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小鵬汽車宣布完成C+輪近5億美元融資。將時間軸再往前“撥弄”10天,這期間,理想汽車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招股書,擬在納斯達克上市;蔚來汽車迎來第5萬輛量產車的下線。
在三家新造車企業頻傳利好消息時,博郡、賽麟、拜騰等多家新造車企業卻深陷困局。此前行業內一直盛傳著一種論斷:未來新造車企業只能活3家。如今,接連不斷的爆雷,似乎已推翻了第一張多米諾骨牌,新造車勢力的淘汰賽終于打響。
究竟是疫情加速了行業內的兩極分化,還是新造車企業的競爭狀態早已瀕臨格局重塑?未來新造車勢力的整體走勢如何?其發展窗口期是否已經結束?這一系列問題,值得行業高度關注。
兩極分化明顯
“個人判斷未來行業內不會再涌現新入局者了,目前新造車企業中比較看好蔚來汽車和小鵬,其他的企業都比較艱難。”在拜騰汽車宣布暫停中國業務前,該公司的一位主做整車安全開發的工程師接受了證券時報·車資本的訪問,曾在傳統車企工作多年的他,不得不在此時重回“老東家”。在他看來,當前新造車勢力的競爭格局已非常清晰,只有頭部企業能活到最后。
6月29日,拜騰汽車CEO戴雷臨時組織召開中國區全體員工電話溝通會,超800名拜騰汽車在職和離職員工參加。在此次會議上,戴雷宣布公司自7月1號起暫停中國內地業務運營,停工時間預計6個月。而拜騰在北美和德國的辦公室,將啟動破產申請。
幾乎在同一時間段,另外兩家新造車企業也接連“爆雷”。6月13日、6月28日,博郡汽車創始人、董事長黃希鳴分別發布了兩封內部信,表示2019年下半年公司現金流出現問題,再加上融資困難,疫情沖擊等,導致公司負擔過重,需全員待崗,公司會繼續尋找新投資者。與此同時,黃希鳴也回應了出逃海外的傳聞,表示會待在中國解決問題。
7月2日,遭舉報的賽麟汽車董事長、CEO王曉麟被刑事立案。而在此前,該公司的賬戶已經遭到凍結,上海分公司也被法院查封。
天眼查顯示,博郡汽車、拜騰汽車、賽麟汽車分別成立于2016、2017和2018年,彼時,造車儼然是最熱的投資風口。據不完全統計,在最高峰期,國內曾先后涌現了接近200多家新造車企業。然而,短短幾年時間,潮水漸退,一部分新造車企業仍在踏浪前行,而另外一批則只能擱淺在岸邊。
國家新能源汽車創新工程專家組組長王秉剛在接受證券時報·車資本訪問時表示,總的來看,一部分新造車企業的前途已不似其創業之初想象得那般光明了,幾年走下來,很多新創企業已認識到造車的艱難。而2020年初的疫情,則進一步加速新造車企業的淘汰和分化。
證券時報·車資本注意到,除了拜騰、博郡和賽麟外,2020年上半年,天際汽車、前途汽車、奇點汽車、長江汽車等數十家新造車企業也相繼傳出欠薪、裁員等負面信息,有的甚至已進入破產清算環節。
隨著越來越多“裸泳者”浮出水面,另一波跑在賽道前端的新造車企業,近期卻紛紛迎來各自的“高光時刻”。近日,小鵬汽車宣布完成C+輪近5億美元融資;理想汽車已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招股書,擬在納斯達克上市;蔚來汽車迎來了第5萬輛量產車的下線。冰火兩重天的境遇,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新造車勢力的兩極分化現象已愈發凸顯。
“近期傳出暴雷信息的幾家新造車企業,其實在成本控制、產品推出等方面,各有各的問題。”
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雖然目前新造車企業之間兩級分化的現象很明顯,但行業的競爭格局仍然沒有固化。
在他看來,目前國內市場上新能源汽車的年銷量剛突破120萬輛,其規模還有很大的擴展空間。“現在行業內淘汰的只是前期入局的企業,并不意味著后進者已沒有任何優勢。”崔東樹稱。
燒錢過快 融資降速
“單從造車的角度來看,拜騰是有一定基礎的,但由于公司管理層以外國人為主,對中國的融資環境并不熟悉,導致企業融資出現困難。”前述拜騰汽車的員工告訴證券時報·車資本,除了融資難外,公司在花錢方面確實不太控制。
有媒體報道稱,拜騰員工的一盒名片接近千元,300人的北美辦公室一年吃掉了價值5000萬元的零食。然而,在燒光近84億元人民幣后,拜騰遲遲未等到新一輪的融資。
證券時報·車資本注意到,自2019年起,圍繞著新造車企業展開的融資就已逐步降溫。證券時報·車資本統計了15家新造車企業自成立以來的融資情況,這其中有5家企業完成了C輪融資,包括蔚來汽車、小鵬汽車、車和家、威馬汽車和奇點汽車。這當中,蔚來汽車在2017年時就完成了D輪融資,2018年赴美IPO上市,此后蔚來汽車先后進行了2次戰略融資和4次債權融資。
諸多業內人士表示,對于新造車企業而言,C輪融資是個較難突破的檻,一旦跨過去企業在未來獲得融資的幾率會更大些。然而證券時報·車資本注意到,在被統計的15家新造車企業中,大部分公司最近一次的融資停留在2018年或2019年。而此時也正是新造車企業整體融資降溫的時間點。
