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以“冬芽”為主題的2020第十二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在英雄之城武漢盛大開幕。
今年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的主題為“冬芽”。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希望通過“冬芽”這個主題,能夠更好地傳遞積極的、向上的、樂觀的,一往無前的精神,非常契合后疫情時代的時代氛圍。
作為新冠疫情之后中國汽車界首次舉行的行業重量級汽車論壇,本屆論壇連續舉辦3天(8月11日-13日),邀請到200多位行業領袖參會,共有22個重要圓桌議題、30場精彩演講。
數字經濟正以“變局者”的姿態,給全世界帶來巨大變化。在充分互聯、信息對稱和高效協同的環境下,中國已經擁有全球保有量最大的聯網汽車,數字文明將讓中國形成更加獨特的用車文化。汽車已經成為僅次于房子的新的生活載體,可移動生活空間。
8月12日下午,在第十二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的“智能化板塊中”,So.Car創始人&CEO張曉亮以“數字文明與智能車”為題,分析了中國進入以大數據、云、5G、AI、物聯網、區塊鏈等為特征的數字文明之后,針對汽車應該如何從機械智能轉向數字智能,進行用戶體驗管理,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
關于智能車的定義,張曉亮認為,具備對路況、車況和其他關鍵場景條件完整的感知能力,以及可以在使用過程中不斷進化的決策和執行能力的車輛。
而對誰會是智能車最終的贏家?他覺得需要參照兩個標準,第一有沒有智能化的基因,第二有沒有沿著智能化新的環境不斷的自我運營,自我迭代,自我進化的意愿和能力。
下面是張曉亮演講的實錄,此處略有刪節。
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我們今天之所以更多的討論智能汽車,并不是因為汽車本身的變化,而是我們所處的環境進入到一種更新的形態,我把它叫做數字文明。
數字文明意味著首先我們能夠有更對稱的信息,能夠把更多與生活相關的東西都充分地連接起來,把這些東西連接起來以后,我們會發現,我們進入到了一種更加有別于過去傳統的工業更新的文明形態當中,這種文明形態變化本身在驅動著汽車要努力地融入到這樣的一種文明形態當中,這個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智能化它更本質的東西。
既然說是數字文明,我們看到第一個例證是新冠疫情防控期我們可以感受到,由于充分的數據連接,實際上我們國家、城市、社區更像一個完整的生命體。
過去,我們把每個人做成獨立的生命體,進化分成兩個不同的方向,從最小的細分看,實際整個新冠疫情對抗的是病毒,它更像是單體的、智商很低,加在一起智商很高的一種群眾。而我們每個人其實是個體智商高,但是集體智商并沒有個體的那么高,這兩個群眾在不斷的抗爭過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它是我們整個進化的兩個不同的方向。
作為數字文明,它相當于是把我們每個人充分連接起來,讓人變成更高維、更整體的新的物種。
如果落到車上,應總也講到,我們看到過去的車和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是沒有關系的,但如果連接起來,汽車會成為生活、整個出行更多的途徑,它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產品要求。
既然說我們面對的是一種文明,每次發現文明變化都會帶來一次非常殘酷的形態,對于車企來說,面向智能化、面向數字化轉型,實際就是贏得生存權的斗爭或者一種路徑的尋找。
為了在數字智能時代贏得生存權,汽車首先需要具備智能化的基因,也就是完整的感知能力。其次是讓自己充分融入數字文明的大環境當中,獲得基于感知能力的進化和迭代能力。
我們再看,如果要引入數字化文明,傳統汽車實際上是機械智能。做類比的例子,手表是更好的案例。什么是智能?到底什么是智能汽車?具備對路況、車況和其他關鍵場景條件完整的感知能力,以及可以在使用過程中不斷進化的決策和執行能力的車輛,都可以叫做智能汽車。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機械智能是什么樣的物種,它靠的是復雜和機械結構。機械手表,它實際上得到的是一種機械上的對環境,對場景的判斷能力。到數字能力就是非常普通的程序,就是電子表,這樣的變化帶來的是整個功能的增加,不依靠硬件增加或者硬件更少,同時提供更低成本或者更好體驗的服務,這是智能汽車對比傳統汽車的差異。
為了獲得這種差異,做兩件事兒。第一件事兒需要去讓汽車具備機械智能能力,第二件事兒充分融入到數字化文明環境當中去。剛才應總給我們展示了他的很多思考,我覺得這是能給我帶來非常多啟發的一種案例。可能還會有其他的能力,如何去融合生活?這個是剛才所提到的在一個基因之上如何去進化、迭代自己去獲得在智能化時代的生存權?
