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國市場依舊不愿眷顧保時捷,冷眼看著它交出了自上市以來最差的財報。
就在這個月,保時捷公布了2024年一季度財報,主要指標全部同比下滑,整份財報上寫著大大的“慘淡”二字。
在交付量層面,今年一季度保時捷在全球共交付了7.76萬輛新車,同比下滑3.9%;在營收層面,一季度保時捷保時捷總體營收90億歐元,同比下降10.8%;其中,新車銷售額為81億歐元,同比下降12.7%;利潤層面,在交付量下跌和成交價下探的雙重打擊下,一季度保時捷汽車業務毛利為23.4%,較去年同期下降了30.3%,銷量利潤率也降至14.2%,同比減少了4%。
保時捷的“慘狀”
而在保時捷交付量、營收、利潤全面下滑的背后,是保時捷在北美市場交付量同比下滑23%,以及在中國——保時捷昔日最大單一市場遇冷,而且是降價都沒法提振交付量的那種冷。
關于保時捷在北美、中國這兩大市場交付量滑坡的原因,保時捷方面解釋,是由于北美監管要求導致交付延遲,同時中國消費者受經濟大環境影響,觀望情緒加重。
保時捷在北美的情況究竟如何,我們暫且不論。但保時捷在中國的敗退,或許的確有宏觀經濟的影響在,但若完全歸咎于此,則無疑是避重就輕、掩耳盜鈴。
首先,保時捷在中國市場交付量下滑,早在2022年便有征兆,但彼時僅同比下滑了2.5%,這樣的下滑幅度,還可算作是合理的交付量波動幅度。
直到2023年,保時捷在中國的交付量正式敲響警鐘,全年僅交付7.93萬輛,相較2022年的9.33萬輛以及2021年的9.56萬輛,分別下滑了15%、17%,中國成了保時捷唯一負增長的單一市場。
今年一季度,保時捷在中國銷量進一步崩塌,僅交付了1.63萬輛新車,相比去年同期下滑了23.5%,就這還是在許多經銷商割肉降價好幾個百分點之后才有的成績。
從保時捷在華的交付量演變趨勢來看,宏觀經濟不振似乎并不是它被中國消費者拋棄的主要原因,畢竟中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增長乏力,是從2021年疫情爆發之后就開始的事,而保時捷在中國交付量的下滑,卻是2023年中國已完全摘下口罩時才有的事。
再者,假如真是中國宏觀經濟不振,讓消費者不敢消費,那銷量下滑的絕不單是保時捷,而是整個中國車市。可問題在于,今年一季度中國乘用車市場銷量同比增長了10.7%,又有《車主之家》根據乘聯會數據統計出,今年一季度中國50萬以上豪車銷量同比增長了18.8%。中國車市整體情況,和保時捷單一車企在銷量數據上的此消彼長,很值得細品。
基于以上兩點原因,我們完全可以說,導致保時捷在中國跌落神壇的最主要原因,并非是宏觀經濟引發了國人的觀望情緒,而是保時捷自身太不爭氣。
偏偏這時保時捷中國又想出個昏招——為了完成銷量目標,不管不顧地向經銷商壓庫,一下就戳了一批經銷商的肺管子,據悉華南地區的部分經銷商,正商議組團前往德國保時捷總部拉橫幅、逼宮。原本還只是品牌有所貶值,這輪風波過后,或許保時捷的銷售渠道也經歷一定程度的震蕩,從而進一步影響銷量。
痛失豪華定義權的老錢
說了這么多保時捷的“慘狀”,終于要說到一個最重要的問題:保時捷在中國怎么就不吃香了呢。這個問題不僅是保時捷頭上的緊箍咒,也是法拉利、賓利、蘭博基尼的。
一個最根本的原因是,這些傳統豪華品牌們在中國市場逐漸喪失了對豪華的定義權。
中國汽車工業起步較晚,在相當一段內,光是解決質量、工藝問題都已夠自主品牌們喝一壺,更別提定義什么是豪車了。也正因如此,最根正苗紅的自主品牌紅旗用了幾十年,也不過把車價拉到二十多萬。
可以這么說,那時候,來自歐美日韓的傳統品牌說豪車該長啥樣,中國消費者都只有照單全收的份。
但這個局面被北美的后起之秀特斯拉以及部分自主品牌改寫了。以下兩個我所親眼目睹的場景或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問題。
就在特斯拉FSD即將入華的風聲傳出后不久,上海黃浦路的一家特斯拉直營店里,迎來了一位保時捷車主。這位保時捷車主家里已有了一臺保時捷燃油車,如今想置換一輛新能源車。
當被問及為何選擇了特斯拉而非繼續入手保時捷時,該名車主反問:“保時捷的車機會有特斯拉好用嗎?保時捷的自動駕駛會有特斯拉聰明嗎?你不知道特斯拉FSD可能就要入華了嗎?”隨即,他駕駛著特斯拉揚長而去。
相似的一幕也在今年的北京車展上演。北京車展仰望展臺上,一位仰望U8的意向客戶,坐在新車后排對一起來看車的朋友吐槽:“還是這輛車的后排坐著舒服,后備箱空間也大。我們剛剛看的那輛林肯,后排幾乎什么都沒有,也敢賣120萬?”
