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李想在用戶活動上的爆粗事件,已經過去兩周了。
這兩周時間里,意猶未盡的李想又在線上懟了貶低增程路線那些“搞臭技術的”,還敏銳的抓住機會,與攻擊增程的大眾中國高管約了個架。當然,回想這一波收獲的流量,再看看理想ONE8月銷量,估計還忍不住給自己加了好幾個雞腿。
唯獨外界最希望他做的那件事:道歉,他并沒有做。別說道歉了,連解釋都懶得解釋。媒體和行業聲色俱厲的批判,苦口婆心的勸說,甚至類似“欠現場用戶孩子一個道歉”這類的情感綁架,一概不為所動。
人人都被教育“要做事,先做人”的氣候下,李想憑啥玩另類?
01 爆粗了,能奈我何?
一個合乎邏輯的解釋是,李想不在乎。
準確地說,是沒那么在乎媒體和行業怎么想。否則,即便現場再怎么真性情,事后來一個甚至都不必很走心的聲明或道歉,這事都能很快翻篇。
但李想似乎很愿意讓這個插曲在大家腦海里多停留一段時間,最好能成為其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只想為用戶謀福利的注腳。注意力稀缺的時代,貼標簽、立人設本就是個力氣活,這樣的機會實在難得。
更難得的是,大眾中國的高管們很快又送上一記助攻。
9月9日,在自家舉辦的PHEV技術交流和體驗活動上,大眾中國CEO馮思瀚表示增程式電動車從環保角度是“最糟糕的解決方案”,研發部門負責人威德曼則將增程認定為“已經過時的技術,發展潛力不大”。
李想敏銳的捕捉了戰機,且反擊極具技術含量。
當然,主要是營銷層面的技術含量。
他不僅表示愿意用理想ONE和大眾旗下最先進的PHEV比拼節能環保和使用體驗,測試還可以圍繞馮思瀚個人的日常用車場景進行模擬。末了,還稱大眾沒有和理想ONE同級別的PHEV車型,所以建議和七座版Q7 PHEV比試,理想官方賬號甚至提議大眾把卡宴混動也拿出來溜溜。
一頓操作,踩了對手又自抬了身價,實在妙極。尤其考慮到兩天前,理想ONE剛剛遭遇了交付以來的第四起斷軸,一場潛在的公關危機又在談笑間化于無形。
實際上,回頭想想李想在用戶活動上爆粗這件事本身,好像也不單單“真性情”那么簡單。
增程路線在業內素有爭議是不假,認為其多此一舉的大有人在,但李想一路走來,估計早就對各種聲音見怪不怪。更何況,成功登陸資本市場,理想ONE銷量又蒸蒸日上,按理說早該以勝利者的姿態,對一切非議云淡風輕。否則,一路被嘲笑、被指責的李斌、何小鵬不是早該用TMD招呼全世界了。
要說事前有什么導火索,除了蔚來副總裁沈婓個人名義在朋友圈表示不看好增程,似乎也沒什么直接的由頭。
比起瞄準隸屬友軍的沈婓,李想更可能只是想在用戶面前懟懟人。至于懟的“搞臭技術”的到底是誰,是同行,還是相關機構,其實沒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們“毫無用戶思維,完全不關心用戶”。對于這些人,當然是懟的越兇,用戶越是歡喜。
于是,隨著三個TMD先后蹦出,現場的理想用戶們陷入了沸騰。
02 無暴走,不創業
但是,如果非要把整件事掰成精心策劃的營銷事件,肯定有些牽強。
更可能的是,在用戶活動這樣一個重在自嗨的場合,對于能根據用戶喜好制造、改造產品的李想而言,說一點用戶喜歡的東西,實在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做增程以來不被待見的憤懣、成功上市后揚眉吐氣的暢快,夾雜在與用戶同樂的亢奮中宣泄出來,也是不難理解。況且,懟那些尸位素餐、唯政策不唯用戶的專家,一直都是大快人心的事情,既解氣又能營造同仇敵愾的氣氛。
因此,雖然有即興成分,這次在用戶面前爆粗,倒更像一種長期形成的戰術自覺。
不過,爆粗終究是爆粗,用戶聽的再痛快也無法洗刷行為本身的不得體。
這種情況下,李想不僅不回應,還順勢開啟了懟天懟地的狂暴模式,其中的邏輯倒是更值得注意。
這個邏輯,說復雜其實也簡單:你們怎么想我不在乎,只要用戶跟著我走就行了。
說起來,精準地拿捏用戶需求,然后用“穩準狠”的方式實現,確實是李想長期以來的創業法寶。