到底什么是汽車的智能化的基因?我把它理解成就是一種充分完整的感知架構,如果從數據化角度來說分三層:第一層具備對所有的與整個場景識別相關的所有變量充分的感知能力,比如今天看到特斯拉為什么強?是因為它最早就設計了一套非常充分的感知架構,直到今天它的OTA升級還能升到最新的版本(幾年前出售的特斯拉),因為架構并沒有特別多的變化,所以它采集到的所有的變量能夠充分組合起來,所有組合起來產生了一個有意義的結果是什么?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場景。
那么什么叫有意義?有意義是對用戶意圖有效的理解,因為只有有一個有意義組合,意味著用戶需要這方面施加一種操作和反饋。如果站在這三個層面去理解的話,感知、決策和執行它就會產生一個更加清晰的數據結構。
如果有了這樣的數據結構,我們再去理解智能化汽車,我們就能夠更加清晰去思考,應該給汽車設計什么架構、什么樣的思考方式和執行方式。比如說過去下雨的時候想要自動關閉天窗,要找天窗供應商,天窗供應商加一個傳感器,如果是是整體的傳感器,就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實現自動關閉天窗。
再舉一個例子,車內有一個攝像頭,能看到車里有幾個人,是不是注冊用戶,這些人之間是什么關系?他正在車里做什么事情,以及他有沒有系安全帶,這樣車的硬件執行層可以做到更小化。這個非常類似今天的蘋果手機,它實際上是以極小的硬件模塊組成非常簡約的外形,但是可以通過大量的軟件去完成工作的功能。從這個角度去看,如果說我們把一個清晰的數據結構梳理清楚,再去做智能汽車,會有更好的思考和出發點。
前邊我們所說的感知決策執行架構,就是智能車的基因。如果按照這樣的數字結構思考這樣的問題,具備完整的感知能力,我們確實找不到相對完美的結構,到底用戶體驗是什么樣的決策?
如果每個車都一樣的用戶體驗,產生的決策和每個決策的執行反饋可以給用戶帶來不同的感知。站在進化的角度完整的感知決策和執行能力是我的基因,我給用戶提供的體驗就是不斷地在運營過程當中迭代的選擇,這樣會讓原來的概念有更加充分的思考和統一。
最后一個問題,今天我們看到的智能化,實際真的是給我們在座的各位,尤其是中國的品牌提供了一個更大的機會。在我理解,智能化一定和本地的云化高度融合,也一定會給本土的汽車品牌提供更大的市場空間,這里誰會是最終的贏家?
按照兩個標準,第一有沒有智能化的基因,第二有沒有沿著智能化新的環境不斷的自我運營,自我迭代,自我進化的意愿和能力。從這兩個角度去看可能會找到很多符合這樣特征的車企。
我們可能會更加清晰的思考,我們到底需要構建什么?最后看今天的車企更多以設備制造商或者產品制造商的角色在出現,如何向運營進行轉移?這種運營轉移就像我們思考到底賣配置還是服務、運營?這個會徹底的改變我們原來的組織模式和管理架構。
最后,再用一個類比來去跟大家分享。比如我們拿汽車對比家電,家電是什么?拿電視機市場來舉例,今天電視機市場大家已經完美的戰勝了像索尼、夏普,但是戰勝他們并不是過去的創維、康佳,實際上是小米。今天汽車行業會不會發生類似的變化?最終贏家是誰?是各位在賽道上跑出來的。但是我們相信本土化的車企、本土的品牌會更加有機會,謝謝大家!
敬請關注蓋世汽車“【蓋世直播】2020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專題。
https://auto.gasgoo.com/NewsTopic/262.html
來源:蓋世直播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122660
以上內容轉載自蓋世直播,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