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國泰、杉杉股份、科力遠、多氟多等14家電池企業2015年中報陸續發布。其中,科力遠和金瑞科技2015上半年處于虧損狀態,其他12家企業的凈利潤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漲。
在14家電池企業的中報中,從營業收入來看,江蘇國泰營業收入29.11億元,居首位;科力遠營業收入3.62億元,居末位。從凈利潤增幅來看,成飛集成凈利潤增長1156%,遠高于其他企業,而科力遠凈利潤下降913.26%,遠低于其他企業。杉杉股份凈利潤達6.11億元,遠高于其他企業。
從14家電池企業的中報可以看出,隨著新能源汽車一系列優惠政策的落地,新能源汽車產銷量一路高歌猛進,14家企業的動力電池業務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如江蘇國泰的鋰離子電池電解液銷售量同比增長10.32%;杉杉股份鋰電池業務收入15.21億元,同比增長32.03%;東源電器鋰電池業務實現收入7.61億元,同比增長122.94%。拓邦股份鋰電池營收增長33.6%;新宙邦動力電池電解液出貨量增長40%。
根據工信部披露的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鋰離子電池制造企業,累計完成主營收入同比增長17.4%,實現利潤總額同比增長72.8%。鋰電池行業利潤的快速上升,與新能源汽車的銷售放量密切相關。7月份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2.04萬輛,同比增長2.5倍,今年有望完成20萬輛的銷售目標。隨著各地補貼細則相繼落地、充電設施扶持政策出臺等因素推動,電動汽車銷售將延續高增長態勢,并給上游鋰電池企業帶來實質性訂單支撐。
企業 |
營業收入 |
凈利潤 |
同比增減 |
動力電池業務 |
江蘇國泰 |
29.11億 |
1.21億 |
30.71% |
鋰離子電池電解液銷售量同比增長10.32%,計算可知公司上半年電解液價格下降約13%,降幅基本與行業相當。 |
欣旺達 |
26.90 億 |
0.97 億 |
105.71% |
公司自主研發了電動汽車鋰離子電池系統解決方案、電芯保護機制、電池液冷技術,其中作為新業務的電源管理系統上半年已經實現1.78 億元收入,且毛利高達38%。 |
南都電源 |
20.5 億 |
0.8億 |
43% |
上半年儲能電池及系統收入達9,667 萬元,同比增長30%。南都加快能源管理平臺建設加快儲能布局,在分布式儲能、戶用儲能等領域各類產品及系統解決方案逐漸成熟。有望依靠管理平臺和鉛碳電池技術優勢率先實現儲能商業化應用。 |
杉杉股份 |
18.71億 |
6.11億元 |
413.79% |
鋰電池業務收入15.21億元,同比增長32.03%。公司將形成整車研發制造、動力總成系統集成、新能源汽車專用底盤研發、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三電系統維護等較完整的產業體系。 |
多氟多 |
9.9億 |
951.05萬 |
155.02% |
上半年動力鋰電池形成年產5000萬AH產能,產品供不應求,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
東源電器 |
8.92億 |
2.21億 |
216.69% |
公司通過重大資產重組實現了由傳統輸變電行業向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完美轉型,動力電池拉動了公司業績高成長,上半年公司電池業務實現收入7.61億元,同比增長122.94%。 |
天齊鋰業 |
7.55億 |
4097萬 |
135% |
隨著下游新能源汽車等需求的增長,上游鋰精礦及碳酸鋰供需逐漸達到平衡,產品價格穩步上漲,預計2015年下半年將呈現穩中有升態勢。 |
金瑞科技 |
6.5億 |
-2058萬 |
-62.99% |
根據今年鋰電正極材料市場產品需求結構變化特點,對公司鋰電正極材料產品結構進行了調整,減少了競爭日趨激烈的鈷酸鋰產量,完成了年產3000噸鎳鈷錳三元材料的建設工作。 |
成飛集成 |
6.34億 |
2561萬 |
1156% |
鋰電池、電源系統及配套產品收入40122.79萬元,同比增長268.51%,主要歸功于國家對新能源汽車一系列優惠、補貼政策相繼出臺,市場需求增加,銷售收入額大幅度提升。 |
億緯鋰能 |
6.34億 |
6169.3萬 |
17.91% |
公司對動力和儲能電池的布局已經開始實施,湖北金泉生產磷酸鐵鋰電池,用于儲能,目前已經有一些通信基站后備電源的訂單。 |
拓邦股份 |
6.24 億 |
3729 萬 |
59.78% |
鋰電池營收增長33.6%,動力鋰電受益電動汽車翻倍式增長,目前已經滿產運行,需求旺盛。 |
贛鋒鋰業 |
5.44億 |
5101.8萬 |
30.37% |
公司金屬鋰及鋰鹽系列產品收入4.80億元,同比增長34.72%,主要來自公司新產能釋放。國內三元材料動力電池逐漸增多,對電池級氫氧化鋰的需求大幅增長,公司的萬噸鋰鹽項目主要擴產電池級氫氧化鋰,成為今明兩年主要增長點。 |
新宙邦 |
3.95億 |
0.4億 |
39.2% |
