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關于 MPV 的安全性問題備受爭議。
車身大?剛度低?為了追求空間,舍棄部分安全?碰撞測試成績都一般......
不難否認,MPV 相比 SUV 和轎車在車身結構設計上的確沒有更好的優勢,但對于 MPV 來說,就一定要扣上“不夠安全”的帽子嗎?
就在近期,LEVC 全新推出的純電高端 MPV——L380,就給出了答案。此次,L380 在上市之前進行了一次公開的正面碰撞內測,直面公眾,也直面自己的實力。
要做測試,就要做高難度,高專業性的那一種。
在此次測試當中,LEVC 選擇了最為普遍以及對于 MPV 難度最大的正面碰撞測試項目(100% 剛性壁障正碰),并且得分評價規則參考了 2021 版 C-NCAP 規程:
以標準速度 ≥50km/h 對固定的剛性臂障進行正面沖擊,同時對乘員人身傷害、車輛結構、約束系統、高壓系統等 31 個評分點進行詳細考察。
由于 MPV 車型具有較大體積,可乘坐較多人員,且既有商務屬性又有家庭屬性,安全性成為其最為關鍵的設計要素。然而,MPV 的安全設計面臨諸多困難:高自重、寬車身,導致碰撞時釋放更多能量,增加了對車輛和人員的傷害風險。
根據工信部的數據顯示,L380 的長寬高分別達到了 5316/1998/1940mm,最大整備質量更是高達 3730kg。在正面碰撞場景下,L380 的碰撞能量相當于大型轎車的 1.32 倍左右,大型 SUV 的 1.21 倍左右,這顯然增加了測試的難度。
目前在售的 MPV 車型中,尤其是純電 MPV 車型,公開進行 C-NCAP 測試的車型屈指可數。因為不可控制的隨機因素太多,一旦發生“意外”事故,將會嚴重影響口碑。
而 LEVC 敢公開進行 L380 的正碰測試,膽識以及對自身安全技術的信心可見一斑。
最終結果表現也是穩穩當當,“闖關”成功, 包括乘員人身傷害、車輛結構、高壓系統 、約束系統等 31 項現場即時檢測點全線通過,以優秀表現順利完成正面碰撞測試。
從碰撞結果來看,L380 的車身結構、底盤結構、乘員艙均保持完整,A 柱無變形、氣囊正常點爆、車門解鎖、雙閃啟動等功能自動進行,且沒有發生低壓自動斷電、高壓電池起火、泄漏等問題,充分展現了三電安全實力。
在吸能方面,L380 表現同樣出色:前防撞梁均勻折彎,前縱梁均勻壓潰;后方吸能盒均勻壓潰,電機與副車架同步下潛;前圍板入侵量較小,前風擋在乘員核心防護區域沒有大量碎裂。
約束系統方面,L380 所有座椅沒有出現靠背扭轉、滑軌脫落、固定點脫落失效等情況;前后安全帶均完成預緊,前排乘員在接觸氣囊時,氣囊已完全爆開,且頭部均正常接觸于氣囊中央;
二排假人頭部也都未與前排座椅接觸,保持良好坐姿,而兒童座椅也固定牢固無移位,兒童坐姿端正,安全帶緊固。
顯然,LEVC L380 在碰撞后的“無損”,就是 LEVC 對自身實力最好的證明,也全方位驗證了自身的被動安全和電安全技術實力,打破了消費者對于 MPV 安全性差的固有認知。
看來,安全性能上的“天花板”又要更上一層樓了。
談及安全,首先就要深入探討 LEVC L380 的車身設計。
LEVC L380 是基于全球首創空間導向型純電架構 SOA 打造而來,得艙率高達 75%,就如同其 A380 大飛機的初創靈感一樣,旨在為用戶打造陸地空客般的駕乘體驗。
然而,由于超高的得艙率,讓其壓潰設計的空間僅為中大型轎車的 70%, 對結構碰撞的吸能效率和準確性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
不過,LEVC 立足于吉利全域安全開發體系,讓 L380 在車身結構、三電布局、行人保護三大層面得到了“史詩級”加強。
要知道,吉利在安全開發體系上,累計投入超 36 億元,安全領域相關專利達到 2494 件,行業排名第一。并且擁有國內唯一省級的安全重點實驗室和超級云計算平臺,具備全球領先的研發及測試能力。
基于吉利這一整套全域的安全開發,讓 L380 在車身結構上擁有獨有的“三級吸能”設計,能夠有序形變吸收碰撞能量,前后強度分梯度,壓潰變形方向精準。
