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一家工商信息平臺弄出一起烏龍事件。該平臺信息顯示,銀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董明珠從股東中退出。
事后,查詢這一平臺,仍然可以看到董明珠在銀隆新能源股東之列,股比排名第二,僅次于避走美國的魏銀倉。銀隆新能源也聲明稱這些信息嚴重失實,公司股東董明珠股權未發生任何變更。
如果不是這則消息,我們都已經有些淡忘了,董小姐曾經大張旗鼓造車,并與銀隆新能源創始人魏銀倉上演過一出一拍即合又對簿公堂的大戲。
董明珠和魏銀倉一拍即合又反目成仇
銀隆新能源現狀如何?董明珠的造車夢,還在繼續嗎?
1
銀隆產量大跌
2016年,董明珠發愿進入新能源汽車行業,并找到了銀隆新能源這一心儀的標的。一開始,董明珠打算讓格力電器收購銀隆新能源。
但是,格力電器中小股東對這樣大的跨界之舉心存疑慮,在股東大會上否決了收購案。
董明珠并不甘心,2016年12月,董明珠以個人名義,聯合王健林、劉強東等知名人士、企業,以30億元共同入股銀隆新能源,共計持股22.388%。
董明珠個人投資10億元,而且董明珠后來還多次進行增持,總共持股17.46%,成為銀隆新能源第二大股東。
在董小姐入股的前兩年,銀隆新能源的表現不錯。年產量都在7000多輛以上。2017年,銀隆新能源客車產量排行全國第四、2018年排第三。
但是,2019年,銀隆新能源產量只有2850輛。新能源客車產量2708輛,僅排名第十。
今年,銀隆下跌幅度更大。前8月,銀隆新能源總產量降到598輛,同比下降57%,比全行業的37%的降幅要高出兩成。
資料來源:出廠合格證
一位不愿具名的銀隆新能源知情人士表示,珠海銀隆今年產量下滑,主要是上半年受疫情影響,“珠海銀隆一些零部件廠商也是武漢的。8月份的數據,我們已經起來了?!?月,珠海銀隆產出336輛,排到行業第三。
他還表示,很多投標項目都在進行中,“營銷系統天天都是在外面跑,都在拿訂單”,下半年產銷有望趕上來一些。
2
多基地之苦
南京溧水開發區,多家車企聚集于此。南京金龍、比亞迪、南京長安等等,都在這里有基地。
不過,其中占地又大、廠房又新,足以讓上述企業員工羨慕的,是后來者銀隆新能源。
南京銀隆產業園區位
在溧水區新淮大道上,銀隆新能源的子公司南京廣通和南京銀隆,組成了南京銀隆新能源產業園。這個產業園基本是個長方形,周長接近4公里。
9月16日,我繞了銀隆產業園一圈。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進去,都不像在開工的樣子。廠區內最繁忙的十幾個人,是為廠區做綠化的工人。
南京銀隆大門
銀隆新能源南京產業園,2017年在南京溧水經濟開發區開工建設,可謂聲勢浩大。
根據當時的新聞報道,這個產業園總投資100億元,主要生產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儲能電池、啟停電源等產品,分三期建設,一期計劃投資40億元,將于2018年投產,形成年產2.5萬輛純電動商用車、5億安時動力電池和40萬輛汽車啟停電源產能。項目全部建成后,將形成年產3萬輛純電動商用車、25億安時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40萬臺啟停電源的生產能力。
如今從現場看,至少產業園內的主體結構都已經建成,不過上述產能目標,恐怕差得很遠很遠。
這么大的產業園,為什么不見繁忙景象呢?
銀隆產業園內人員稀少
上述知情人士說,南京基地主要負責滿足江浙一代的訂單,“也是正常在運營”,“可能產量不是那么的飽和”。
銀隆南京產業園保底的訂單市場,是南京的公交市場。南京在應用新能源公交上已經很積極。
截至2017年末,南京公交集團公交車總量達7082輛,其中新能源公交車3372輛。原計劃到2020年,南京將全面實現公交車新能源化。不過,照此計算,也不過每年1000多輛的替換量。南京金龍、南京比亞迪都要分一杯羹。
好的年份,銀隆能分到幾百臺訂單。在疫情侵襲的年份,銀隆訂單不足,開工不足也是必然。
銀隆南京基地的表現,是銀隆諸多基地的縮影。
此前,有媒體稱銀隆有14個產業園,不過,上述知情人表示,“我們就是8個基地,各有側重?!?/span>
比如,邯鄲基地,主要是以電池、鈦酸鋰材料為主;洛陽基地,則規劃的市政專用車;天津是整車基地,對應北方和東北的訂單……
銀隆的灑水車
也有的基地,比如蘭州基地,“不是我們全資的,是跟當地的企業是一起合資”,銀隆新能源并不主導。
在董明珠等人投資入股之后,銀隆經歷了產能大擴張,但訂單需求并沒有那么多,特別是在2019年、2020年總產出不過3000多輛的情況下,各基地閑置普遍。
2018年,有石家莊中博汽車的員工在人民日報領導留言板留言稱,“大面積減產,大量員工被放假或外出派遣,或者簽解除勞動關系協議 或者轉交外包公司……當地入職人口1000多人 ,都面臨失業問題。”
2019年8月,多家媒體報道稱,天津銀隆車輛積壓,頂峰時期的兩千員工,如今只有約一千員工。
不過,上述知情人士說,銀隆新能源全國“好像現在八九千人,比起往年來,可能會少一些”。
不僅整車業務清淡,銀隆新能源的標志——鈦酸鋰電池,也沒有得到市場歡迎。就拿銀隆新能源產出的車輛配套電池來說,鈦酸鋰絕對量和占比都在下降。
資料來源:出廠合格證
對此,上述知情人士表示,鈦酸鋰電池裝機少,可能因為現在招投標時,招標方本身明確了電池選擇,“我們要按照投標的要求來?!边@個解釋,沒有否認鈦酸鋰不受歡迎的事實。
