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汽車評價規程(CEVE)基于消費者的實際使用場景,構建了一項“30分鐘快速充電效能”的指標,該指標可理解為車輛行駛到電池極低電量條件下,使用120kW充電樁進行30分鐘快速充電,考核充入的電量換算成常溫工況下能夠行駛的里程值。
看到這你就會問了,為什么要讓電動汽車電量達到極低狀態下呢?
由于不同電動汽車在不同SOC(State of Charge,即荷電狀態,也就是剩余電量)下電池能夠承受充電的速率也是有差別的,電動汽車充電會遵循‘慢—快—慢’的節奏,如下圖看到的,不同電動汽車的充電曲線圖,在低SOC段不同企業設定的電池充電速率不盡相同,用戶實際使用中想的是盡快的將電動汽車充好電,故我們考查企業在低SOC充電能力。
那為什么要選擇充半小時呢?
現在市場上大部分新能源車企都在宣稱自己的電動汽車在30分鐘內能夠充入80%的電量,但并沒有說明這是基于電動汽車在特定的SOC段內的。當消費者在駕駛途中發現電動汽車沒電時,找充電樁進行電動汽車補電,發現并不能夠達到企業宣稱的半小時充入80%電量。因此,我們設置的測試開始條件是電動汽車電量為極低狀態,模擬用戶實際使用場景,考核車企在低SOC段的充電技術。
為何要將充入電量換算成可行駛的里程值來評價呢?
將充入的電量換算成能夠行駛的里程值,直觀的反映出電動汽車充30分鐘電到底能夠跑多遠,不一定30分鐘充的電多就跑的遠,這還與電動汽車的能耗相關;故我們在設定考核項的時候將整車能耗率也進行了考慮,反映使用者關心的電動汽車充半小時能夠跑多遠的問題。
CEVE已進行了4款車型的充電效能的發布,他們的表現怎樣?下面來看看我們的發布結果吧!
2019年新能源汽車評價規程充電效能測試結果
從測試結果中可以看出,受制于電動汽車百公里能耗和實際充入電量,50%的電動汽車在高速工況低SOC狀態下,進行30分鐘快充補電可行駛的里程達不到100km,例如車型D和車型B;而在常溫WLTC工況,低SOC 補電30分鐘,50%的車輛可行駛里程超過170km,如車型A和車型C,但另外兩款車可行駛里程不到130km。
建議車企應該在保持安全的前提下,提升電動汽車低SOC段充電速率,并應盡可能提升純電動汽車的百公里能耗水平。
CEVE 是如何進行試驗的呢?
部分名詞我們需要先定義一下:
(1)30分鐘充電可行駛里程D30分鐘:充入電量與常溫WLTC工況能量消耗率換算,得到電動汽車30分鐘充電可行駛里程(km);
(2)30分鐘快速充電電量E:達到放電截止條件后,30分鐘從電網補入的電量值(Wh);
(3)常溫WLTC工況能量消耗率C:車輛百公里能耗(kWh/100km);
為了試驗的順利進行,試驗前準備必不可少:
30分鐘快速充電效能測試前,需要將電動汽車電量放到極低狀態。
放電方法:在常溫下,車輛以30分鐘最高車速的70%±5%勻速行駛,對動力電池進行放電,當車速不能維持30分鐘最高車速的65%時達到動力電池放電截止條件。
為了保證測試公平性,所有電動汽車在放電前,需在(23±3℃)環境中浸置12小時,并在此溫度下進行放電。
最后,進行30分鐘快速充電測試:
試驗前期準備完成后,在0.5小時內進行30分鐘快速補電,讀取來之電網充入的電量;并使用該公式
將電量值換算成里程值;
為什么要設定在0.5小時內進行補電呢?
其實電池溫度也是影響充電速率的另一個因素,在半小時內進行補電也在考驗車企的電池控制系統性能。
CEVE是如何進行評價的呢?
“充電效能”評分標準
我們根據大量的市場調研與摸底測試,發現大部分電動汽車進行30分鐘快速充電測試后可行駛里程區間在120km-170km之間,并通過與相應專家進行溝通交流,最終形成了“充電效能”評分標準。
相信,通過以上的測試結果介紹,
大家對電動汽車充電效能有所了解了。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中國新能源汽車評價規程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0363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