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吉利推出的一款B級車平臺的油電混動車博瑞GE頗受關注,在眾多傳統車企選擇SUV來改造成新能源的做法不一樣,吉利選擇了用一款傳統B級轎車來升級為新能源車。那么這款車的購買價值如何?與其它競品相比具備哪些戰略價值和購買價值呢?
吉利GE是一款什么樣的車?
早在幾年前,吉利剛推出博瑞的時候,我就對其進行了比較深度的測試。當時國內大部分汽車媒體對此車評價很高,包括我自己在內。在那個時候,包括后來我進入汽車研發圈的后都經常把吉利博瑞作為參考案例,因為這是一款極具性價比的車型。
博瑞當時頂配的指導價是18萬多,北京還有一萬多的優惠,其配置相比同級別合資車相當逆天。頂配車型有后排座椅電動調節,全車雙層隔音玻璃,Infinitely音響等,而那時,即便是最低端的合資品牌,北京現代的同級同配置車型也要賣到20萬以上。當年的博瑞還有一個亮點就是整車舒適性無比的好,甚至已經超出了一臺B級車應有的水平,整體震動噪音控制接近C級車。
這次吉利推出了兩個版本的博瑞GE,官方分別叫做MHEV和PHEV。MHEV其實就是我上一篇專欄文章所介紹過的Hybrid混合動力版,官方叫輕度混動車型;而PHEV從字面上就能理解,為插電混合動力版。
從價格上看,插電混動車型的主力價格在17萬左右(補貼后),輕度混動車型的價格在15萬左右。這個價格與一臺主流的B級燃油轎車基本重合,甚至比一些熱門的合資B級轎車還要便宜好幾萬。
如果沒有接觸過燃油版吉利博瑞的話,可能覺得這應該只是一款自主品牌B級轎車的合理價格,如果再貴就不如選擇合資品牌了。但如果你真正接觸和使用過博瑞的話,會發現這款車的性價比,相比合資同級車型要高出不少。而這輪電氣化改造之后,基本上又把燃油版博瑞的短板進行了全方位的提升,具體如下:
燃油版博瑞的短板:
1:外觀沒有設計完,漣漪式中網雖然很原創但并不好看。
2:車內配置雖然高,但內飾的整體感和設計感較豪華品牌有一定差距。
3:變速箱是老博瑞最大短板,這也是自主品牌的軟肋。
4:動力一般、油耗不低。
博瑞GE的升級之處:
1:外觀進行了優化,漣漪式中網整體感比上一代強很多。
2:內飾幾乎重新設計,屏幕更大、人機交互更方便、整體感極強。
3:無論是輕混還是插電混動,都極大的解決了動力和油耗問題。
為什么吉利沒有直接把博瑞改造成純電?
我認為在目前這個階段,由于大部分購車用戶都很難具備充電條件(固定車位),所以純電會被很多用戶拒之門外。況且PHEV在一些一線城市已經可以享受上牌,補貼等政策,所以用戶會更加熱衷于選購PHEV而不是純電,這是基于市場需求而作的定位選擇。
再者,吉利本身具備燃油車的生產資質,所以完全可以生產PHEV,不像很多新能源車企,本身不具備資質,即便申請資質也是純電動資質,沒有生產燃油車的權力,所以只能專攻純電。
最后一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對于吉利來說,無論是MHEV還是PHEV都已具備工業化能力。所謂工業化能力,指的是大規模生產和交付的能力。因為這兩類車型對電池的用量都不大。博瑞GE的PHEV車型純電續航在60公里,電池電量在11度左右,如果大規模生產,電池供應不會成為太大的瓶頸。而吉利早已具備傳統的整車三大件的大規模生產能力,所以首先規劃并投放PHEV和MHEV,在戰略上是完全正確的。當然,不排除博瑞未來還會推出純電車型。
博瑞GE只需要11度電的電池就能驅動車輛行駛60公里
為什么國內新企業喜歡純電,傳統企業喜歡PHEV?
日系車企(以豐田為首)在十幾年前就做過一個新能源技術路線發展的趨勢預判,這個趨勢路徑也一直影響著日系車企的產品規劃,即:
這個路徑的內在大致邏輯是:
1:盡可能不改變用戶的使用習慣。
2:逐步由混合動力發展成純電。
3:無論是混動還是純電動都只是過渡技術。
4:終極目標是用氫燃料電池取代所有純電動車。
而在國內,新企業有一個很大的障礙,就是造車資質。國家早已縮減燃油車的產能規劃,所以新勢力只可能申請到純電動車的生產資質,所以幾乎所有新勢力都只能規劃和生產純電動車。這就是我在前面的專欄里面闡述過的,政策市場導致的結果。
如果真正從用戶需求出發,豐田給出的這個技術路線圖無疑是比較合理的,歐美廠商也在效仿這樣的技術路線。這個技術路線的發展之所以比較合理,除了盡可能不改變用戶使用習慣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工業化體系和充電樁建設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
眾所周知,特斯拉的Model 3一直很難大規模交付,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電池產能不足。由于電動車只是最近幾年才興起,特別是純電動車對電池的需求量巨大,所以電池產業的工業化規模還遠遠滿足不了汽車產業的需求。而投產建設一條動力電池生產線的投資規模不亞于投產一條整車生產線,所以動力電池的產能增長還需要一個逐步爬坡的時間。而由于PHEV和MHEV對電池的需求量遠沒有純電動車那么龐大,所以不會受制于電池供應的瓶頸,可以很快的實現規模生產、降低成本、大規模交付。
產能冠絕全球的GIGA FACTORY的誕生,也是因為特斯拉想要擺脫電池產能魔咒。
造車新勢力和傳統車企的產品,用戶應該怎么選擇?
無論現在這些造車新勢力把自己的產品吹得多么牛,它們始終有一條必須要跨過的門檻就是:規模化量產。汽車是一個有著上萬個零部件的復雜產品,只要有一個核心零部件供應不上來,車子就沒法造出來。所以不管PPT寫得多好,造型做得多漂亮,定義的加速性能豪華配置有多高,都要以可以量產為前提。即便實現了量產,對于多數用戶來說至少還需要經過2年左右的市場驗證。
而對于這些傳統車企來說,工業化量產則是自己最大的強項,通過這種先布局MHEV和PHEV的方式,可以把自身優勢最大程度的發揮出來,并且實現用戶利益的最大化。特別是像博瑞GE和比亞迪唐二代這種PHEV,原型車或上一代車型已經過了幾年的市場驗證,性能和口碑都非常不錯,所以博瑞GE比較值得用戶購買。
來源:電動邦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carnews/daogou/71626
以上內容轉載自電動邦,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