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售價 32.8 萬元的理想 ONE 2020 款正式量產下線。
理想 ONE 是怎樣煉成的?這個話題可以從很多維度去解讀,但在我看來,理想 ONE 誕生的過程,就像是一場以用戶和車企為主角的「集體造車狂歡」。
在中國的汽車行業里,這極不尋常。
在汽車行業,一輛新車的誕生,簡單來說,一般會經歷如下幾個階段:首先,進行產品規劃和產品定義,以「閉門造車」的思路做設計和研發,然后做出試制車,在全國甚至全球進行各種功能性和耐久性測試,然后解決出現的問題,再測試,進而開始量產(SOP),最后通過一個盛大的上市活動,把新車推向市場。
外界開始接觸到這款新車,一般是從「上市」開始的。在這個環節之前,一般來說很少有用戶能參與其中,但理想 ONE 是一個奇葩。
理想 ONE 的不同在于,在整車量產之前,粉絲和準車主已經充分了解了產品細節,通過車展、展廳等體驗渠道,再加上官方和創始人的信息披露,這臺車已經再無神秘感。從設計造型曝光,到試制車亮相車展,再到后來公布配置、開放預訂、邀請媒體和用戶試駕,每一個環節,理想團隊主動與外界同步信息,且都收獲了巨大的曝光量。
在國內,似乎還沒有哪款車在量產之前就經歷如此多的關注和討論。即使放在新造車陣營里來看,也不多見。
伴隨著信息對稱而來的,是理想 ONE 準車主們對產品的海量反饋和建議。其中有兩個密集時段:一是今年上海車展,這是理想 ONE 實車第一次亮相車展這種場合,不少準車主慕名而來進行靜態體驗;二是后來的媒體、用戶試乘試駕活動,從靜態到動態,他們更全面了解了尚未量產的理想 ONE。
理想 ONE 在量產前的產品迭代的主線是什么?其實是準車主們提出對產品的種種建議,然后理想團隊酌情予以改進的過程。
我們可以舉幾個例子:
比如,不少準車主靜態體驗展車時,都不喜歡理想 ONE 棕色內飾的配色,后來理想團隊對其加以調整,修改后的棕色內飾方案,在視覺效果上明顯更好。
(最初的理想 ONE 棕色內飾配色)
(改進后的理想 ONE 棕色內飾配色)
也有人吐槽吐槽座椅舒適性問題,理想團隊修改了椅型,并且加入了軟枕。
再比如,準車主試駕后吐槽胎噪和隔音問題,2020 款理想 ONE 就加入了第二排雙層隔音玻璃,還升級了靜音輪胎。
另外,原本沒有的感應式尾門、點煙器接口等配置,也是在準車主強烈建議下最終出現在量產車上的。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改變,全部發生在理想 ONE 正式量產之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研發測試」階段。
傳統車企是怎么迭代產品的?在一款車幾年間的銷售周期內,可能會在年度改款車型上改進用戶集中反饋的某些問題。但這種情況其實并不多,所有的產品定義和修改,幾乎都是由整車廠主導的。
對于一家車企來說,在量產前頻繁對產品設計、功能和配置進行修改,其實并不容易。在理想 ONE 身上,很多改動甚至是在 PP3 試制樣車之后發生的。每一個改動,都意味著要和供應商做大量的協調工作,如重新開模具,還得再進行新的測試和驗證,當然,也很考驗整個項目的成本控制。
細小的改動背后,要做的工作其實相當多。
不得不說,理想團隊的工作效率、決策鏈條和用戶思維確實非常厲害,才會實現這樣的量產前迭代。但之所以非常注重準車主的反饋,也是由李想的那個著名觀點所決定的:「對于理想這樣的團隊來說,可能只有一次出牌機會」,所以,他們必須保證第一款產品能滿足大部分準車主的需求,以此保證銷量,并積累口碑。
這幾年「C2B 造車」的概念在業內極受追捧,理想 ONE 的誕生,就是一次真實的嘗試。
當然,一臺車最終是由車企造出來的,所以對于用戶的種種反饋,是否采納還是由車企說了算的。
因此,理想 ONE 在量產前的多次小幅迭代,迎合了準車主們的一些需求,同時也遭致了不少吐槽。
對于一些用戶建議,理想并沒有采納,如大家普遍期待的 HUD 抬頭顯示。這個其實可以理解,畢竟,這是一個高成本配置,并且要涉及到儀表臺模具的重新設計、擋風玻璃的更換等等,在即將量產前作這樣的升級,幾乎是不可能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產品變化,讓準車主瘋狂吐槽。最典型的就是第二排獨立座椅扶手。原本的雙扶手,因為在上下車時可能會有安全隱患,在量產時改為單扶手,這個亮點配置的縮水,招來大量不滿。
(如果想了解更多的用戶建議和吐槽,可以去微博圍觀@理想汽車,或者去看「理想汽車」App)
說到底,它的本質是「用戶預期管理」。必須承認的是,在「用戶預期管理」這件事上,李想其實做的非常「危險」:通過他的種種發聲,用戶對理想 ONE 抱有極高的預期。這些預期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產品對標寶馬 X5 等豪華品牌中大型 SUV,但是價格只有它們的一半甚至更少。在微博上,李想本人沒少拿理想 ONE 和寶馬 X5、X7 進行對比。
這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有助于用戶更好的認知和理解一款新品,可以算是極為高明的廣告文案,但也無形中拉高了用戶預期。
標題那句「32 萬 8,造不出寶馬 X7,我跟你沒完」,正是在這種心態下所產生的,這句話來源于 GeekCr 粉絲群里的一位理想 ONE 預訂車主,雖然是一句調侃,但所有人(尤其是準車主)都對理想 ONE 抱有非常高的期待,卻是事實。后來,大家真的開始以寶馬 X5 甚至 X7 的標準來要求理想 ONE。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
用戶是不應該被指責的,因為這就是潛藏于我們內心、很正常的消費心理。不能否認的是,這些用腳投票的人,真的在理想的造車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有了他們的意見,才有了后來理想 ONE 的種種改進,這讓它離「好產品」更進一步。
只是,在下一款產品推出時,理想團隊確實得把「用戶預期管理」做得更好。
對于一家新車企來說,讓用戶參與產品研發,這事兒挺酷,但它其實是一把雙刃劍。
這種做法會被大量模仿嗎?我覺得至少現階段很難。理想汽車之所以能做,和他們的用戶運營、社會化傳播以及企業文化息息相關,而這恰恰是傳統車企們所缺少的。
而另一方面,理想 ONE 收到的大量用戶反饋,恰恰反映出這個團隊造車經驗的不足,而這卻是傳統車企的強項。他們在這方面有非常豐富的經驗,更懂得如何在車企和用戶的利益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最終的產品成熟度當然也會更高。
所謂的 C2B 造車,當然是一個道阻且長的過程。但不管是初創團隊還是老牌車企,如果忽視了用戶需求,可能就越來越難以做出好產品了。
來源:geekcar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104110
以上內容轉載自geekcar,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