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圍繞著漢 EV 的討論很多。
這讓我們想起了大概半個月前曾經有過一次討論。當時,很多車主群都有過討論,截圖更是多次被拿出來爭辯。 對,就是下面這個。
當時的意見主要有兩種: 一種說法是磷酸鐵鋰常溫很容易達到高充電功率,但冬天就未必了;另一種則認為比亞迪在三電領域是有積累的,高壓充電的技術路線并不是大路貨。
我們也轉發了這條。于是,在這一次關于漢 EV 的討論再起時,我們決定進行一次冬季測試:在 12 月的北京,在零度左右下的氣溫條件下,對漢 EV 的充電功率做了一次完整測試, 至于為何要做這一次測試,背后的思考是什么,文章最后來談。先列幾個重點數據:
1. 2.7℃ 的低溫條件下,漢EV依然可以發起 120kW 充電需求,但受限于電網安全機制,充電樁供應的實際功率只能到 105kW。
2、漢 EV 的高壓充電,升壓穩且快,一共五次充電,電壓從 0V 上升到額定電壓的時間,都在 3 分鐘內。
3、與舒適性相關的:-7 度至 3 度情況下,24 度自動空調,車內平均溫度在 24-27°C 區間,副駕側門位置溫度在 17-21°C 之間。
先放一張完整的充電功率曲線圖,此時北京的室外溫度為 2.7 度。
下面進入正文。
這一次充電功率測試,我們設置了三個場景,分別是高速,城市以及清晨,共計行駛里程 500km+。全程由蟹老板操刀,開了 10+ 小時后他表示累到羊蝎子都不想吃了,橫躺著最重要。
1、場景一:京承高速
拿到漢 EV 的時候,我們都傻眼了。熱心市民李女士以為我們要出去玩,特地充滿了電。但問題來了,我們要測充電功率(⊙o⊙)...
滿電的漢 EV,意味著我們要接近跑光才能進行有意義的測試。
好吧,那就只能上高速耗電了。我們選了金山嶺長城,保證返程途中能在高速充電樁上測試漢 EV 的充電功率。
從酒店出發,除上班高峰期在 CBD 區堵了一段,高速路上幾乎全程定速 120km/h 來跑,平均氣溫 3 度左右。
以下是 Gopro Superview 下的京承高速路段的風光。
到達金山嶺長城時平均氣溫是 -7°C,海拔 380 米,沿途都是清掃后的雪堆。我誠邀蟹老板爬一段長城,結果他以行程緊迫為由,拒絕了跑山。當然,我們最后還是在雪地上撒了一整夜,拍了一些視頻和圖片。
所有的拍攝任務結束后,我們直接上高速返程。 在剩余 SOC 為 2%,表顯續航只有 13 km 的情況下,我們進入土溝服務區補電。
插入充電槍后僅兩分鐘,電流上升到 119.2A,電壓上升到 516.7V,功率達到 60kW。
但之后十幾分鐘,我們發現電流和電壓幾乎無明顯變化,而這些充電樁的銘牌標注的是最高 120kW 充電功率。后來一打聽,得到的結果是,這條高速公路上的國網充電樁將功率鎖死在最高 60kW。
于是在 SOC 達到 20% 時,我們決定取消充電。 本次充電時間為 18 分鐘,SOC上升了 18%,表顯續航增至 121km。
2、場景二:北五環-北六環(市區道路)
我們選擇了靠近高速出口的北六環附近繞圈(同樣車多,但相對時速能到40-60km/h),把剩余 SOC 耗到 10% 以下后在進行直流快充樁充電。
過程略略略,因為繞了一個半小時,副駕上的我已暈車,沒有數據記錄。
停車場的充電樁為一樁兩槍,最高額定電壓為 750V,生產日期為 2017 年。
但是充了五分鐘后發現,功率依然保持在 60kW 左右——電壓沒問題,就是電流在 100A 左右一直上不去。
我們觀察了現場,認為原因應該是這個站采用了一樁兩槍的分流充電形式,每邊的最高功率只能到達 60kW。
注意這種兩槍的樁,已經有車在充電的情況下,第二輛車疊加充電的最高功率只能到 60kW。
于是我們選擇換個充電樁,以測試漢 EV 的充電極限。最終,我們將這輛漢 EV 從 SOC 14% 一直充到滿。以下是完整的充電功率曲線。
但這個充電樁似乎還是「丟失」了一部分功率。 畫面顯示,漢 EV 的車輛需求功率在 SOC 20% 到 60% 最高達到 120kW 以上,但是實際功率只有 105.1kW。
這讓我們覺得非常遺憾。漢 EV 的最高充電功率是能達到 120kW 以上,但充電樁出于安全考慮,卻把輸出功率限制在了 100kW 左右。
滿電狀態下,第一個的快充功率測試日結束。
3、場景三:清晨 -6 度的室外
為了測試電池在更低溫狀態下的充電功率,我們把車在露天停車場靜置了一夜,并在第二天清晨再次到來停車場,在完全冷車的情況進行測試。
當時,北京戶外的溫度是零下六度,我們放置在扶手箱處的溫度計顯示車內溫度在 2 度左右。同樣是 750V 電壓的充電樁,最大電流同樣是 250A。
