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2日,由蓋世汽車主辦的2024第二屆智能座艙車載顯示與感知大會在上海圓滿落幕!論壇為期兩天,線上線下同步進行。
在汽車“新四化”浪潮下,“強體驗”與“高交互”已成為智能座艙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作為車內交互體驗的關鍵載體,車載顯示與感知系統正步入市場擴張的黃金時代。當前,中控屏與語音交互技術在智能座艙核心組件中展現出較高的市場滲透率,曲面屏、增強現實、智能表面等細分領域亦在迅速崛起,“全場景的擬人化交互”將成為智能座艙車載顯示與感知領域的重要演進方向。
在此背景下,蓋世汽車2024第二屆智能座艙車載顯示與感知大會圍繞“艙內顯示、感知、監測”各領域技術的最新發展趨勢展開交流,希望為行業提供更多新思路。
本次大會特別感謝酷開科技、東軟集團、曦華科技、視晟科技、Ansys、易馨微電子、昆山哈勃等20家生態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
商務型的車載顯示與感知系統
AR眼鏡聚焦于車內空間,強調深度融合現實與虛擬環境,以無硬件束縛的創新方式,讓乘客佩戴后能夠即刻擁有沉浸式虛擬屏幕,無論是信息展示還是互動體驗,均展現出卓越的整體效果,為駕乘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捷與享受。
LEVC翼真汽車智能座艙總監呂東樺談到,圍繞感知應用,AR和AI可以帶來諸多新助力。一是讓商務接待更自然、更友好,如當前的AI語音,能夠與車輛控制結合應用,給用戶來帶更智能、更便捷的體驗;二是賦能,讓家庭出行更舒心、更具包容性;三是讓用戶乘坐得更健康,通過面部識別心跳、脈搏等。
呂東樺|LEVC翼真汽車智能座艙總監
抬頭即見,智享安全: AR-HUD商用體驗精進之路
近年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HUD技術逐漸進入大眾視野,其提升駕駛安全、優化人機交互體驗及增強儀表科技感的優勢獲得廣泛認可。然而,個人使用習慣與價格門檻仍是部分用戶接納HUD的障礙。
華為車載光領域智能HUD總經理傅玉朋指出,高接受度用戶尤為看重HUD的清晰度、直觀易懂性及其與智能駕駛技術的深度融合。歷經四年技術迭代,HUD性能已趨成熟,畫幅與畫質均實現了質的飛躍,但仍需不斷探索創新,以滿足用戶日益增長的期待。
傅玉朋|華為車載光領域智能HUD總經理
車載曲面蓋板玻璃冷彎成型技術
針對市場中關于采用鈉蓋玻璃還是鋁硅玻璃,貼膜還是鍍膜的爭議,康寧選擇了推廣其鋁硅玻璃鍍膜方案。康寧汽車玻璃冷彎3D業務發展總監王劍波介紹,康寧的鋁硅玻璃車規級剝離強度極佳,能夠通過汽車行業的頭碰測試,在車廠用戶級別保證模組級與其他Tier1一起基本不會產生破碎。
針對蓋板玻璃采用冷彎還是熱彎的問題,王劍波表示,康寧采用的是冷彎技術。相對于熱彎,該技術具有經濟性好、性能強大、環保度優的特征,能夠滿足車產在選擇曲面蓋板中對于造型、成本、性能的要求。
王劍波|康寧汽車玻璃冷彎3D業務發展總監
無介質全息智能座艙解決方案
像航科技CTO陶醉介紹,像航科技具有三大核心技術優勢。一是原理性的核心專利;二是自主完成原理到原材料先行、、再到最終加工工藝和產品整體制作的全過程;三是具有行業少見的無介質全息顯示形式。
他談到,像航科技的屏幕產品主要由三個模塊組成。一是基于材料,將圖像呈現在空氣中;二是基于傳感器,捕捉手的位置以及手勢,反饋到圖像上,形成一系列觸控反饋;三是基于顯示特點,使圖像脫離屏幕后在空氣中達到3D效果。
陶醉|像航科技CTO
AI大模型給智能座艙帶來的演進新思路
隨著數據規模的不斷擴大,模型產生了我們暫時無法用科學解釋的強大能力。浙江極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整車功能集成主任工程師羅夢琦談到,我們可借助其思考能力,整合車端數據,利用數據融合技術,打破分域服務壁壘,將垂類應用無縫銜接,構建閉環場景體驗。用戶僅憑單一指令或意圖,即可享受全棧式服務,這將極大提升艙內體驗。
羅夢琦表示,座艙人機交互正由單點向多模感知進化,趨向自然、情感化、主動化及服務閉環。產品層面,主要定義情感化交互,融入TTS用戶反饋,增加表情包及溫馨關懷語。雖早期云意圖識別有技術局限,難精準捕捉情緒與意圖,但如今結合模型與車輛能力,能識別用戶情感波動,通過云端推送實現精準情感響應。
羅夢琦|浙江極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整車功能集成主任工程師
