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蔚來的NIO DAY到比亞迪的DM-i技術發布會,連續數日的信息轟炸縱深入純電、混動和自動駕駛,展示出國內車企在電動化和智能化技術上的積累。
如果說蔚來以前瞻性的智能技術詮釋的是未來需求,比亞迪則更側重當下更實際的需求,油耗、動力和售價。
“顛覆燃油汽車”貫穿比亞迪DM-i發布會。這是DM-i技術的目的,更是比亞迪確立DM技術路線的目的,“加速新能源汽車對傳統燃油車的替代”。現在DM-i的推出和應用,讓我們看到替代的極大可能性。
DM-i三大核心做加減法
圍繞著動力性和經濟性,比亞迪在過去13年里四次迭代DM雙模技術。直到2020年,比亞迪找到最優解——雙平臺戰略。
簡單來講,DM全新平臺戰略下涵蓋兩大混動總成,DM-p和DM-i。DM-p追求動力,DM-i強調經濟性。按照比亞迪產品規劃及汽車新技術研究院院長、DM技術總設計師楊冬生的解釋,“DM-p是對DM第三代強勁動力的的發展,DM-i是對DM第一代的延續。”
DM-i是以電為主的混動技術,整體而言,高效發動機、大功率電機驅動、大容量動力電池是其區別于第一代DM架構,實現超低虧電油耗、駕駛更靜謐平順的核心部件。比亞迪在這些關鍵部件及整套混動系統的開發中做出取舍,來達到DM-i的使命。
驍云插混專用1.5L高效發動機開發聚焦的重點是“熱效率”。發動機在DM-i車型運行中發揮的作用是給驅動電機供電和在中高速時適時直驅。兩種情況都可以使發動機工作在高效率區間內。也就是說,發動機熱效率越高,越省油。
比亞迪通過加減法提高熱效率至43%:加法,增加發動機壓縮比至15.5,使燃燒更充分,使用阿特金森循環;減法,配置冷卻EGR、分體冷卻,泵系配件改用電器化配件,分別實現減廢氣損失、減熱、減少泵系損耗)。
EHS電混系統是DM-i電驅的關鍵,研發重點是減小體積和重量,提升電機效率和轉速。
EHS的組成結構包含雙電機、雙電控、單擋減速器、電機油冷系統、直驅離合器。高度的集成化相比第一代體積減少了30%,重量也減輕了30%。同時,電機、電控和減速器都采用了全新設計。驅動電機采用了扁線設計,最高的轉速高達16000rpm,扭距達到325N·m,峰值功率最高達到160kw。并且電機采用了先進的油冷技術,大幅提升了散熱效率,從而使電機的功率密度提升至44.3kW/L。
電控系統搭載比亞迪自主研發的第四代IGBT技術,綜合效率高達98.5%,通過對發動機、發電機、驅動電機的智能功率分配,保證DM-i混動的系統能夠處于高效區工作。減速器采用了極簡設計,提高傳遞效率。
比亞迪將插混中的動力電池調整回磷酸鐵鋰,只是這次是其獨特的刀片電池。DM-i采用的功率型刀片電池開發重點在結構的簡化。整個電池包只有10到20節電芯,零部件個數減少了35%。無模組化設計,空間利用率高達65%。并且采用了串聯式電芯設計,體積利用率得到進一步提升,并且有利于產品的標準化。
刀片電池容量最小8.3度電,SOC智能調節區間從20%~70%,因此至少可在4度電內進行調動。即使虧電的情況下,車輛也有更多的機會純電行駛,大大縮短了發動機的工作時長。
在高效發動機、EHS電混系統和功率型刀片電池的配合下,DM-i在虧電城市工況下,發動機處于高效區發電,一部分用于電機串聯驅動,一部分給電池充電,可實現81%的純電驅動和18%的串聯驅動。在虧電WLTC工況下,它也可以實54%的純電行駛和28%的串聯驅動。基本上,DM-i混動架構電機驅動的綜合工況占比超80%。
比亞迪稱,采用了新混動架構的秦PLUS DM-i、宋PLUS DM-i和唐DM-i的虧電百公里油耗分別可以達到3.01L~3.43L、3.50L~4.08L和3.95L~4.41L。
