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今天是上海車展的第一天,但真正有料的發布會早在上一周已經陸續開完了。透過這幾場重量級發布會,再結合今天我在車展現場只能算是走馬觀花式的初步觀察,先整理幾條我對汽車產品趨勢以及市場走向的最新思考。
1、 盡管能夠帶給用戶連貫體驗的自動駕駛方案仍然有限,但硬件方面的軍備競賽仍在持續。最近幾個月發布的新產品上,激光雷達已經幾乎成了標配。當然在自身基礎研發能力和整合能力不足或者至少不確定的情況下,通過增加硬件賣期貨也算是一個可行的邏輯。當然這也會影響用戶的選擇標準,讓自動駕駛這條賽道更有可看性。
2、 同樣在自動駕駛賽道上,我們看到真正跑在前面的車企以及研發機構至少在邏輯上已經舍棄了L1-L5的機械分類。最新發布的產品越來越注重把可以實現的場景優先做到最連貫的體驗。此外下午我特意跑去金橋深度體驗了一下華為前兩天釋放出的那套自動駕駛方案。在完全開放式的道路上,即便遇到大量隨機場景,華為依然可以應對。包括十字路口停車、進入左轉待轉區、規避對面左轉車輛、規避突然竄出的電瓶車、規避從后方突然切入的大巴車、遇到上坡自動減速等等。可以看到自動駕駛在一個個場景被打通后,現在真正進入到可以深度改變用戶用車習慣階段了。雖然還有成本問題、平順性問題、行駛效率問題等等,但這套架構形成以后,一切都可以在快速迭代中進入持續可積累的發展路徑上。結合第一條的硬件軍備競賽,現在大家真正需要思考的問題其實是如何做到持續、可積累的迭代。
3、 第三空間已經成為電動車繼續替代燃油車最為關鍵的殺手锏。從雷軍官宣小米造車拿出一輛自己組裝的房車,再到小鵬P5,再到今天我們看到各家在車上擺出的各種花樣功能。由于電車首先解決了電的問題,這些電除了支持續航里程以外,還可以為整個車輛的功能創新提供無限可能。之前我就有一個明確的判斷:能賣的好的電動車,其實只有一個邏輯,那就是一定要做油車做不了或者做不好的事情,而不是簡單地等效替代。如今很開心看到如此之多在詮釋第三空間的產品陸續出現。
4、 真正的“智能座艙”不再是車機,也不是一組屏幕的簡單組合,而是整個車內空間的打通。當然這與第3條是高度關聯的。由于前幾年智能座艙往往是供應商方案的簡單上車,所以大家定義的所謂智能座艙往往就是一套車機外加一套語音控制系統(當然底層也會結合域控制器等EEA方面的變化),但大家忽略了這些東西與車輛現有空間功能的融合。比如我們看到很多車機可以提供多種主題讓用戶自己切換,但這些主題并不是車輛的,而是車機的。現如今至少對整車有完整思考的品牌已經從這個誤區中走出來了。
5、 隨著本土車企造車基本功的不斷提升,再加上有價值的功能創新和使用場景突破的不斷深入,這些新概念終于可以整合到對家庭用車進行選車標準和使用標準的全面升級上了。比如我們看到風神打出了“告別家轎夠用論”這個口號,實際上這是去年年底吉利星瑞以及奔騰B70定義家轎新標準的延續。雖然這些產品對市場的沖擊依然有限,但這個方向一定會持續有更多更加優秀的產品加入。
6、 頭部自主車企在創建品牌的邏輯上也開始走出一條全新路徑。幾年前領克與WEY品牌的創建還是建立在先有品牌再有產品這個路徑上的。后來我們發現從長安的UNI系列開始,再到后來的坦克,大家逐漸找到了一條先有單品,創建一個獨特的品類。再通過觀察這個品類的市場表現,進而孵化一個新品牌或者新系列的更為有效的路徑。顯然這個路徑對于今天試圖從100萬輛向200萬輛沖擊的一線自主品牌而言,風險更加可控,也更符合價值發現的大邏輯。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SoCar張曉亮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44904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