公司上半年銷售策略靈活調整量增價減,電解液價格目前在3.5萬元/噸左右,但是動力電池電解液出貨量增長40%左右。 |
科力遠 |
3.62億 |
-0.36億 |
-913.26% |
公司與天津松正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聯合開發深度混合動力大巴,在上海,佛山開始示范運營,公司自此形成了混合動力乘用車和混合動力大巴車多技術路線全面并進的格局。 |
杉杉股份:鋰電池業務收入15.21億元
杉杉股份(600884)8月14日公布2015年中報。2015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8.71億元,同比略降0.09%;實現營業利潤7.15億元,同比大幅增長502.74%;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11億元,同比大幅增長413.79%;實現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率8506萬元,同比下降28.70%,基本每股收益1.49元。根據其半年報數據顯示,鋰電池業務貢獻營收最多,為15.21億元,同比增長32.03%。
公司擬定增近34.5億元,著力擴大負極產能、開拓新能源汽車下游:公司于15年4月啟動了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事宜,擬發行股票1.5億股,募集資金總額為34.455億元,其中控股股東杉杉控股認購20.673億元。此次募集資金擬用于3.5萬噸鋰離子動力電池負極材料項目和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項目。
向下游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開拓,是此次定增及公司未來業務戰略的重點。公司擬投資34.7億元用于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項目,包括:1、新能源汽車研發、示范及推廣;2、動力總成研發及產業化;3、LIC應用研發及產業化。公司以互聯網+工業4.0的全新發展思維布局新能源汽車產業,致力于打造新能源汽車綜合解決方案供應商。逐步形成整車研發制造、動力總成系統集成、新能源汽車專用底盤研發、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三電系統維護等較完整的產業體系,并整合現有的鋰電材料產業及金融支持服務能力,推進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協同發展。
科力遠:開發深度混合動力大巴 已示范運營
科力遠(600478)8月28日晚間發布中期業績報告稱,上半年凈虧損3565.33萬元,同比下降913.26%;營業收入為3.62億元,較上年同期減7.56%;基本每股虧損0.042元,上年同期盈利0.017元。
公司與天津松正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聯合開發深度混合動力大巴,在上海,佛山開始示范運營,公司自此形成了混合動力乘用車和混合動力大巴車多技術路線全面并進的格局;參股公司科力美汽車動力電池有限公司獲得商務部批準成立并順利進入工程建設階段,將加速豐田的中國化進程,快速推動國內HEV市場的產業化發展。公司與吉利控股合資成立科力遠混合動力技術有限公司,共同打造我國技術領先的混合動力總成系統平臺及系統解決方案,公司從此跨入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核心高端領域,成為國內最先進的HEV總成系統服務商。
成飛集成:鋰電池等配套產品收入40122.79萬元
成飛集成(002190)8月24日晚間披露半年報,報告期公司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34億元,同比增長134%;實現凈利潤為2561萬元,同比增長1156%,主要是鋰電池、電源系統及配套產品收入及利潤大幅增加所致。鋰電池、電源系統及配套產品收入40122.79萬元,同比增長268.51%,主要歸功于國家對新能源汽車一系列優惠、補貼政策相繼出臺,市場需求增加,銷售收入額大幅度提升。
2015年上半年,國家陸續出臺了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優惠政策,為鋰電池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子公司中航鋰電訂單需求迅速增長,產品出現供不應求,公司加快生產線建設,啟動產業園三期項目,進一步擴大產能,同時尋求對外投資合作的機會,以適應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
贛鋒鋰業:金屬鋰及鋰鹽系列產品收入4.80億元
8月23日贛鋒鋰業發布2015年半年報,公司2015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5.44億元,同比增長33.78%,歸屬上市公司凈利潤5101.8萬元,同比增長30.37%,扣非后凈利潤4516.6萬元,同比增長26.74%,基本每股收益0.14元,公司預計1-9月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同比增長20-50%。