針對低速場景,L380 通過超長吸能盒和防撞梁的設計建立起第一層的屏障。同時,在結構上也是針對車型進行了進一步的加強:
為應對中高速場景,L380 通過縱梁 Z 字形壓潰引導設計實現了第二層保障,使第三層核心區域不向后潰縮且傳力穩定。
這一設計在縱梁結構上引入了兩個折彎點,在發生碰撞時會產生類似 Z 字型彎折效果,使碰撞力逐層遞減,更加可控。
并且配合第一層吸能盒+防撞梁的結構,讓其形成前弱后強的階梯設計,更好保護后方的核心區域。
此外,L380 還采用了“全艙卸力”設計,通過多路徑傳遞碰撞殘余能量,保護核心生存區域,控制入侵量。
主要分為上車體和下車體的傳力結構,上車體包括了上縱梁、A 柱、側圍等;下車體為吸能盒、防撞梁、縱梁、側邊梁等,通過多路徑結構分散吸收,使得發生碰撞后的能量能夠得到很好的化解。
還有一小細節,那就是縱梁延伸梁與縱梁的重疊率達到了 40%,重疊率越高,就更有利于縱梁力向后傳遞。
除此之外,L380 的副車架還采用“主動下潛”設計,碰撞發生后,后固定點螺栓斷裂,帶動電機向斜后方下潛,防止副車架以及電機向后入侵至乘員艙。
同時,副車架的沿斜面誘導設計,還讓發生碰撞后的力向斜上方進行傳導,防止副車架向后入侵至核心電池區。
而在車內,前排采用了 PLP(Passenger Lap Pretension)預緊自適應限力安全帶,能夠在碰撞發生時起到更好的束縛作用。
安全帶上的自適應限力設計也可以根據座椅位置設定限力切換時間,在車輛發生碰撞時降低對不同身高乘員的胸部壓迫,實現更好的乘員保護能。
當然,作為一臺新能源汽車,除了要確保整車安全外,還要保證三電系統上的安全。
所以 L380 在三電系統上采用了“高低壓中置”設計,將高低壓風險元器件置于與乘員同等安全防護級別的座艙區域。
特別是在高壓電池和座艙前部核心區上,還采用了行業少有縱梁向后延伸設計,兩條 2000MPa 的熱成型鋼縱梁,為高壓電池系統敏感區域提供額外防護。
同時,在發生碰撞后的分秒必爭間,L380 可以做到 55ms 內切斷高壓,確保碰撞入侵至核心高壓區域之前,解決最大的風險之一。
此外,L380 還搭載了 40Ah 低壓磷酸鐵鋰電池,持續保持低壓供電。在碰撞后連續發出 10 次驅動門鎖解鎖信號, 確保車輛能夠順利解鎖。碰撞后 30 分鐘內,低壓蓄電池還能幫助高壓電池組持續維持水泵運轉,避免高壓電池內部進一步熱擴散。
還不僅如此,除了“護己”,還要“護他人”。
在行人保護上,L380 在前端五大區域進行了特殊設計,進一步降低發生碰撞時對于行人的受傷風險:
顯然,就是基于這些吉利安全體系的硬核標準以及多細節的安全結構設計,才能造就了 L380 的高安全系數,以及 LEVC 敢于公開摸底直面正碰測試的最強底氣。
設計一臺車,可以妥協的地方有很多。而對于吉利以及 LEVC 而言,唯一不能妥協的便是安全。
安全在某些人的眼里只是底線,但在吉利眼中,安全是刻在血脈里的基因——用理性的技術和數據,去保護感性的人們。
這是吉利的方向,也是大部分同行們都應該去追尋的方向。
什么 C-NCAP、中保研、E-NCAP、J-NCAP、IIHS、NHTSA ……全球各地的安全標準,對于吉利來說,這些標準即使是五星滿分成績,也“算不上”什么標準。
對于吉利,標準無它,就兩個字,極致。
因此,吉利體系賦予 LEVC 與生俱來的安全基因,不僅僅局限于單個標準,而是全球標準,甚至是“吉利式的地獄標準”。以此才能為 L380 打造真正“空客級安全”。
當然,目前也僅僅是 LEVC 以及 L380 的首秀,我也期待未來能夠看到其更多在安全領域的挑戰以及實力,為高端“發聲”,為安全“發聲”。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新出行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carnews/pingce/217082
以上內容轉載自新出行,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