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來,連續發生的多起電動汽車“自燃事件”,讓輿論的矛頭直指寧德時代當前的主打產品——NCM811電池(通常簡稱811電池),而當各界就該不該“放棄811路線”爭執不休的時候,人們卻在不知不覺中忽視了寧德時代另一項更有可能改變新能源汽車產業格局的創新——那就是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提出的,該公司將在去年已經發布的CTP(Cell to Pack)技術之外,進行CTC(Cell to Chassis)技術的開發,即把電芯和底盤集成一起,再把電機、電控、整車高壓如DC/DC、OBC等通過創新的架構集成在一起,并通過智能化動力域控制器優化動力分配和降低能耗。
按照曾毓群的說法,通過采用這項新技術,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可能超過800公里,同時也會大幅減少零部件數量、降低能耗、從而進一步節約整車制造成本,讓電動汽車能夠真正地與傳統燃油車進行抗衡。
如果說比亞迪的刀片電池和CTP大模組還只是局限于電池包本身的技術的話,那么CTC就意味著寧德時代將涉足整車最為關鍵的核心部件——底盤,這可不是簡單地把電池集成到底盤上那么簡單,而是要真正地觸及到原來由整車企業主導的核心業務之中,這其中的博弈無疑將將更加激烈。所以,這也令許多敏銳的汽車界人士“虎軀一震”。
不能不提到的是,近兩年來,許多汽車巨頭在新能源汽車開發上越來越強調自主性,哪怕強大至LG化學、寧德時代這樣的動力電池龍頭企業,也只是按照廠家的定制要求來生產電芯,再加上“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趨勢,電池企業對整車行業的影響力變得愈發有限。
其實,從技術原理來說,寧德時代的CTC技術并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包括特斯拉(S平臺)、大眾(MEB平臺)在內的不少企業都進行過相關的研發(當前的純電動平臺還只是部分實現了CTC技術),同時也出現了前景頗被看好的對手(例如比亞迪的刀片電池就可以向這一方向進化),但要核心三電(電芯、電機、電控)等大部分硬件集成到底盤上,仍然是一個非常艱巨的工程,而大多數企業(尤其是自主品牌或商用車企業)并不具備這樣的研發能力和財力,這就給寧德時代留下了不小的發展空間。
按照寧德時代去年在法蘭克福車展時的說法,CTP技術直接將電芯集成到pack,零件數量節省40%,能量密度提升10~15%,制造效率提升一倍,而CTC技術無疑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間。當然了,寧德時代也沒有想要“一口氣吃成胖子”,而是正在通過不斷改進CTP技術,逐步過渡到CTC。
有分析認為,憑借充沛的現金流,寧德時代完全有能力收購或控股一家底盤廠商,但也不排除一些本就與寧德時代關系密切的整車企業會與其聯手開發,從而加快研發和落地的步伐,例如剛剛與其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的長安汽車。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電動大咖·新能源汽車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26909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