而據楊冬生介紹,整套混動系統在實現低油耗的同時,動力并不弱。發動機、EHS電混系統(分EHS132、EHS145和EHS160三種)和刀片電池疊加形成了強大的動力系統,總功率分別達到了160kW、173kW和254kW,動力表現超越2.0T增壓發動機,秦PLUS百公里加速達到了7.3秒,宋PLUS 7.9秒,唐DM-i也可做到8.5秒,優于同級別的燃油車和混動車。
取代燃油車指日可待
實際上,強混和插混的油耗優勢不用多做介紹也已被用戶所認可。限制它們進入尋常百姓家的最大障礙是售價。
DM-i的最大價值正體現在比亞迪隱而未發的另一個“經濟”屬性——成本。這才是它能夠替代燃油車的有力武器。
相比同級別的燃油車,強混和插混的成本大致會高出2萬元和3-4萬元。而比亞迪專攻插混,對它而言,3-4萬元的差額無疑將阻礙多數消費者嘗試插混車的步伐。
因此,比亞迪把降低插混成本作為推廣插混車的重要方案,并且一直在路上。DM-i就是它在降本方面的最新技術。
據NE時代的了解,DM-i相較燃油車可能僅貴2萬元左右,在補貼政策下可以做到與燃油車相等的價格。
比亞迪是少有同系同時推燃油版、插混版和純電版車型的品牌。這也方便我們直接觀察DM-i車型在它的產品陣容中所處的位置,以及預測它將發揮的作用。
秦系列中,秦Pro價格區間在7.98-9.98萬元,秦Pro DM的補貼后售價在13.69-17.99萬元,秦Pro EV補貼后售價為14.99-19.99萬元。可看出,插混版、純電版和燃油版之間的差價至少在5萬元、7萬元。
秦PLUS DM-i的補貼后預售價為10.78-14.78萬元,基本上介于秦Pro燃油版和秦Pro DM之間。由于秦PLUS還沒有推出燃油版,暫時只能拿秦PLUS DM-i和秦Pro系列對比。而且觀察宋Pro和宋PLUS,它們的價格有重合,且后者高出前者。因此,我們大致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秦PLUS DM-i的最低售價相當于同級燃油版的高配價格。
另外,新出的宋PLUS DM-i的補貼后預售價為15.38-17.58萬元,與宋PLUS燃油版的最高價相差1萬元,且與秦PLUS DM-i價格相接。
從這兩款PLUS DM-i的價格設定來看,DM-i平臺在補貼作用下已經可以使比亞迪插混車替代燃油版的高配。顯然,在該售價設定下,比亞迪為消費者提供了在油耗和售價上更多的車型選擇,或通過DM-i車型的發布獲得更多增量,或者提高其插混的銷量,更甚者響應節能技術路線2.0的號召,逐步用混動取代燃油車。
唐系列產品組合的設定則展示了比亞迪的另一重想法。當下,唐已經推出了插混版,售價為23.68-28.68萬元,相比燃油版差距過大,不利于插混的推廣。此次比亞迪推出了唐DM-i版本,補貼后預售價19.78-22.48萬元,大大縮小與燃油版的差距。由此唐系列形成燃油版、DM-i和DM-p的組合,同時提供動力性和經濟性,賦予消費者更多選擇。
而更高級別的漢,目前僅推出了DM-p動力版。
概括下來,比亞迪在入門級車上直接推出DM-i版本,與燃油版的高配趨近;中端或者部分高端車型上將主推DM-i或者DM-p和DM-i并存;在高端車上主推DM-p。
憑借不同的策略,DM-i進入緊湊型車、中型及中大型SUV細分市場,幫助比亞迪實現“加速傳統燃油車的替代”的目標。
當然,目前DM-i還是在補貼作用下才能發揮出其售價替代實力,而補貼無可避免地走向消失,比亞迪需要繼續降本才能將其插混車的優勢完全凸顯出來。但以它的垂直整合零部件布局、DM技術的積累,我們可以期待一下它的下一代節能技術。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NE時代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36015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