這兩位用戶的共同點在于,購車預算都較為寬裕,卻都在購車時不約而同地pass掉了old money,而對新能源時代崛起的new money表現出較高的認可。
這多少說明了,在經歷過新能源浪潮深度洗禮的中國用戶眼中,豪華除了可以是保時捷、賓利所呈現的樣子,也可以是一套更聰明的智駕系統和更智能的車機,是原地掉頭、易四方等科技buff,是冰箱彩電大沙發。
這時,包括保時捷在內的車圈老錢們,再想光靠個logo收割中國“富哥”的錢包,不能說一定辦不到吧,反正肯定沒幾年前那么容易了,畢竟人家有了別的性價比更高的選擇啊。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當保時捷在中國市場連番失利的同時,同樣售價在百萬級別的仰望U8, 去年9月才正式上市,去年11月才開始交付,但截至今年4月底,銷量卻已達到6475輛;再比如訂單均價超50萬的問界M9,一款去年年底才上市的產品,今年一季度銷量竟達到了8.58萬輛。這也可見自主豪華品牌在根基未穩時,先通過性價比籠絡住一批用戶,確實是行之有效的沖高策略。
至于保時捷,只能說,它要是還在乎中國市場這“五斗米”,最好多順著點中國消費者的需求。
別的不說,從2018年到2023年底,只推出了Taycan這一款量產的純電車型,銷量又不咋地,從2021年開始就有賣不動的跡象,2023年7月的銷量甚至還一度跌到了275輛??善?年了,直到今年北京車展前,保時捷硬是沒有再上一款純電,這都不光是能力問題了,態度就不夠端正嘛。
所以說,保時捷如果還想問中國要增量,首先得放下不必要的傲慢,然后趁著品牌勢能還沒消耗殆盡時,找家中國車企幫著一塊兒搞電氣化、智能化。
畢竟大眾都和小鵬合作了,捷豹路虎都用奇瑞星途的技術了,哪怕是最財大氣粗的豐田都采購比亞迪的刀片電池了,保時捷也大可找個有力的外援、用最短時間完成轉型嘛,只要能多多地賺錢,用中國技術不丟人!
當然了,保時捷也可以堅持按自己的方式去做豪華品牌,它的豪華路線也確有獨到之處。
一位從業二十多年的老汽車人曾對保時捷做過一番較為中肯的評價:“保時捷油門踏板的響應、變速器換擋的速度、換檔時時間遲滯的感覺,以及提速時,整車連續降檔送入轉速扭矩的響應速度,讓人不得不佩服。”
很顯然,保時捷做豪華的方式,是賦予豪華以“賽車基因”的內涵,這雖與中國更為主流的家用需求相違背,但考慮到中國市場足夠大、消費需求足夠多樣,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賽車鐵粉不死。
但既然產品力滿足的不是主流消費需求,那么在用戶運營上是否該多花些心思,免得把本就沒那么龐大的、擁躉賽車的消費人群都勸退了。以后“電動轉向柱”這種事就別再發生了吧,周年慶的時候,也別再讓車主淋雨了。
能發生這種事,說到底還是傲慢。就拿最近經銷商造反這事來說,保時捷不該到現為止,只給了個“會與經銷商同在”,這種好像說了,又好像啥都沒說的回應。它應該說,會適當調整銷量目標,商議新的返點政策,平息經銷商的怒火。畢竟今后賣車還得靠他們不是。
保時捷啊,聽咱一句勸吧,賺錢就該有個賺錢的樣子,太傲慢,傷財報。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232239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