此前的泡泡網和汽車之家,都是瞄準了特定領域(科技、汽車)用戶對內容獨立性和效率的追求,迅速采取行動后打造的顛覆性產品。
開啟造車事業后,李想認定城市通勤才是電動車市場的真實需求,隨即上馬了微型電動車項目。不過,當時國家對低速電動車的政策并不明朗,SEV終究胳膊沒擰過大腿,胎死腹中。
就在大家以為李想開局不利,已經喪失機遇時,他又敏銳的在用戶端找到了機會點:里程焦慮。隨后,便充分發揮自己超級產品經理的才能,用一款中大型SUV理想ONE裝下了復雜的增程系統,并在補能便利與系統效率間找到了平衡。
再然后就是大家都見識到的“理想速度”,交付后首個季度毛利轉正,6個月交付過萬,7個月赴美上市,上市當天股價飆升43.13%,市值近140億美金,逼近蔚來。
投資人熱捧理想,多大程度上是因為看好增程路線,很難說。畢竟,無論從現有技術水平還是未來想象空間,增程都不是一個能令資本市場興奮的概念。
與之相比,李想精準洞察用戶、精明定義產品并高效加以執行的“暴走一波流”式創業風格,倒更有吸引力。尤其是,現在的李想,不僅能拿捏用戶的產品需求,對于用戶想聽什么,愛聽什么,也越發掌控自如。
這意味著,即便哪天增程路線不行了,李想也能帶著他的用戶們走上別的康莊大道。
已經為李想重注11.6億美元的王興似乎對此深信不疑:“那些認為李想的理想是操盤一個千億美元的理想汽車的朋友們,你們還是低估了一個數量級”。
03 增程倒下了,自動駕駛站起來?
所以,眼下的爭議雖然圍繞增程,但與其說李想在維護增程路線,不如說他在維護自己用戶思維的合法性。
根據李想自己在4月份公布的數據,理想ONE的用戶57.2%是以純電行駛,市區的純電總里程超過70%,69.5%用戶在充電使用,在用戶端似乎完美融合了油車和電車各自的優勢。
然而現實卻是,純電得到力推,插混受到鼓勵,甚至燃油車也在保消費的大旗下生龍活虎,唯獨增程像個爹不疼娘不愛的孩子,時不時還被人踩上兩腳。
深感不爽的李想,唯一能做的就是從用戶那里尋找安慰。成都的活動上,他在爆粗前問現場用戶的兩個問題“家里有理想ONE的車主,讓你們換成電動車你們干不干”、“家里同時有燃油車跟理想ONE,燃油車你們還開不開”,雖屬自娛自樂,其中的不甘卻不難察覺。
不過,還是那個道理,胳膊擰不過大腿。現行政策下,增程避免不了過渡路線的命運。無人跟進,無人響應,李想再怎么標榜用戶思維也無濟于事。
就連李想自己,似乎也在妥協。
5月的一場媒體溝通會上,他宣布將把理想 ONE 歸類為“插電混動”,不再使用“增程”定位,理由是消費者認知、上牌政策和補貼政策里,理想ONE都被歸為混動。
如今,甚至在理想汽車官網上,理想ONE的產品描述也由“沒有里程焦慮的豪華大型電動SUV”變成了“更自由的智能電動車”。
李想還打算在增程路線上扛多久,沒人知道。不過,新的產品描述里,他要帶領用戶們去開拓的下一片“樂土”,卻逐漸明了:智能駕駛。
實際上,此前理想汽車赴美上市的招股說明書里,已經說明募集資金除了用于新產品開發和擴大銷售服務網絡外,還有一大用途就是發展自動駕駛。
按照計劃,理想將在 2022 年之前實現 L3 級別的導航自動駕駛;2023 年推出標配 L4 級自動駕駛硬件的新車型,然后在2024 年通過 OTA 實現L4。
不過,具體落地進度和技術細節,目前卻不甚明了。
可以知曉的是,理想大概率會與特斯拉一樣,選擇以視覺識別為主的技術路線。這一路線的核心,除了芯片,便是基于用戶真實行駛場景的海量數據,包括攝像頭記錄的世界和駕駛員在各種場景下的反應。
理想自動駕駛負責人此前表示,要收集到160 億公里的駕駛場景數據,才可以達到接近人類駕駛習慣。已經賣出100萬輛的特斯拉,方才收集了 160 億公里,剛賣出15000輛的理想,任重而道遠。
對了,說到自動駕駛,目前的主流路線還是以激光雷達為核心的多傳感器融合。
看起來,在增程之后,李想又選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
甚至可以設想幾年后,李想在某次用戶活動上的發言:“TMD,一幫搞臭技術的,為什么不能是視覺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