汽車玻璃的沉浸式投影顯示前瞻
在汽車座艙全面智能化的浪潮中,汽車玻璃的角色已遠遠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強度支撐與安全防護。如今,玻璃正逐步與智能座艙技術深度融合,共同構筑起一個集安全、舒適、娛樂、信息交互于一體的全方位體驗空間。
圣戈班汽車玻璃(上海)有限公司商務總監張祎談到,汽車內部玻璃面積正顯著增大,從傳統的約4㎡擴展至5㎡,乃至6㎡,這一變化不僅拓寬了視野,更為智能座艙的創新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各大主機廠正積極探索如何高效利用這一增加的玻璃表面,將其功能化并與智能駕艙深度融合,挖掘其巨大潛力。
張祎|圣戈班汽車玻璃(上海)有限公司商務總監
AI驅動的智能座艙感知交互演進
智能座艙發展至今,形態已相對固定,座艙功能也趨于穩定。整個智能座艙體系包含信息框架、語音交互、車控車社、生態服務四大件,各車企在此領域突破有限,產品形態趨于一致,如中控大屏普及,屏幕設計從儀表中控連屏轉向中控副駕連屏,高端車型則增配后排屏幕。
上汽集團創新研究開發總院智能座艙首席專家周陽霖認為,在整體形態穩定的背景下,下一步智能座艙將主要向兩個方向發展,一是基于現有性能體驗以及交互設計的微創新繼續迭代;二是大模型的引入將推動產品從邊緣競爭躍升至中心競爭,未來的突破點將主要在智能化上。
周陽霖|上汽集團創新研究開發總院智能座艙首席專家
AI智能座艙的商業模式創新與隱私考量
AI座艙的商業化模式正經歷從傳統硬件付費向訂閱制轉型的變革,隨著AI技術的深入應用,用戶將更傾向于按需購買服務。車凌科技座艙產品專家詹浩談到,為實現用戶順暢付費,關鍵在于精準把握用戶場景需求,提供定制化推薦,以增強其付費意愿。
關于AI場景引擎的數據隱私問題,詹浩提出,幾乎所有數據上傳至云端后均存在潛在的隱私風險。對此,未來端側大模型的應用將更為優越,因為其避免了數據上傳至云端處理的過程,減少了數據泄露的風險,提高了處理效率。
詹浩|車凌科技座艙產品專家
觸控及壓力感測技術在汽車行業及未來座艙應用趨勢
接近感應與懸浮感應技術在智能座艙內雖非新興概念,已有量產應用,但當前主要依賴攝像頭與遠紅外線技術實現,與電容式傳感器為兩套獨立系統,成本較高。TouchNetix大中華區營銷業務總監顏國義談到,TouchNetix成功運用電容式傳感器實現接近與懸浮感應功能,克服了傳統電容技術感應距離過短的局限,這一技術目前全球鮮少有企業實現。
顏國義介紹,針對約12英寸大小的屏幕,TouchNetix的接近感應技術能實現高達10厘米的感應距離,遠超其他采用電容技術的IC所能達到的15毫米甚至更低的感應范圍。這一顯著提升的感應距離,使得懸浮操作更為便捷與實用,解決了以往因感應距離過短而導致的應用受限問題。
顏國義|TouchNetix大中華區營銷業務總監
搶占移動第四屏 引領智能汽車新紀元
極豆科技副總裁張亮談到,消費者其實希望自己的車能夠像手機一樣智能,不單單是一個交通工具,而是成為一個平臺,能夠在其中獲取多種服務。張亮進一步指出,車企及供應商需要從傳統的產品型企業向服務型企業轉變。
產品型企業主要關注產品設計、生產制造及銷售渠道等。而服務型企業在關注這些的同時,還需要根據市場需求,不斷向消費者提供個性化服務,并借助運營手段持續獲取用戶需求,對產品和服務進行改進。
張亮|極豆科技副總裁
AI生成式車內氛圍的思考與探索
北汽研究總院智能網聯中心智能座艙部部長笪琦談到,隨著智能化電動汽車的不斷發展,汽車不僅具有傳統的溫度控制等功能,實際上還能營造一定氛圍,如車內的香氛、音響氛圍、色彩氛圍燈聯動等。
他進一步指出,智能座艙與功能座艙的最大區別就在于,功能座艙的功能和體驗完全來自硬件,而智能座艙則是將硬件的能力在不同場景進行組合,誕生新功能,因此智能座艙的功能數要遠大于硬件數。
笪琦|北汽研究總院智能網聯中心智能座艙部部長
至此,蓋世汽車2024第二屆智能座艙車載顯示與感知大會圓滿落下帷幕。大會中的觀點不僅為行業帶來了深刻的洞見與靈感,更激發了對未來出行無限可能的憧憬。我們期待大會中的前沿洞察以及所提到的創新成果能持續推動汽車智能化進程,共創未來出行新篇章。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蓋世汽車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237417
以上內容轉載自蓋世汽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