博郡汽車創始人、董事長黃希鳴告訴證券時報·車資本,公司現金流管理出現困境,主要原因在于此前在融資節奏層面出現失調,錯過了很多融資機會。同時目前的市場環境也確實整體遇冷。
曾經被熱捧的新造車企業,為何不再是資本競逐的寵兒了?有業內人士分析稱,這其中包含了多重原因。此前,不少資本方看中新能源汽車賽道,但現在由于經濟環境的原因,市場上的熱錢已在縮減;同時由于部分新造車企業量產車持續“跳票”,市場對于預期和估值也在有所下調。
證券時報·車資本注意到,新造車企業“量產難、交付難”一直是比較受行業和消費者詬病的。以奇點汽車為例,從2017年起便開始規劃第一款量產車型iS6起,在2018年至2019年間,奇點汽車官方曾多次承諾表示,量產車型會在不久后上市。然而迄今為止,這款已發布3年的車型仍未落地走向市場。據奇點汽車內部的一位管理層人士透露,量產車型遲遲無法上市,主要還是由于資金不足。
而根據天眼查數據顯示,自2014年創立至今,奇點汽車已經完成了10輪融資,融資總額超過170億元,投資方包括了奇虎360、聯想之星、韜蘊資本等。手握170億元卻遲遲無法有量產車型落地,奇點的數次“跳票”已引起了業內的持續質疑。
崔東樹告訴證券時報·車資本,仔細研究今年爆雷的幾家新造車企業,會發現他們均未有可靠的量產車型推出。
在投資融資環境發生變化的背景下,這些企業既沒有量產車型,又缺乏可持續資金輸入,自然會面臨崩盤的現狀。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新造車企業退出舞臺。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對于新造車企業而言,資本如同一把雙刃劍,起步初期新創企業可以借助資本的力量快速聚集技術和人才,但由于汽車是長周期產業,勢必要靠技術實力和可持續的業績說話。如果企業持續無法輸出可靠的產品,即便是資本市場給出再高的估值,也終會回落。
前路如何走?
在新造車企業接連爆雷,行業馬太效應凸顯的背景下,近期一份關于新造車企業的半年“成績單”流出,再度暴露行業在向頭部力量聚集的態勢。
根據乘聯會的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自主品牌造車新勢力銷量排名1-5位的品牌分別為蔚來汽車、理想汽車、威馬汽車、合眾汽車和小鵬汽車,5家車企銷量占比已達到自主品牌造車新勢力總銷量的91%。
其中,排在第一位的蔚來汽車2020年上半年銷量破萬,實現1.4萬輛的銷量,同比增長87.9%。位列第二位的理想汽車累計銷量9500輛。而2019年在市場上表現持續強勢的小鵬汽車,2020年上半年的銷量則有所回落,累計銷量4698輛,同比去年下降51%。乘聯會方面分析,這主要是由于其旗艦車型P7尚未在今年上半年交付,僅靠一款G3車型支撐銷量增長仍然是不夠的。
乘聯會的這組數據,透露了兩個信息:一是目前新造車企業的銷量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占比較小,市場空間顯著;二是新造車企業要想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最終還是要拼產品。
而對于那些暫時還未有量產產品落地卻又遭遇經營困難的企業而言,他們的前路該如何走呢?另一位拜騰汽車的前員工告訴證券時報·車資本,在他看來,公司被重組的可能性較大,畢竟拜騰擁有自己的工廠和車型平臺,大多數零部件都已形成模具件,目前只是在等待最終驗證實驗而已。
的確,除了繼續尋求融資外,主動謀求兼并重組,是那些經營困難的新造車企業的一條可選之路。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告訴證券時報·車資本,如果新造車企業本身在品牌價值、技術、產品等方面缺乏積累,或許是很難找到接盤者的。大部分新造車企業的結局可能還是退出。
而對于那些已持續產出量產產品的新造車企業而言,當前的市場競爭格局也不允許其“放松警惕”。證券時報·車資本注意到,目前已有部分新造車企業開始格外注重毛利率的提升,以減少虧損。此前,威馬汽車創始人、董事長沈暉就特別強調過,對于新造車企業而言,實現凈利潤轉正是很困難的,但卻可以力爭提高資本利用率,爭取讓毛利率轉正。
顯然,在行業競爭格局尚未穩固的前提下,當前跑在賽道前端的新造車企業,也同樣面臨著不小的壓力。未來,行業內部的企業如何分化?前路如何走?尚需要時間給予答案。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車資本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20794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m.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