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充電基礎設施發展的頂層設計日趨完善,已經形成了有效支撐充電網絡體系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合力。”
“充電基礎設施仍是制約電動化進程的關鍵因素。”
3月16日,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4)兩場演講中,盡管主題截然不同卻都揭示了我國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所面臨的嚴峻挑戰和困境。
車樁比逐漸收窄
“近年來,國家能源局會同各有關方面,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持續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政策供給,大力推動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國家能源局電力司司長 杜忠明介紹道。
他分析指出,目前我國各部委相繼印發《關于進一步構建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的指導意見》《加快推進公路沿線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行動方案》《關于切實做好節假日期間新能源汽車充電服務保障有關工作的通知》以及《關于加強新能源汽車與電網融合互動的實施意見》, 逐漸實現了對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建設、高速公路鋪設、節假日補能需求以及車網互動等多方面政策體系的完善。
在政策指引下,截至2023年底我國充電基礎設施總量達到859萬臺,同比增長65%,有6328個服務區配建了充電設施,占服務區總數的95%。北京、上海、河北、安徽等15個省市的高速公路服務區已經全部具備充電能力,為應對潮汐式的出行充電難題,多地針對節假日專門制定了保障方案和應急預案,并配置大量移動充電設施,節假日充電保障能力得到有效增強。
不止于高速公路,基于《關于加快推進充電基礎設施建設 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車下鄉和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聚焦農村地區的充電短板,提出了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國家能源局積極推動農村地區的企事業單位、商業中心、交通樞紐、聚集村落、旅游景區等地點布局充電設施。截至2023年底,廣東、海南、江蘇等12個省份已率先實現了充電站縣縣全覆蓋,充電樁鄉鄉全覆蓋的建設目標。
接下來,國家能源局還將持續指導電網企業加強農網建設,優化報裝流程。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底我國已啟動充電基礎設施應用示范縣和示范鄉的創建工作,力求以點帶面地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再提速。
與此同時,還著力推動各地實施《關于加強新能源汽車和電網融合互動的意見》有關要求,指導行業開展智能有序和雙向充電場景的關鍵技術標準修訂。圍繞園區、社區等重點場景打造示范樣本,以城市為主體完善規模化、可持續的運營模式,以項目為主體,建成一批技術先進、模式清晰的V2G示范案例。
在國家各部委、地方政府、企業齊力推動下,我國充電基礎設施得到了快速發展,車樁比逐漸縮小,在2023年達到了2.4:1,車樁增量比2.2:1。
“樁”遠遠不夠
行業周知,短短數年間,我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從2020年不足5%,提前三年實現20%滲透率目標后,持續高增,2023年已實現年銷近千萬輛規模,滲透率超30%,成為引領全球汽車產業轉型的重要力量。
車百智庫結合人口趨勢、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及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預測,認為我國汽車保有量約在2035年前后達到4億輛,保守情形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約1.15億輛;激進情景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約1.5億輛。
若按照我國私家車與私樁比2:1,運營車輛與公共充電樁車樁比5:1,激進情境下我國私樁規模將達到約5800萬臺,公共充電樁保有量將達約320萬臺。
但現實是,“中國新能源汽車造車已經進入2.0階段,普及率還不夠,不是智能化發展不夠而是電動化未被普遍接受。滯后的充電設施建設,影響用戶選擇新能源汽車代替燃油車。”華為董事、華為數字能源總裁 侯金龍直言道。
華為董事、華為數字能源總裁 侯金龍演講報告
對此,杜忠明給出的解釋是,盡管現階段業界在充電網絡優化布局的策略上達成了一定共識,但在實際操作中,充電設施的建設和配置并未能與用戶的出行需求特性及模式實現深度契合。這一問題的根源在于:一方面,當前國內外尚無統一且完善的理論體系用以指導充電站具體規劃布局;另一方面,對于不同場景的需求分析以及區域間競爭態勢的協同考量亦顯不足,造成了充電設施利用率低與消費者充電不便之間的矛盾。
同時,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協調難度大。建設過程牽涉到交通、土地、電力等多方面資源的統籌協調,項目從備案審批、土地獲取到電力接入等一系列流程周期冗長且成本高昂。單座充電站的投資額可能達到幾十萬元乃至幾百萬元,對運營商資金實力提出了巨大挑戰。加之路網規劃、場地資源、配電網改造條件等多因素的限制,布局不均的問題依然突出。
科學布樁比數量更重要
缺樁困境絕不是簡單擴建可以解決的。
分布不均、電力浪費與引電難并存,混亂無序是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初期充電基礎設施最為突出的問題。侯金龍認為,想要打造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需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建設并實現統一監管,讓充電從無序走向集約有序。
杜忠明亦表示認同,并進一步表示,面向未來產業發展,要加強充電基礎設施網絡體系的頂層設計、優化完善充電基礎設施網絡布局、提升配電網對大規模新能源汽車接入能力,更要提升支持車網融合發展和技術創新,大力推廣應用智能充電設施,強化對新能源汽車充放電行為的調控能力,充分發揮新能源汽車在電化學儲能體系中的重要作用,推動車網互動,光儲充換一體站的示范試點。
僅以配電網為例,在日前發布的《關于新形勢下配電網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就曾提出,要打造安全高效、清潔低碳、柔性靈活、智慧融合的新型配電系統,力爭到2025年配電網承載能力和靈活性顯著提升,具備1200萬臺左右充電樁的接入能力。
然而,必須指出的是,目前乘用車在60-80kW常規快充樁下,充電至滿電狀態需要一小時。鑒于此,實施大功率充電技術成為緩解能源補給壓力、顯著提高充電效率的關鍵策略。
近年來,全球主流車企都在圍繞電動汽車高壓平臺架構的產品設計與推廣等方面展開深入實踐。高壓車型迎來大規模量產拐點,但就2023年11月開幕的廣州車展上,就已有60余款新車采用800V高壓平臺,電池系統從現階段的1C、2C的充電倍率,向4C、6C演進。
但從現有充電設施功率結構來看,超充樁布局仍非常少。以廣州、上海為例,2023年 180kW 及以上充電樁數量占比分別僅為 6.5%、3.8%,超充樁建設仍有較大增長空間。
在此背景下,侯金龍呼吁:
一、建設以公共充電場站為主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解決駐地場景充電安全管理和電力配套部署難題;
二、新建公共充電設施系統,在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建設、統一監管的基礎上,以面向未來支持演進的超快充充電網絡為主,實現高質量發展;
三、車企加快A級車和商用車超快充車型的規劃,加速電動化普及;
社會各界對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給予便利與支持:10年及以上的地租、快速高效的供配電保障以及相關金融創新產品。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蓋世汽車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222899
以上內容轉載自蓋世汽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