過率先上市能夠消除上市定價的不確定性因素。而在Lyft之后,一批估值超過100億美元的““十角獸”(decacorn)都將在今年陸續上市。
在股票結構方面,Lyft此次上市引入了AB股結構。
另外,Lyft宣布一項新的計劃City Works,將為改善司機所居住的環境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此項計劃將從洛杉磯開始,之后會逐漸延伸至全國各地的大城市。Lyft將成立由城市領導者和支持者組成的顧問委員會,并且承諾每年將至少提供5000萬美元的資金(或1%的收益)來通過基層交通倡議改善城市生活。
據億歐汽車了解,Lyft的前身Zimride是一家拼車平臺。在過去7年間,Lyft不斷發起對Uber的挑戰,兩家公司在各個地區展開了直接競爭。但最終讓人意想不到的是,Lyft最終還是搶在了老對手Uber前面,先一步登錄資本市場。
眾所周知,在國外市場,Lyft早就發起了對于Uber霸主地位的挑戰。而將雙方之間的矛盾推至風口浪尖的正是軟銀孫正義,孫正義作為投資狂人曾經發表了“我們對與Uber商談很感興趣,同時也對Lyft商談感興趣,我們還沒決定投Uber還是Lyft。”的言論,這一言論更加驗證了兩家企業的敵對關系。
在雙方角逐過程中,Lyft一直緊隨Uber之后,而讓Lyft真正獲得翻身機會之時,正是2017年這個時間節點。彼時,Uber陷入一度混亂,不僅被性丑聞事件纏身,同時還被曝出多位高管離職,在此后一段時間內, Uber負面新聞不斷曝出,引發行業熱議。
正是因為看好了這樣的時機,Lyft在沒有辜負眾望中一路前行,迎來了“開掛”似的瘋狂擴張。2017年初,Lyft對自己設定的目標是全年開拓100個新城市,但在3月份,這一目標就已經達成。截至目前,Lyft在招股書中透露,其已經進駐了美國和加拿大的350余座城市,在2018年擁有司機的數量達到190萬人,運送乘客3070萬次,訂單數量與日俱增。
但在財務狀況方面的數據顯示,Lyft也未能擺脫一家互聯網公司的虧損式發展的命運。數據顯示,Lyft在2016、2017和2018年分別達到-6.92億美元、-7.08億美元、-9.78億美元。凈虧損分別為6.83億美元、6.88億美元、9.11億美元。調整后EBITDA分別達到-6.66億美元、-6.96億美元和-9.44億美元。
隨著用戶增長,Lyft在成本支出方面也在不斷上漲。Lyft在2016年、2017年的總支出費用分別達到10.36億美元、17.68億美元、31.34億美元。
其中,營收成本也在逐年大幅增加。Lyft在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的營收成本分別達到2.79億美元、6.59億美元、12.43億美元,漲幅分別達到136%和89%。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平臺保險成本、支付手續費、平臺技術成本的大幅增加。
另外,在研發投入方面,Lyft也不斷加大投入。2016-2018年間,數據分別達到6.47億美元、1.37億美元、3.01億美元,漲幅分別達到111%和120%。
值得一提的是,Lyft在資產負債方面,2017和2018全年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分別為11.06億美元、5.18億美元。總資產為30.17億美元和37.60億美元。總負債翻了一番,從2017年的7.12億美元升至2018年的14.79億美元。
億歐汽車認為,雖然Lyft已經成為共享出行第一股,但Lyft上市只是第一步,在網約車發展大潮下,各種風險因素不可預知。另外,Lyft雖然在發展速度上顯示出了驚人的速度,但其公司體量與Uber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從市值方面來看,Lyft相對老對手Uber以及中國網約車巨頭滴滴而言,還較為弱小(Uber和滴滴的估值均遠超500億美元)。所以,未來發展過程中,Lyft還將面臨著多重挑戰。這種挑戰不只來自外界競爭環境,還來自于企業自身在運營方面的各項把控。
如招股書所示,Lyft列出了多達十九項的風險因素。Lyft表示,“自成立以來,Lyft每年都遭受凈虧損,今后可能無法實現或維持盈利能力”。其將無法實現或維持盈利、經營業績不確定性、法律法規等定義為公司面臨的主要風險。
另據招股書顯示,其他因素還包括有限的發展史、網約車激烈的競爭環境、尚不成熟的網約車及自行車等其他業務、易引起法律糾紛、自動駕駛運營服務遙遙無期等等。
所以,對于Lyft來說,未來任重道遠。
來源:億歐
作者:楊雅茹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89015
以上內容轉載自億歐,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