公司金屬鋰及鋰鹽系列產品收入4.80億元,同比增長34.72%,主要來自公司新產能釋放。上半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同比增長3倍,動力電池供不應求,對電池級的氫氧化鋰和碳酸鋰產品需求旺盛,預計國內15年對碳酸鋰等鋰產品的總體需求量增長在20%以上,公司作為行業龍頭,增速會更快。15年以來,國內三元材料動力電池逐漸增多,對電池級氫氧化鋰的需求大幅增長,公司的萬噸鋰鹽項目主要擴產電池級氫氧化鋰,成為今明兩年主要增長點。
江蘇國泰:鋰離子電池電解液銷售量同比增長10.32%
8月4日江蘇國泰發布2015年半年報,公司上半年實現收入29.11億元,同比增長4.58%,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1.21億元,同比增長30.71%,扣非后凈利潤1.18億元,同比增長29.91%,基本每股收益0.33元。公司預計1-9月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同比增長0-30%。
上半年華榮化工收入為22,951.59萬元,同比下降3.61%,凈利潤為4,406.90萬元,同比下降19.66%,鋰離子電池電解液銷售量同比增長10.32%,計算可知公司上半年電解液價格下降約13%,降幅基本與行業相當。在價格下降的影響下,公司上半年電解液毛利率也下降了4.15個百分點至34.15%,但仍高于行業水平。上半年在動力電池帶動下,我們預計電解液行業的銷量增長在20%以上,華榮化工銷量增長低于行業,主要還是因為華榮電解液定位高端消費電子,價格較高所致。由于價格較高,公司在動力電池客戶的開拓方面不如預期,未能成為國內主流動力電池客戶的主力供應商。不過我們仍然看好LG化學在華擴產帶來的機會,公司是直接受益者。
億緯鋰能:動力和儲能電池的布局已開始實施
8月24日億緯鋰能發布2015年半年報,公司2014年實現營業收入6.34億元,同比增長25.91%,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6169.3萬元,同比增長17.91%,扣非后凈利潤6284.4萬元,同比增長28.79%,基本每股收益0.155元。
公司對動力和儲能電池的布局已經開始實施,湖北金泉生產磷酸鐵鋰電池,用于儲能,目前已經有一些通信基站后備電源的訂單。公司本次定增用于生產三元材料動力電池,目前進口設備等各項工作已經完成,有望于明年初進行生產。公司在鋰電池領域深耕多年,相信公司在動力和儲能電池領域的開拓不會有太多困難,這將是未來公司增長的主要動力。
天齊鋰業:上游鋰精礦及碳酸鋰供需逐漸達到平衡
天齊鋰業(002466)8月23日晚間披露半年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55億元,同比增長16%;實現凈利潤4097萬元,同比增長135%。
天齊鋰業表示,我國新能源汽車及儲能設備對鋰電池需求逐步放量,加上傳統鋰電池市場需求的穩步增長,鋰電池上游的電池材料行業將持續快速發展,從而帶動鋰精礦和鋰化工產品需求的快速增長。報告期內,隨著下游新能源汽車等需求的增長,上游鋰精礦及碳酸鋰供需逐漸達到平衡,產品價格穩步上漲,預計2015年下半年將呈現穩中有升態勢。
金瑞科技:完成年產3000噸鎳鈷錳三元材料的建設
金瑞科技發布2015年半年報,報告期內,受公司電解錳行業產品價格下降虧損加大,電池正極材料行業上、下游雙重擠壓,產品毛利率不高和金馳材料新線調試、前期費用較高等因素影響,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5億元,同比增長6.42%,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2058萬元,同比下降62.99%;基本每股收益-0.0527元。
報告期內,公司加快了電池正極材料投資項目建設力度,重點項目金馳材料“年產10,000噸電池正極材料生產基地項目”一期工程上半年如期調試成功投產,新線鎳鈷錳三元正極材料前驅體銷量增長迅速,產能逐步釋放,項目二期工程建設也正在有序推進之中;同時根據今年鋰電正極材料市場產品需求結構變化特點,對公司鋰電正極材料產品結構進行了調整,減少了競爭日趨激烈的鈷酸鋰產量,完成了年產3000噸鎳鈷錳三元材料的建設工作,大大緩解了鎳鈷錳三元材料產能不足的局面,三元材料銷售同比大幅增長。
[page]
多氟多:動力鋰電池形成年產5000萬AH產能
報告期內,公司總體經營狀況良好,實現營業總收入9.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1.90%;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951.05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較多。
