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北京國際車展之前,拜騰在北京舉辦了3天的試乘體驗活動,讓媒體和用戶近距離體驗它的“下一代智能終端”的產品設計理念以及乘坐感受。4月22日,EV世紀在北京朝陽體育中心試乘體驗了拜騰首款車型——BYTON Concept。
拜騰此次開放體驗活動是一次相當大膽的行為,因為以目前BYTON Concept的狀態來看,還處于比較早期的階段——差不多接近設計定型階段,整個工程開發估計剛剛開始。用于體驗的車輛也是“試裝車”,這個時候讓媒體體驗,需要極大的勇氣,從這一點來說,我是比較佩服拜騰的勇氣的。拜騰之所以這么做,EV世紀判斷,最主要的考慮是給投資人、市場、媒體和用戶以信心。
目前,初創電動車企的競爭已經從講故事、玩概念的1.0階段進入產品量產交付的2.0階段,競爭加劇讓所有初創車企都非常緊張、焦慮。對于拜騰的創業團隊而言,在和諧富騰時期已經浪費了很多寶貴的時間,目前產品還處于概念車階段,生產資質沒有著落(在試乘體驗之前,拜騰和中國一汽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作為自己申請資質的備選方案),融資規模非常有限。所以,拜騰需要增強各方的信心,尤其是投資人的信心,獲得更多資本支持,從而加快自身的發展步伐。
當然,從時間點選擇來看,主要是為了避開北京車展期間車企頻繁的發布會導致的媒體和用戶注意力分散。在車展正式開幕之前的兩三天做這樣的體驗活動,能夠保證有一定的關注度。
雖然體驗的方式比較單一,體驗深度不夠,但比起在展臺上看展車還是有效得多。本文將主要從BYTON Concept的設計理念和試乘體驗兩方面來說說我的感受。
首先,說說BYTON Concept的設計理念。拜騰一直在強調自己的產品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交通工具,而是“下一代智能終端”。這一理念指導著拜騰的設計團隊,從BYTON Concept的設計理念、以及基于此的功能定位、操作方式、人機交互以及車輛與外界交互的方式來看,確實具有一定程度的“下一代智能終端”的雛形。從這一點來說,我認為,BYTON Concept確實具有一定的顛覆性。
“下一代智能終端”的設計理念在BYTON Concept上的體現是全方位的,不僅僅是那塊長125cm、高25cm(49英寸)超大全面共享屏(Shared Experience Display)。
比如,被賦予表情的前后大燈的設計,當傳感器檢測到駕乘者、行人或者車輛接近時,前后大燈便會利用不同的色彩向這些“人”或者“物”傳達不同的信息。當有一輛車接近BYTON Concept,可能產生碰撞危險時,其前后大燈會呈現紅色或高頻閃爍,以達到警示作用。拜騰方面表示這一設計概念將在未來量產時將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另外,車內幾種主題氛圍燈和背景也很特別。
前后大燈的最終定型設計將是什么樣的,目前還不得而知。在此前的采訪中,拜騰CEO兼聯合創始人畢福康博士(Dr. Carsten Breitfeld)透露,大燈的高低位置不符合國內的車輛法規,還將進行調整。不過,我相信,即使進行調整,拜騰也將努力保留這些獨特的功能。
再比如基于“面部識別”的人機交互功能設計。BYTON Concept兩側的B柱上嵌有三顆高敏感度攝像頭,當駕乘者自然面向B柱,三顆攝像頭將會對其面部數據進行分析,可以實現無鑰匙開門。這輛車也能根據使用記錄,進行專屬于該客戶的座椅角度以及信息娛樂內容推薦等個性化設置。這一功能未來也將運用在量產車型身上。另外,車內主副駕座椅可以向內偏轉12°以方便前后排乘客交流這個設計也很贊(但是不清楚這個功能在車輛行駛中是否可以使用,如果可以使用,是否符合相關的車輛法規)。