早上 8 點 09 分開始充電,到 44 分結束。最高快充功率為 70kW 左右。從充電功率曲線來看,電池的初始溫度為 5°C 左右,充電結束時升到 20°C。
我們還嘗試啟動車輛進行了四分鐘的熱車后再次充電,但電池溫度沒有明顯上升,充電功率保持在 54.5kW。
下面這張圖,對比的是前一天在同類型(額定電壓 750V)充電樁下的充電效率:
從絕對功率來看,漢 EV 在室外靜置一夜后的表現當然遠遠不如前一日熱車后的表現,但在徹底冷透了的情況(戶外零下 6 度),漢EV能很快爬升到 70kW 的充電功率,卻也依然超了預期。
任何事情都要受到物料條件的硬性制約。電池快充能力,尤其是允許最大充電的電流,是一個取決于若干因素的函數。
譬如,SOC。
低 SOC 下允許充電電流大,高 SOC 允許的電流相對較??;譬如,溫度,高溫下電流大,低溫下電流??;還譬如電芯本身,它的材料和結構都會影響本體能力,進而影響充電功率。
大概兩三年前,曾經有個調侃,說韭菜們在冬天開電車需要穿上棉襖,因為車內雖然開了空調,但冷風依然嗖嗖從車底鉆進來。 說的是誰家,就不明說了。從車輛本身來看,其實除了空調給力不給力、出風口設置合理不合理之外,還關系到車輛的氣密性。
那么,在零下的北京,現在開著漢 EV 需要穿什么呢?答案是副駕的我腳底熱到冒汗,蟹老板的袖子都卷了起來。
當然這都是體感,數據才是硬道理。
我們把溫度計置于中控臺下方的充電口以及車門側方的凹槽處,測試不同時間段的車內外溫度。
行駛全程開啟 24°C 自動空調,外循環模式。
從結果來看,在車內外溫差較大的情況下,車內平均溫度保持在 24-27°C 區間,側邊車窗也能維持 18-21°C 左右。
我們的感覺是,除了漢 EV 的空調本身給力外,車身的氣密性也做得很不錯。
坐在車內,沒有一絲「冷的概念」,只有當手觸碰都車窗玻璃的瞬間,才會「透心涼,心飛揚?!?nbsp;具體的溫度變化圖表如下:
此處需要說明的是,18:45-19:45 室外溫度偏低的原因,是車輛從市區向北走高速,郊區外最低溫度為 -7°C,返回市區時,溫度回升到 -3°C 左右。
這樣的室外溫度,每回經過服務區下車都是煎熬。連熱氣騰騰的小吃店都無法吸引我,直奔車內取暖了。
尤其是車內的暖腳神器,坐在副駕上,暖風直接從放腳處吹上來,簡直是凍腳女孩的福音。
作為對比,我剛到北京從機場打車到酒店的路上,出租車猶如漏風了一般,冷得我直發抖,雙腳似乎置于車外,接受寒風的洗禮。
說個趣事,晚上路過密云服務區,一下車就被迎面而來的老大哥「問候」:你這車什么牌子,挺好看的,一進站我就留意到了??戳艘幌?,老哥開的是汽油版的林肯。
現在的電動車,光有過硬的三電技術已經不夠,連內飾座椅以及外觀設計都要求體現一種科技感,而漢 EV 的「Dragon Face」外觀,搭配大紅色的車衣,在黑夜中顯得尤為亮眼。
最近幾年,電動汽車的續航突飛猛進。三年前滿大街都是的「高級老頭樂」早已不復存在,500 公里-600 公里工況續航的車越來越多。
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續航焦慮」依然存在。
但在當下,我們并不認為「續航焦慮」真正存在,它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補能焦慮」。
舉個例子,Smart 的油箱只有 33 升,實際續航并不高,但沒人覺得它有里程焦慮——因為汽油車沒有「補能」焦慮。
即使,最近幾年電動車的充電基礎設施也在快速跟上。
以北京的郊區高速服務站為例,充電樁的覆蓋率極高。我們前往金山嶺長城 160 公里的路段上,途經的三個服務區都配備著國家電網充電樁。
然而,即使銘牌標著 120kW,漢EV的刀片電池也在這么冷的天,能在 3 分鐘內迅速升壓到 500V 以上做好準備,但大部分測試樁體給出來的充電功率都限制在 60kW,名副其實的「快樁慢充」。
這就像我玩游戲用的是最強大的主機,最合手的外設,甚至連無糖的肥宅快樂水都準備好了,準備大殺四方的時候,你告訴我網絡不行?
現在,你們覺得阻止漢 EV 跑得更遠的是什么?
(完)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電動星球News蟹老板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34749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