公司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晶體六氟磷酸鋰生產供應商,產能達2200噸,規模效應明顯。實現向韓國、日本等客戶批量供貨,全球市場份額居于前列。上半年動力鋰電池形成年產5000萬AH產能,產品供不應求,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在鞏固新大洋、時空、少林等老客戶的同時,開拓一些新能源汽車客戶。不斷優化動力鋰電池生產技術,降低生產成本,進一步提升了市場競爭力。公司努力擴大生產規模,七月底已形成1億AH產能,爭取2015年底達到3億AH產能,以適應供不應求的動力鋰電池市場需求。
通過并購河北紅星汽車制造有限公司,進軍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行業。紅星汽車具有卡車、改裝車、SUV、MPV、面包車、微型面包車等類型汽車制造資質。目前,公司基本完成對紅星汽車的并購交易程序,計劃2015年生產不低于1000輛,2016年生產14000輛,并適時啟動新項目基地建設。
欣旺達:電源管理系統上半年收入1.78 億元
8月13日晚間,欣旺達發布2015 年半年度報告,公司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26.90 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69%;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0.97 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05.71%;EPS 為0.15 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00.91%。
公司自主研發了電動汽車鋰離子電池系統解決方案、電芯保護機制、電池液冷技術,其中作為新業務的電源管理系統上半年已經實現1.78 億元收入,且毛利高達38%。公司參與編制多項國家和地方標準,推動了行業發展。公司與奇瑞設立了合資公司,共同研發新能源車用電池及電源管理技術。隨著新能源汽車的逐步放量,未來有望進入多家國內車廠供應鏈,業績彈性巨大。
新宙邦:動力電池電解液出貨量增長40%左右
新宙邦上半年營業收入3.95億元,同比增長9.1%,歸屬凈利0.4億元,同比下降39.2%,合每股收益0.24元,低于我們之前預期。
公司上半年銷售策略靈活調整量增價減,電解液價格目前在3.5萬元/噸左右,但是動力電池電解液出貨量增長40%左右。新能源汽車產銷兩旺帶動公司上半年電解液出貨量大幅增長,下半年預計增長趨勢能夠持續,根據法國Avicenne Energy咨詢統計,2014年公司電解液市場占有率約為15%,位列全球第一,看好公司今年電解液出貨再創新高。
南都電源:儲能電池及系統收入達9667 萬元
南都電源2015年上半年營業收入20.5 億同比增長 18.65 %;歸母凈利潤8 千萬,扣除會計政策調整對14年的2000 萬影響同比增長43%。考慮南都儲能加速落地效益漸顯、其他一般電池銷售迎來重大機遇。
南都上半年儲能電池及系統收入達9,667 萬元,同比增長30%。我國新能源產業、電力體制改革政策漸漸明晰,儲能的戰略地位快速提升。南都加快能源管理平臺建設加快儲能布局,在分布式儲能、戶用儲能等領域各類產品及系統解決方案逐漸成熟。有望依靠管理平臺和鉛碳電池技術優勢率先實現儲能商業化應用。
拓邦股份:動力鋰電滿產運行 需求旺盛
拓邦股份2015 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6.24 億元,同比增長23.50%;其中國外營收增長33.07%,國內營收增長13.19%;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729 萬元,同比增長59.78%,扣非后凈利潤3509 萬元,同比增長48.13%;分業務看,智能控制器營收增長32.7%,鋰電池營收增長33.6%,高效電機營收增長雖只為1.14%,但營業成本降低10.1%。共同推動公司業績穩步成長。且中報預計,公司1-9 月凈利潤增長20%-50%,仍將保持快速增長。動力鋰電受益電動汽車翻倍式增長,目前已經滿產運行,需求旺盛。
東源電器:電池業務實現收入7.61億元
東源電器于8月28日發布2015年半年報,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8.92億元,同比增長152.99%;歸屬上市公司凈利潤2.21億元,同比增長216.69%。
公司通過重大資產重組實現了由傳統輸變電行業向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完美轉型,動力電池拉動了公司業績高成長,上半年公司電池業務實現收入7.61億元,同比增長122.94%,收入占比達85%,毛利率達51.55%,同比增長3.06%。
[page]
各券商對電池企業2015半年報點評:
贛鋒鋰業2015年半年報點評:鋰產品需求向好,業績高成長
事件:8月23日贛鋒鋰業發布2015年半年報,公司2015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5.44億元,同比增長33.78%,歸屬上市公司凈利潤5101.8萬元,同比增長30.37%,扣非后凈利潤4516.6萬元,同比增長26.74%,基本每股收益0.14元,公司預計1-9月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同比增長20-50%。
