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是我國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更是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窗口期。對于汽車產業而言,如何謀篇布局“十四五”,不僅關乎著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態勢,更牽涉著無數人的出行生活。
智能汽車作為滿足人們安全、高效、綠色出行的重要載體,已經成為全球汽車產業發展的戰略方向。在“十四五”期間,智能汽車將迎來怎樣的發展態勢,整個行業又會形成怎樣的格局?值得整個產業高度關注。
4月27日,由汽車評價研究院、北京隱形獨角獸信息科技院主辦的、主題為“研判十四五智能汽車趨勢,展望十四五智能汽車格局”的第二屆中國(合肥)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高峰論壇正式拉開帷幕。
智能化為中國汽車產業帶來重大機遇
當今世界正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5G、AI、智能網聯、新能源等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在深刻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隨著智能網聯、大數據、人工智能、新能源等科技的逐步深入,汽車產業也在發生著百年難遇的深刻變革。
在這樣的背景下,誰率先抓住了產業變革的機遇,誰便能夠在這條賽道上搶跑。近年來,安徽省一直致力于發展前瞻科技,參與研發了一系列國之重器,江淮、奇瑞、蔚來等汽車企業的生根,側面體現出了安徽省在智能汽車產業上的前瞻布局。
安徽省經濟和信息化廳黨組成員、總工程師徐文章表示,安徽省一直在致力于用高標準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汽車產業融合,以推進智能網聯汽車的蓬勃發展。目前,省內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態已初步形成,江淮、奇瑞、蔚來等無人駕駛汽車產品不斷開發并進行測試驗證,為省內的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實際上,安徽省在智能汽車領域的布局,是我國智能汽車產業騰飛的一個重要橫截面,它反映出智能化給中國汽車產業帶來重大機遇的現實。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羅軍民表示,智能汽車是汽車產業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深度融合的產物。當前,中國汽車產業有機會和全球汽車產業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在資本、技術、政策等多維力量的共同支持下,中國智能汽車有機會形成新的產業競爭優勢。
汽車評價研究院院長、中國汽車品牌集群主席李慶文表示,“十四五”期間,除了現在存量的汽車公司以外,新進入者對整個行業的影響因素,要引起產業的高度重視。對于這些跨界者,智能汽車產業要熱烈地擁抱歡迎,以強化自身的實力。
他判斷,在“十四五”期間,汽車行業將成為投資熱點,甚至會形成萬億級別的投資規模。屆時,市場的主體一定是百花齊放、萬馬奔騰的。誰將成為細分市場的主體,還是要看產品和技術。
機遇之中蘊藏挑戰
雖然智能汽車所帶來的發展機遇是顯而易見的,其市場規模也得到了資本市場的充分認可,但當整個產業尚未布局成熟期之際,仍然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中國汽車人才研究會理事長朱明榮從人才的視角分析了當前智能汽車產業面臨的發展困境,包括人才總量不足,人才質量不高,人才培養體系不完善等問題。
朱明榮認為,創新是中國智能汽車發展的根本所在,但創新離不開人才,人才工作的創新同樣離不開行業、企業、政府的支持,這就要求在智能汽車產業融合發展的同時,人才的流通也需要進行融合,尤其是要通過創新產教的融合模式,搭建交流平臺,以促進智能汽車的人才集聚。
江汽集團董事長安安進則從產業的視角看待當前智能汽車領域面臨的挑戰。在他看來,諸多跨界者的進入,將給中國智能汽車產業帶來發展機遇,也會帶來相應的挑戰。對于傳統車企而言,除了要奮力作為,還在要商業模式上不斷探索。
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尹同躍也分享了對產業的長期觀察和真實感受,他表示,本屆上海車展是一個巨大的分水嶺,中國本土的汽車企業,靠實力趕超合資品牌。他相信在汽車智能化的大潮下,中國汽車品牌的市場份額會越來越大,海外出口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多。
軟件定義汽車時代誰執牛耳
當智能汽車成為移動終端后,對軟件和硬件的需求將大大區別于傳統汽車,正因如此,軟件定義汽車的判定開始成為行業共識。
安謀科技(中國)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長兼CEO吳雄昂認為,軟件在智能汽車的發展過程中,會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這也給芯片企業帶來了一些挑戰。對于安謀科技而言,更希望與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功能建設開放的生態和標準。在他看來,擁有大計算力的芯片,將成為智能出行核心計算領域的真正引擎。
威馬汽車集團戰略運營副總裁梅松林認為,軟件定義汽車的核心是為用戶帶來更多的功能,提供更便利的服務。從這個角度來說,智能汽車應該是由用戶定義,如何購買車輛?如何配置自己愛車?如何在用車過程中進行個性化配置?這些終究是由用戶所決定的。
江汽集團技術中心副主任、智能網聯汽車研究院院長李衛兵認為,當前,軟件定義汽車逐漸被客戶所接受,也是未來車企轉型的方向。未來車輛會給用戶提供不同的感覺,時用時新、千人千變。要實現軟件定義汽車,不僅在技術上實現全面升級,同時也需要對公司戰略進行轉型,只有“轉變”才能真正做到軟件定義汽車。
上海交通大學汽車研究院副院長殷承良認為,之所以由軟件定義汽車,是因為差異化需求的存在。但在具體的發展過程中,要尤其注重軟硬件平臺的結合,盡量形成單一化的體系,更利于整車企業把控。
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車資本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46134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