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是一個規模化產業,只有實現幾十秒一臺汽車的生產節奏,才能實現規模優勢,實現制造成本下降帶來的價格競爭力。
百年汽車工業已經實現了燃油車的規模化,奔馳、大眾、豐田等跨國車企通過全球化實現了成本的最低化。
在中國市場,合資車企長期把控著最大化的利潤,而自主車企則在規模化和利潤上不斷努力。
拋開利潤不說,即使是在產銷量規模上,也僅有吉利、哈弗等等少有的自主車企實現最低標準的百萬規模。
不管是全球市場,還是中國市場,電動汽車產業的規模體量還非常弱小,導致售價居高不下。
如果要做一個對比,我們可以從一車三動力的比亞迪身上找到最直接的例子。
比亞迪最為主要的車型秦Pro轎車,燃油超能版售價6.99萬起,DM插電超能版13.69萬起,EV超能版14.99萬起。
從燃油車到電動車,價格相差一倍,而且這還是比亞迪,擁有自家的三電產業鏈和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第一的規模。
運營市場是電動汽車最大目標,但不管是北汽、比亞迪還是廣汽,都在打造高端車型,致力于在私人零售市場打開一片新的天地。
如果說以上新能源車企背后有傳統車企支撐,那么蔚來、小鵬和威馬等造車新勢力就得依靠自身和資本的力量實現突破。
但1萬輛的起步銷售量,意味著規模化路途遙遠,要實現成本遞減,帶來售價吸引力,幾乎就是一個不可能任務。
電動汽車市場還處于初步階段,要說服用戶購買電動汽車,目前唯有一張牌照。
高昂售價之外,充電的不便利、電池續航衰減和高更換成本也是阻礙因素,電動汽車似乎并沒有太多籌碼能夠引誘用戶。
電動汽車的智能化雖說充滿亮點和成長性,但目前的應用場景還過于狹窄和簡單,無法帶來明顯的用車體驗差別。
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智能電動汽車制造商,特斯拉已經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的風向標,不僅僅是三電技術、自動駕駛技術系統,還有價格體系。
在Model S 和Model X 之后,Model 3 以奇跡般的速度實現超過50萬輛銷量,實現了電動汽車的跨越式發展。
隨著特斯拉上海工廠產能的釋放和國產化進程加深,Model Y 的正式交付,以及后續復制Model 3 的發展歷程,特斯拉的產銷量規模將更加無人能敵。
規模化的產銷量讓特斯拉在價格上擁有更大的回旋空間,應對競爭對手的挑戰,包括正在通過網約車等運營市場,期望迅速實現規模化的中國自主品牌。
拋開關稅、補貼和國產化因素,規模化才是特斯拉能在售價上任意妄為的最關鍵原因。
電動汽車硬件成本最大的動力電池,同樣隨著產業規模化和競爭激烈化,技術在革新,成本和價格在逐漸下降。
在此之外,特斯拉在獨家供應商松下電器之外,收購了Maxwel,增加了LG化學和寧德時代等供應商,為硬件成本進一步遞減奠定了基礎。
作為一家以軟件著稱的汽車制造商,特斯拉用戶的增長會促進自動駕駛系統的快速迭代,而智能系統的成熟反過來不斷吸引更多的用戶。
跟所有的軟件行業類似,隨著銷量和用戶規模的攀升,特斯拉的邊際成本會快速減少,而邊際收益會無限擴大。
這一次,特斯拉表面看因為最新的補貼政策,下調了入門級的標準續航版Model 3 的售價,這個版本并不是特斯拉的銷售主力。
預料之中的降價,讓特斯拉收獲了一波免費的廣告和市場營銷費用。
讓所有電動車企為之恐懼的是,特斯拉還有再一次降價的空間。
市場對特斯拉再一次降價的預期,雖然會影響特斯拉的部分銷量,但這部分銷量可以通過新的Model Y 得到補充。
不管是否會成為現實,對一輛20萬出頭Model 3 的預期,足以讓用戶抓緊手中的錢包,放下所有的備選車型,翹首以待。
消費者將會等待最新一波特斯拉可能的再一次降價,不管其它新能源車企發布外觀多么高大上、功能多么高大上的新型電動車。
在新冠疫情影響之下的經濟下行風險中,其它電動車企開拓私人用戶市場的努力將會受到嚴重的破壞。
電動汽車市場的2020年,將不可避免地被特斯拉下一波降價預期的嚴重影響。
這也將成為經濟因素之外,對自主電動汽車銷量的更大變數和挑戰。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TMC動力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15267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m.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