點評:
半年度業績符合預期,產業鏈布局更進一步。上半年公司產能進一步釋放,收入和凈利潤保持了高速增長,盡享行業景氣周期向上的紅利。產業方面,公司全產業鏈布局戰略更進一步,在未來行業前景更加明確的條件下,公司積極收購資源,國內收購江西鋰業,國外同澳大利亞Neometals 和PMI 公司簽署股權合作協議,為公司長期的資源供應打下了堅實基礎。公司收購美拜電子已經完成資產過戶,消費電子鋰電池的布局完成,未來公司在動力電池領域的拓展仍然值得期待。
萬噸鋰鹽產能釋放,增長確定。公司金屬鋰及鋰鹽系列產品收入4.80億元,同比增長34.72%,主要來自公司新產能釋放。上半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同比增長3倍,動力電池供不應求,對電池級的氫氧化鋰和碳酸鋰產品需求旺盛,我們預計國內15年對碳酸鋰等鋰產品的總體需求量增長在20%以上,公司作為行業龍頭,增速會更快。15年以來,國內三元材料動力電池逐漸增多,對電池級氫氧化鋰的需求大幅增長,公司的萬噸鋰鹽項目主要擴產電池級氫氧化鋰,成為今明兩年主要增長點。
鋰產品價格仍將繼續上行,公司毛利率還有提升空間。上半年贛鋒碳酸鋰產品對外報價逐步提升,同比提高13%左右。由于鋰資源寡頭壟斷,未來隨著需求的增長,產品價格還將進一步提升。
上半年公司金屬鋰及鋰鹽產品綜合毛利率20.14%,同比下降1.35個百分點,由于公司產品漲價存在一定的滯后期,因此毛利率可能還未體現出公司提價后的水平,未來會有回升的空間。
維持“推薦”評級。考慮美拜電子并表,預計全面攤薄后15-17年EPS 分別為0.35、0.49、0.60元,市盈率分別為60倍、44倍、36倍,公司估值水平已經處于歷史低位,建議積極關注,維持“推薦”評級。
風險提示:1、新能源汽車推廣不達預期;2、鋰產品漲價不及預期;3、原料供應受到影響。(國聯證券)
天齊鋰業:借新能源汽車發展爆發期實現跨越式發展
投資要點:
事件:公司于2015年8月24日對外發布半年報,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56億元,同比增長16.82%;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097.67萬元,同比增加135.24%;基本每股收益為0.1584元/股,同比增長101.53%。
兩大產品毛利率大幅增長。報告期內公司完成了對天齊鋰業國際的收購,2015 年5-6 月天齊鋰業江蘇基本處于停產檢修狀態,導致天齊鋰業江蘇2015年5-6 月的虧損2214.86 萬元,對公司業績影響較大。盡管如此2015 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56 億元,同比增長16.82%;主要是由于鋰化工產品銷量與單價提高所致。公司實現毛利3.58 億,同比增長125.84 個百分點。分產品來看:鋰精礦實現營業收入4.18 億元,同比增加0.92%,毛利率為56.95%,同比增長19.99 個百分點;鋰化工及其他產品實現營業收入3.29億元,同比增長45.25%,毛利率達到34.04%,同比增長34.16 個百分點。
三費增加符合預期。三費均有所增加,其中財務費用為3955.87 萬元,同比增長24.48%,主要由于公司增加合并報表主體天齊鋰業江蘇,其銀行借款較大,導致公司利息支出增加。同時公司完成天齊鋰業國際的收購增加借款,利息支出增加;銷售費用1151.98 萬元,同比增加33.91%,主要由于運雜費隨銷售量增加而相應增加;管理費用8251.08 萬元,同比增加86.97%,主要是由于完成收購相關的咨詢費增加,以及天齊鋰業江蘇停工損失的原因。
股票激勵促業績增長。公司8 月10 日對外發布首期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股票激勵對象為公司董事會認為需要激勵的董事吳薇、鄒軍和葛偉3 人、副總經理李波、趙本常和郭維3 人、核心技術(業務)骨干67 人,涉及的標的股票占本激勵計劃簽署時公司股本總額2.59 億股的1.16%。
加強收購,進一步完善產業鏈。2015 年4 月,公司向銀河資源及其全資子公司銀河鋰業澳洲支付了收購銀河鋰業國際100%股權的交易價款2751.50 萬美元。至此股權過戶登記手續等事宜都已完成。公司于2015 年4 月底完成了對天齊鋰業江蘇的收購,為公司增加了碳酸鋰產能。
維持“買入”的投資評級。公司是國內電池級碳酸鋰產品最重要的供應商,公司目前已經具有優質鋰礦資源以及鋰產品精深加工的規模優勢。同時,公司借機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爆發期實現跨越式發展。考慮到公司在鋰礦資源方面的優勢以及特殊性,給予公司較高估值,我們預計公司2015-2017年 EPS 分別為0.78 元、1.37 元和2.97 元,我們目標價101.40 元,對應2015年130 倍PE,維持“買入”的投資評級。
風險因素。政策風險;項目達產風險;匯率波動風險;業務整合風險。(海通證券)
欣旺達2015年半年報點評:中報業績優秀 動力與儲能電池支撐長期成長邏輯
事件描述