不過,略顯遺憾的是,由于當天體驗條件所限,表情大燈和無鑰匙開門這兩項功能我們都沒法體驗。
大屏可以分成左中右三個區域,中間和右側的區域可以調整位置
能夠體驗的是那塊大屏的操作和交互功能。到目前為止,BYTON Concept最大的賣點可能就是它了,因此,自然也成為體驗的重點。在此之前,我對這塊大屏的疑慮有很多,比如是否遮擋駕駛員視線,是否太亮或者有反光,操作是否簡單方便。通過體驗,大部分的疑慮被打消。這塊大屏雖然非常碩大,無論從車內還是車外觀察,都非常碩大,給人的視覺沖擊非常強。但從駕駛員的位置看,前方視線并不受影響。大屏的亮度會根據環境自動調節明暗,由于是曲面設計,反光并不明顯,但多少還是有點反光的,這方面應該還有改進空間。
至于安全問題,應該也不用擔心,如果發生碰撞,就像手機屏幕一樣,可能會碎裂,但不會四散飛濺,對車內乘員造成傷害。
中控臺上用于識別手勢控制動作的攝像頭
除了這塊大屏以外,BYTON Concept還有其他三塊屏——駕駛員觸控屏以及后排座椅上的兩塊屏,整車的操控方式和人機交互方式多達五種——物理操控、語音識別、觸摸控制、生物識別及手勢交互。在體驗中,拜騰的工作人員給我們演示了“手勢交互”功能,通過翻動、滑動、抓取、拖拽、“OK”等常用“手勢”來進行控制,主副駕屏幕,前后排座椅屏幕之間都可以實現視頻的拖拽。
從實際操作來看,手勢控制的動作稍顯復雜,準確度有待進一步提升。說實話,初次體驗,并不是很習慣。個人認為,如果要提升交互體驗,大屏的控制應該多增加語音控制,弱化或者減少手勢控制的功能。
說完了整車的設計理念和交互體驗,接下來聊聊試乘感受。
用于試乘的車輛。試裝車應該是在國外某個地方裝配的,有人說運到國內的只有2輛,另外,歐洲和美國各有一輛試裝車用于展示。
此次場地試乘的時間非常短,距離也極短,因此很難對這輛試裝車的性能進行全面評價,只能說說大概感受。另外,我們也不知道這輛車試裝車的電池、電機相關的參數和供應商信息。
試乘體驗時每輛車里有一個駕駛員,外加3位乘員,我當時坐在后排。車輛啟動前,駕駛員簡單介紹了一下車輛的基本信息,啟動后行駛了幾百米,中途轉了兩個彎,進行了一次輕微的加速,然后回到起點。路面是非常平整的鋪裝路面,沒有坑坑洼洼。在這幾百米的乘坐中,有三點感受比較明顯,一是車輛行駛時電機的聲音還是比較明顯的,可能是因為車輛沒做太多隔音處理。二是加速時還是比較有力的,雖然駕駛員只是稍微用力踩了一下加速踏板,但是能夠能夠明顯感受到提速,而當時這輛車上坐了四個成年男性。三是底盤感覺比較散,沒有量產車那種厚重緊固的感覺。顯然,這輛試裝車在工程開發方面還有大量工作要做。
考慮到這輛概念車的量產車要到2019年第四季度才能推向市場,還有大約一年半時間進行進一步的開發,尤其是工程開發和性能調校,因此目前的試乘感受是可以理解,但留給拜騰的時間也并不充裕。我欽佩拜騰此時開放媒體試乘和體驗的勇氣,但拜騰未來面臨的挑戰并不小。能否將概念車所展示的“下一代智能終端”的設計理念和功能最大限度的保留,同時在車輛動力性能、操控以及續航里程等方面更用戶更多驚喜,將決定拜騰的未來發展前景。
來源:頭條號-EV世紀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carnews/pingce/68083
以上內容轉載自頭條號-EV世紀,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