但他表示,“有幾個城市,有快充裝置,像湛江、北京、成都等地,如果這些城市有招標,我覺得鈦酸鋰的比例又會上來的?!?/p>
現有產品需求不振,銀隆新能源也在想辦法。在產品方面,銀隆從電池材料、電池做到整車,整車又分客車、專用車。專用車是銀隆特別在擴展的,包括物流車、叉車、機場擺渡車、環衛車等等。
銀隆曾經展出的MPV
此前銀隆新能源曾展出的MPV等乘用車產品,后續杳無音訊,應該是已經束之高閣了。
3
格力受惠不小
2018年初,銀隆新能源的經營問題開始暴露,包括拖欠供應商超10億元貨款,河北武安工廠大面積減產,南京產業園一度被法院查封等等。
當年11月底,銀隆新能源官方發布聲明,公司創始人魏銀倉和前高管孫國華,涉嫌通過不法手段侵占公司利益超過10億元。
對于投資銀隆新能源,2018年12月,董明珠承認,銀隆“真的就是窟窿”。但對于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董明珠說堅決不后悔。
2019年1月,格力電器召開臨時股東大會。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解釋了不后悔的原因:“當初收購銀隆是做新能源,是想幫助格力進入汽車空調領域,讓格力產業有全方位的發展,取得世界話語權。格力和銀隆兩者之間還有更多的合作,這不是利益輸送,而是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做事情?!?/p>
除此之外,格力一直想開拓智能裝備市場,也希望獲得車企客戶。
在董明珠投資銀隆后不久,2017年2月20日,格力電器就發布公告稱,與珠海銀隆簽訂了年度不超過200億元的相互采購設備的關聯交易。
從后來看,這200億是一個巨大的畫餅,不過,也有部分落實。
查閱格力電器近三年年報,可以看到,在格力-銀隆的關聯交易中,格力電器獲益匪淺,累計獲得了近50億銷售,只付出了3億多采購。
資料來源:格力電器年報
格力電器采購自銀隆新能源的產品,主要是新能源車輛及儲能設備;而格力電器售出給銀隆新能源的是智能裝備和大巴空調,以智能裝備為主。
所謂智能裝備,主要產品是“伺服機械手、工業機器人、智能倉儲裝備、智能檢測、換熱器專用機床設備、無人自動化生產線體、數控機床等十多個領域,超百種規格產品。格力的智能裝備產品,被用到了銀隆新能源各大基地。
比如在2018年,有至少7個基地購買了格力的智能設備,為格力當年創造了超過26億的智能設備銷售額,占當年格力智能設備營業收入的84%??梢哉f,銀隆的采購,撐起了格力的智能設備業務。
不過,到了2019年,格力從銀隆新能源收獲的訂單就大幅下降了。格力所提供的智能設備,在工廠建成之后,除非擴產,否則不會再有新的需求。而格力所提供的大巴空調,則和大巴產出量基本正相關。在銀隆產出量大幅下降的情況下,格力也不可能獲得更多訂單。而且,客車界常有點單現象,購買方往往會指定部件供應商,格力的大巴空調,不一定能跟整車搭售出去。
4
股東“天團”給錢給訂單?
董明珠當初投資,拉了王健林、劉強東等人入局。業界人士的一個猜測是,股東關系將為銀隆帶來大量訂單。
查閱銀隆新能源的一些大訂單,和股東的關系并不明顯。
2018年1月,曾有消息稱,銀隆新能源推出物流車,京東已經大批量采購。
京東確實一開始曾有計劃大規模采購電動物流車。2017年10月,京東宣布發起“青流計劃”,要引進千輛新能源車,而且5年內,京東物流計劃系將體系內幾十萬輛車替換為新能源車。
但是,京東在早期的采購之后,發現電動物流車并不能滿足日常運營需求,因此基本放棄了大規模采購電動物流車的計劃。從銀隆訂購電動物流車的計劃,即便一開始起意,后來也應該沒有執行。
能看到訂單與股東關系的,是北京市場的訂單。珠海銀隆的股東之一北京巴士股份,母公司是北京公交集團。北京公交線路、旅游線路的很多采購,來自北京公交集團,其中有不少訂單為銀隆新能源所得,包括在長安街上運營的“大1路”。
銀隆新能源更常規的獲取大單的方式,還是投資換市場,和比亞迪等車企類似。銀隆新能源在南京、蘭州、成都、天津等地的大訂單,都和投資當地相關。但是銀隆的產品競爭力并不算強,不能在非屬地大量拿訂單。
最后,我們可以這樣回答“董小姐還造車嗎”這一問題。
目前,作為第二大股東和實際控制者,董小姐顯然還在繼續造車。不過,發現銀隆新能源是一個“窟窿”之后,董小姐基本不再為銀隆新能源站臺。雖然,除一人之外,現在銀隆新能源管理層都是格力系,但董小姐本人已不再重視銀隆新能源。
其次,銀隆新能源扮演了格力進入智能設備和大巴空調市場橋頭堡的作用,其歷史使命也已經完成,由于銀隆投資換市場模式,不能無限擴展,而產品力又有限,因此作為一個客戶,對格力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小了。
也就是說,董小姐現在還造車,但逐漸疏遠。待魏銀倉的股份處置之后,董明珠將有機會把此前的投資撤出,結束這一場紛紛攘攘的造車孽緣。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電動汽車觀察家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27719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m.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