8月13 日晚間,欣旺達發布2015 年半年度報告,公司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26.90 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69%;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0.97 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05.71%;EPS 為0.15 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00.91%。
事件評論
3C 業務擴張迅速。公司已成為蘋果、華為、小米、聯想、魅族等國內外知名手機廠商的主要供應商,同時公司還為聯想筆電以及大疆無人機提供電池模組,因此3C 業務同比暴增125%。根據3C 產品的季節性特征,下半年產能還會繼續釋放。隨著產能逐漸向大陸轉移,未來3C 高速增長還會繼續維持,公司份額有望進入全球前三甚至前二。
積極切入新能源汽車電池業務。公司自主研發了電動汽車鋰離子電池系統解決方案、電芯保護機制、電池液冷技術,其中作為新業務的電源管理系統上半年已經實現1.78 億元收入,且毛利高達38%。公司參與編制多項國家和地方標準,推動了行業發展。公司與奇瑞設立了合資公司,共同研發新能源車用電池及電源管理技術。隨著新能源汽車的逐步放量,未來有望進入多家國內車廠供應鏈,業績彈性巨大。
積極開拓儲能電池業務。儲能系統可用于光伏電站、智能電網、商用及家用儲能、ESS 集裝箱、數據中心UPS。公司已基于上述應用研發出四大系統平臺,采用主動均衡電池管理系統,提供可靠的儲能系統。目前家用儲能在歐洲和日本已經有較多應用,而電網儲能系統在美國已經大面積招標,家用儲能、商業儲能、電網儲能系統主要用于調節峰谷電量,有助于降低電網負擔、降低用電成本。儲能市場是一個萬億級的市場,將成為公司的另一個重要增長點。
自動化產線改造效果佳。目前公司自主研發團隊接近400 人,自動化率超過40%,年產值1.8 億元。公司通過自動化改造提高了產能、穩定了品質、降低了成本,可以看到公司2015 年上半年的毛利率已由去年同期的12.42%提升到13.93%,提高了公司的市場競爭力。
目前公司的2015PE 為45 倍,基于公司目前的高速成長態勢、新能源汽車和儲能電池的廣闊前景,我們維持“推薦”評級,2015~2017 年預計EPS 為0.58、0.97、1.43 元。(長江證券)
杉杉股份2015年半年報點評:投資收益增厚業績 維持中性評級
業績符合預期
公司上半年收入18.7 億元,同比減少0.09%,歸屬凈利6.1 億元,同比增長414%,扣非后凈利0.85 億元,合每股收益1.49 元,符合我們預期。
凈利大幅增長主要是上半年資本市場出售寧波銀行股份,獲得投資收益5.2 億元。服裝業務14 年出售針織業務導致收入同比減少55.26%至3.02 億元,毛利率41%較去年同期有所改善;鋰離子電池材料增長迅速收入15.21 億元,同比增長32%,毛利率16%,其中正極材料銷售8,068 噸和負極材料7,197 噸,同比分別上升49%和31%。
發展趨勢
公司打造新能源汽車綜合解決方案供應商,形成從電池材料、動力總成到整車制造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的全方位布局。目前公司正極、負極和電解液材料優勢地位明顯,下半年寧鄉一期1.5 萬噸項目計劃全部投產,寧波負極3.5 萬噸項目積極推進。根據工信部統計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累計生產7.85 萬輛,同比增長3 倍,在電池材料產業優勢基礎上,公司積極向下游延伸形成產業鏈協同優勢,把握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戰略機遇。
服裝業務上,公司繼續對多品牌及自有品牌業務進行整體規劃和調整。多品牌主要是出售股權和剝離盈利能力較低的品牌,自有品牌通過O2O 線上線下聯營加盟將會進一步企穩。公司金融業務綜合考慮市場形勢和資產配臵情況進行管理,目前仍持有寧波銀行4%的股權,以及浙江稠州銀行2.47 億股。
盈利預測調整考慮到公司上半年在二級市場出售寧波銀行股權獲取5.2 億元稅后收益以及正負極新建項目進度,上調公司15/16 盈利預測至1.38/1.14 元,上調幅度為53%/12%,目前股價對應15/16年P/E 分別為22/27 倍。
估值與建議
維持公司中性評級,目標價33.79 元不變。
風險
新能源汽車銷量不及預期,服裝業務恢復不及預期。(中金公司)
[page]
新能源汽車迎增長 電池廠滿負荷運轉供不應求
(文|證券日報 謝若琳)進入2015年,新能源汽車迎來了爆發式增長期,然而國內主流整車企業并沒有做好準備,不少企業紛紛表示由于動力電池儲備不足,均出現產能跟不上的局面。與之相反,中汽協透露“為了掩飾新能源推廣不利的狀況,部分車企虛報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為此,作者試圖通過調查涵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的整車企業、電池供應商、電池原材料供應商等,揭示現階段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銷兩旺的真相。整車企業為什么傾向于采購國外動力電池呢?我國鋰礦企業都將原料賣給誰了?
