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先生是北京一家事業單位職員。由于長達半年時間搖號無果,又迫切需要一輛車上下班代步、接送孩子,于是決定嘗試購買一輛純電動汽車。“購車的每個環節都是第一次,所以找關系、做公關我都用上了”,康先生笑著說。
托關系買車
按照北京市規定,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搖號中標率在90%以上,康先生第一次搖號就中標了。更加幸運的是,就在他買車之際,正值北汽新能源舉辦 “衛·藍先鋒”行動計劃,“報名參加該活動的前500名北京市民可在享受國家新能源汽車補貼的同時,再獲得一份由企業提供的5萬元環保購車基金”。
一直關注新能源汽車動向的康先生看到這項活動之后異常激動:首先北汽E150EV純電動車是康先生較為中意的新能源車型之一;其次,原價為19萬至20萬元的E150EV純電動車,如果政府補貼7萬元,企業再補貼5萬元,康先生只需支付8萬元就可購買一輛裸車。再加上一萬元的上牌費、保險和購置稅,共計花費9萬元左右。“這個價格很便宜,也是大部分人都能接受的新能源汽車價格”,康先生談到。
于是,為確保自己能夠進入北汽新能源招募500人名單之列,康先生找到了一位“老資格”的汽車行業媒體朋友,希望通過朋友聯系到北汽集團負責活動招募的工作人員,將康先生的名字“加進去”。經過康先生朋友的再三公關,康先生順利進入了500人名單,圓了一直以來的購車夢。“交完定金,一個星期之后我就提車了”,康先生表示。
消費者觀念正在轉變
進入2014年以來,國家層面頻頻釋放新能源汽車利好信號。首先是國家主席習近平5月24日考察上海汽車研發中心,力挺新能源汽車;工信部、發改委等國家主管部門高層喊話,支持、保護新能源汽車發展; 6月18日,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參觀比亞迪電動叉車廠,并試駕比亞迪的電動叉車……
汽車企業更是大動作不斷,比亞迪、華晨寶馬之諾等新能源汽車紛紛涉足私人市場,奔馳、奧迪等高端品牌“卯足勁”要與特斯拉一試高下……新能源汽車已然破繭而出,向著市場化的軌道大步前行。
就在此種背景下,消費者的觀念也在發生著改變。在騰訊汽車一項關于新能源汽車購買意愿的調查中,短期內看好新能源汽車發展前景的投票者占到49.9%。43.35%的投票者表示愿意購買一輛新能源汽車。
北京市一位主管新能源汽車推廣的官員曾經這樣告訴作者,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力量,一是健全充電設施,二就是轉變消費者觀念,“后者起到的作用比前者更大”。
而近期一連串國家高層領導對新能源汽車的“疼愛”所起到的示范作用,更是讓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看好新能源汽車的前景,增強了私人購買的信心。
在作者對十位準備購車消費者進行的隨機調查中,只有兩位消費者明確表示不會購買新能源汽車,另外8位消費者不僅表示“會買”,而且“十分看好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不得不說的擔憂
除了找關系之外,協調與國家電網、小區物業、北汽新能源汽車4S店、充電樁安裝公司等多方關系,也成為康先生買新能源汽車過程的必修課。
買車之前,康先生就擔憂自家小區的充電樁只是“擺設”。提車之后,他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到物業,確保充電樁插頭與自己的車子相匹配。“其實只要購車,北汽那邊是可以免費為我的車安裝充電樁的。但我家小區物業說沒有政府的明文規定,不可以安裝私人充電樁”,康先生這樣描述到。
因此,康先生只得帶著相關資料,去國家電網辦理充電卡,在小區唯一一個充電樁為車子充電,“辦卡時,國家電網的工作人員很熱情也很細心,并稱我是管區內第一個辦新能源車充電卡的居民”。
康先生的北汽E150EV純電動在慢充的狀態下充滿電大致需要6至7個小時,如果使用小區公共充電樁,按照8角/度的價格計算,充滿電需花費15元左右;如果安裝私人充電樁,就可按照家用電價格5角/度計算,價格相對會便宜不少。“如果別人家的車停在這個充電樁附近,我的車子就沒辦法充電了”,康先生遺憾地表示。
由此看來,充電設備的匱乏,以及政府部門鼓勵修建充電樁的政策缺位,依然制約著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和普及。而在前文提到的,關于“是否會購買新能源汽車? 是否看好新能源汽車發展前景”的小范圍調查中,消費者的反饋意見,或許更應當引起相關部門的留意和重視。
消費者一:如果電池蓄電能力強,車的性能和燃油汽車差不多,充電站增多便于充電后可以考慮買。
消費者二:比較看好新能源前景,只是目前還不成熟,無論是車型還是性能,還是充電站建設都需要提升。
消費者三:如果有汽車牌照的話,我馬上買;對了,估計沒有獨立停車位是問題?消費者四:新能源汽車,會不會帶動充電產業,路邊的小店,是不是會裝備充電裝置?新能源的充電標準,目前統一嗎?別像手機,我得搞個萬能插頭?新能源汽車,必須解決充電的便利性。
消費者五:我覺得新能源汽車的普及關鍵不在價格,主要看日常使用是否便利,比如充電、限行等等。新能源跟傳統能源比,應該是先期投入大,但后續維護成本低,使用上跟傳統能源車這樣的便利就可以,能滿足上述條件的才有可能推廣。
消費者六:只要好充電、不限行、價格再合理些,我肯定買。目前政策沒有傾斜,普及率低,價格又高,哎!
消費者七:照我看來純電動車的問題價格只是一部分,技術問題才是不買它的根本原因。如果電池續航能力差,壽命又短,我干嘛要買個“麻煩”回來。
消費者八:4年前很看好電動車前景,現在不看好了。自我感覺蓄電池技術不同于軟件更新,可能材料上需要找到更安全更穩定的介質代替鋰電,這個就說不準需要幾年時間再形成更成熟的技術了。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朱津津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carnews/daogou/32585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