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各行各業的運行節奏,汽車行業的生產和銷售也相應受到了沖擊,這對于已經連續一年產銷下滑的汽車行業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2月13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下稱“中汽協”)發布1月產銷數據統計預計,2020年1月,我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78.3萬輛和194.1萬輛,環比下降33.5%和27.0%,同比分別下降24.6%和18.0%。中汽協判斷稱,疫情對1月份數據的影響有限。
那么造成1月產銷數據大跌的真實原因是什么?疫情的持續是否會進一步擴大產銷下滑?下滑幅度究竟有多大?一系列的問題引發行業高度關注。
三大細分市場同雙降
春節假期抑制消費
根據中汽協的統計數據預計,2020年,我國汽車產銷將分別完成178.3萬輛和194.1萬輛,同比分別下降24.6%和18.0%。其中,乘用車產銷預計下滑幅度最大,分別完成144.4萬輛和161.4萬輛,同比分別下降27.6%和20.2%,降幅遠大于汽車總體。
商用車方面,1月預計分別完成34.1萬輛和32.6萬輛,同比分別下降7.8%和5.7%。新能源汽車方面,1月預計產銷預計分別完成4.0萬輛和4.4萬輛,同比分別下降55.4%和54.4%。
近期,多家上市車企也相繼發布1月產銷快報,其中北汽藍谷(600733)、宇通客車(600066)、中通客車(000957)、長城汽車(601633)、比亞迪(002594)1月銷量同比分別下滑55.54%、45.01%、13.73%、28.16%和42.68%。
中汽協分析稱,1月各企業汽車銷量的大幅下滑,主要是因為春節假期所致,1月的有效工作日僅有17天,較之于去年減少5天,同時不少企業提前放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汽車消費。
同時,中汽協方面也補充說明,新冠疫情對行業產生影響的時間段正處于春節假期,因此對于1月產銷的數據影響有限,1月產銷的大跌主要是行業自身的原因疊加假期所致的消費抑制。
中小企業資金鏈斷裂隱患加大
雖然疫情對行業的影響已在預料之中,但具體會產生哪些連鎖影響仍然是引入高度關注的。
據了解,超300多家整車和零部件企業延遲復工7天以上,其中湖北地區時間更久。2月10日,大部分整車企業開始復工,但根據證券時報·車資本實際了解,目前不少整車企業并未進行全面復工,僅有符合條件的行政、研發等人員復工,工廠及經銷商門店的復工大約在2月17日左右。
這意味著,整車及零部件企業的生產會嚴重受阻,其中零部件企業的延遲復工已引發“蝴蝶效應”,全球汽車產業鏈均受波及。近日,有日媒報道,日產汽車位于日本九州的制造工廠將暫時停產,主要原因是受疫情影響,從中國采購的汽車零部件有所中斷。
企業的延遲復工不僅會帶來生產端的壓力,更重要的是會造成巨大損失。近日,豪華品牌的代表北京奔馳已向天津市政府發出請示,希望批準19家供應商復工。疫情對豪華品牌的影響已如此之深,對中小企業的影響更是不容小覷。
證券時報·車資本了解到,此次疫情對于產業鏈的中小企業造成的影響更嚴峻,根據中汽協的調查顯示,因疫情導致經營中斷,一些抗風險能力較小的企業,已面臨資金周轉困難,甚至倒閉破產的風險。
同時,中汽協還指出,由于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宣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已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導致部分國家和企業,開始拒絕接受國內的訂單,這也造成了我國汽車企業的海外業務嚴重受阻,再加上復工的延遲,更加導致相應供應鏈的緊張。
全年市場不樂觀
證券時報·車資本了解到,截至2月12日,已有59個汽車生產基地開始復工,占推動復工的183個整車生產基地的32.2%。由此可見,雖然企業的復工承擔著一定的風險和壓力,但各個企業已在頑強推動運營和生產恢復正常態勢。
不過,中汽協方面判斷,雖然企業的復工已陸續開始,但還面臨人員緊缺、防護物資短缺的實際情況,因此疫情將對汽車行業一季度的影響巨大,疫情結束后,汽車市場會迎來短期的消費高峰,呈現全年前低后高的態勢,但綜合來看,全年的汽車市場發展形勢已不容樂觀。
國信證券汽車行業分析師梁超認為,從供需的角度來看,雖然延遲復工會影響車輛供應,但只要疫情得到控制,生產端加班加點,產能并不是制約消費的因素。需求端方面,要主要關注消費者的購買能力和購買動力,雖然部分企業延期復工,但并不會過于影響消費者的收入,因此消費者的購買能力并不會出現太大問題;購買動力方面,疫情會加速消費者對于擁有私家車的動力,但與2003年非典期間相比,當前我國已過了家庭用車需求爆發的階段,因此能夠帶來的新增消費也是短期有限的。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車資本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09381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