2015年一度被稱之為“新能源汽車元年”,多家車企產銷激增,供不應求。據了解,動力電池產能不足使得新能源汽車的供應量無法得以保障。
與此同時,多家整車企業紛紛募集巨額資金,投產新能源項目,據作者粗略統計,今年5月份-7月份,兩個月的時間內,包括力帆股份、比亞迪、長城汽車、江淮汽車在內的四家車企共計募集資金不超過415億元,用于新能源汽車項目。
另一方面,能源企業由于擁有得天獨厚的電池生產技術,也紛紛扛起“造車”大旗,近日,杉杉股份、五龍電動車、山東泰汽、比克電池、西部資源、億緯鋰能、天能集團、多氟多等八家電池企業通過并購、募資等方式進入造車領域。
熱錢涌入與產能不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新能源汽車電池從初期投產、生產線的建設到產品投放一系列工序起碼得花費2年時間。也就是說,現在投產的產品線,起碼要2年之后才能發揮產能。”北京理工大學電動車輛工程技術中心副主任林程在接受作者采訪時表示,除了技術壁壘之外,監管不完善,地方保護過度等問題也制約著新能源汽車電池的發展。
清華大學汽車研究所所長陳全世表示,“可以預見的是,如果諸多技術問題無法解決,新能源汽車明年產銷可能會雙雙跳水。“
銷量激增
電池供應不足掣肘
2015年以來,在汽車銷量不景氣的大環境下,蓄勢已久的新能源汽車正式爆發,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最新數據顯示,7月份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1.93萬輛,銷售1.69萬輛,同比分別增長2.2倍和3.3倍。
與此同時,今年1月份-7月份,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9.55萬輛,銷售8.9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2.5倍和2.6倍。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6.03萬輛和5.52萬輛,同比分別增長2.7倍和3倍;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52萬輛和3.44萬輛,同比增長2.2倍和2.1倍。
然而,在新能源汽車產銷快速增長的同時,產能不足的現狀仍然存在。
8月11日,比亞迪曾在全景網互動平臺表示,比亞迪混合動力唐和秦無法按時交貨,是由于目前公司的新能源汽車仍存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主要原因是公司的電池產能有限。
無獨有偶,江淮汽車配套動力電池的產量也出現缺口。江淮汽車董秘馮梁森告訴作者,“今年受到電池供應限制導致新能源汽車供不應求,預計四季度到明年初會逐漸緩解。”
同時,作為新能源汽車的領頭羊,北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汽新能源)也同樣面臨這樣的困惑,今年1月份-7月份,北汽新能源累計銷量約7500輛,同比增長1481%,而其訂單數卻早已過萬輛。北汽新能源公關部李琦向作者證實了這一點,“由于今年市場需求激增,雖然電池廠也是滿負荷運轉,但目前新能源汽車的供應依然很緊張。”
事實上,動力電池供應不足已成為制約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的瓶頸。“現在新能源汽車還是存在供不應求的現象,尤其是包括比亞迪秦、北汽新能源系列等車型,只要動力電池能造出來,銷售的問題并不大。” 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向作者表示。
“外引內聯”
北汽新能源電池靠并購
另一方面,在電動汽車異軍突起之時,動力電池在整個產業鏈中否認地位也變得舉足輕重。甚至可以說,誰擁有電池技術,誰就能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摘得頭籌。在這樣的背景下,老牌電力能源企業的優勢自然是得天獨厚。
繼比亞迪成功突圍后,能源企業也紛紛扛起“造車”大旗,作者粗略統計發現,近日,杉杉股份、五龍電動車、山東泰汽、比克電池、西部資源、億緯鋰能、天能集團、多氟多等八家電池企業通過并購、募資等方式進入造車領域。
“相比互聯網企業,能源企業造車可能更加 靠譜 ,”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分析師告訴作者,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電池是核心技術,一方面整車企業并不愿意讓核心技術掌握在能源企業的手中;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這個行業尚屬初始階段,掌握核心技術的能源企業并不甘心只做產業鏈的一個下游,他們也希望能分得一塊蛋糕。
那么,整車企業的電池從何而來呢?
“整車企業的電池也是以采購為主,但有實力的公司往往會兼并相對規模較小的能源企業,或者與知名電池公司合資設立子公司。”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分析師表示,以北汽新能源為例,“外引內聯”是其重要戰略之一。雖然國內大多車企都宣稱擁有電池、電機、電控三大核心技術,北汽也不例外,但北汽部分電池、電機技術還是利用外包策略。
在電池方面,據公開資料顯示,北汽新能源電池供應商分別為:北京電控愛思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愛思開)、北京普萊德新能源電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普萊德),以及北京光宇新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光宇)三個公司。
其中,愛思開是2013年由北汽集團、北京電控公司、SK集團三方共同成立的,其中,北京電控占41%的股份、韓國SK占股40%,北汽占股19%,而其成立的目前則是專為北汽新能源汽車生產動力電池。據公開數據顯示,愛思開使用SK的軟包單體,生產三元鋰電池,2015年以來合計生產1600臺。
普萊德成立于2009年,是一家新能源電池系統方案供應商,由北大先行科技產業有限公司、東莞新能德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汽車工業控股有限公司和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的。公開資料顯示,普萊德使用ATL的硬殼單體,2015年以來為北汽新能源累計生產5600臺。
光宇集團的子公司北京光宇作為備用供應商生產,也為北汽新能源提供了部分啟動電池和動力鋰電池。
在電機方面,北汽新能源于2011年與中山大洋電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洋電機)合資成立了北京汽車大洋電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汽大洋機電),其中,北汽新能源出資2060萬,占股51%。北汽大洋機電為北汽新能源開發、生產新能源汽車專用電機及控制系統,此外,還提供了永磁同步控制器。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北汽新能源還通過校正軟件設置,電動汽車可以兼容比亞迪常用的磷酸鐵鋰電池和特斯拉常用的三元鋰電池,“這可能會為后期的維護造成一定的難度,但其兼容體系對新能源市場的先期占領效果也不可小窺。” 北京理工大學電動車輛工程技術中心副主任林程在接受作者采訪時表示。
熱錢涌入
明年產量或大幅跳水
與此同時,互聯網企業對新能源汽車窺探已久,從國際科技巨頭蘋果、谷歌涉足,到國內互聯網BAT(百度、阿里、騰訊)初步布局,以及高調造車的樂視網都著眼這一領域。
另一方面,多方壓力之下,整車企業也坐不住了,紛紛募集資金加碼新能源汽車產業鏈。5月25日,力帆股份宣布擬募集資金不超過52億元,用于智能新能源汽車能源站等產業鏈項目;6月3日,比亞迪宣布擬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150億元,用于投資鐵動力鋰離子電池擴產項目、新能源汽車研發項目;7月10日,長城汽車宣布擬募集資金不超過168億元,用于新能源汽車研發項目等5個項目;7月22日,江淮汽車宣布擬募集資金不超過45億元,用于新能源乘用車及核心零部件等三個項目。
“雖然很多資金投放進去,但是新能源汽車電池產品線的周期很長,從初期投產、生產線的建設到產品投放一系列工序起碼得花費2年時間。也就是說,現在投產的產品線,起碼要2年之后才能發揮產能。”林程認為,由于近年來新能源汽車銷量激增,企業不斷擴充電池生產領域,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此外,生產新能源汽車電池的門檻并不高,“雖然國家有專門的監測機構對電池進行測試,但主要是針對電池的基本性能和安全性進行測試,并未涉及電池的可靠性和長期使用性。”林程對作者表示,我國電池行業的特點是:企業眾多且分散,水平參差不齊,產能低下。全國電池廠家有幾百家還不如韓國一家電池企業的產能。
此外,在采訪過程中,林程還向作者透露,我國新能源電池領域還存在過度的地方保護,“有些地方為了扶持自己的企業,在我們這個地方生產的汽車,只能用我們這里的電池,即使沒有有能力做電池的企業,也要扶持出一個龍頭企業,這就從極大程度上限制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
清華大學汽車研究所所長、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陳全世也對上述觀點表示認同,“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爆發并不能掩蓋關鍵技術的缺失,目前我國在整車集成、輕量化、電池、電機、電控領域存在的問題仍未得到妥善解決。可以預見的是,如果這些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第一批用戶的滿意度下降,可能會導致明年新能源汽車產量、銷量雙雙陷入低谷。”
Navigant Research日前發布車用鋰離子電池研究報告稱,2015年,全球車用鋰離子電池需求約7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98億元)。隨著汽車市場,尤其是電動汽車市場的迅速發展和普及,預計到2024年,車用鋰離子電池需求將超過30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954.3億元)。報告中指出,未來10年,車用鋰離子電池的發展趨勢是不容置疑的。隨著技術的不斷改進,汽車制造商對車用鋰離子電池的需求將集中在安全、成本和儲能能力這三個方面。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李艷嬌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ziben/39905
本文版權為第一電動網(m.155ck.com)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以及微信公眾平臺不得引用、復制、轉載、摘編、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內容或建立鏡像。違反者將被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1700118019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