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月來,特斯拉在中國經歷的風雨,無需多費筆墨描述。
見證部分輿論場對特斯拉中國的討論,逐漸從就事論事,向著無法預測和把控的方向迅速下墜之后,我們突然想到一件事:
大洋彼岸的特斯拉老家——美國,乃至整個英語世界的輿論場,又是否知道特斯拉中國正在經歷這樣的「黑暗時刻」?如果有所了解,他們又會作何評價?
我們翻查了過去一段時間以來,國際主流媒體對特斯拉中國的報道,發現這場風波確實影響到了西方媒體,對于特斯拉中國,乃至 Tesla 的印象與認知。
今天的文章,我們帶大家看一看「外國人眼中的特斯拉中國風波?!?/span>
特斯拉暫停擴張?
5 月 11 號,路透社發表報道《Tesla puts brake on Shanghai land buy 特斯拉暫停在上海擴張土地》,表示由于此前中美貿易戰中特朗普提高了中國出口汽車關稅,特斯拉可能會暫停擴張用于生產出口車型的上海工廠用地。
到了今天,路透社最新的報道《Tesla will give up pole position in China 特斯拉或將放棄中國市場領先地位》表示,特斯拉或將暫停上海工廠土地擴張的計劃,可能是特斯拉中國事件的結果之一。
報道中提到,特斯拉從 4 月份的上海國際車展開始,一直受到輿論抨擊,而特斯拉中國也已經發表了道歉聲明。
美國企業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Zack Cooper 接受訪問時表達觀點稱,特斯拉最終發表聲明致歉,在它所處的輿論環境內是必須要做的。
Cooper 提了個問題,「最后是不是一定要 Elon Musk 出面致歉,或者說一些類似的表達,特斯拉才可以繼續在中國順利營業?」
英語世界的不少主流媒體,都對目前特斯拉的中國風波有報道。大家可以在電動星球微信公眾號后臺回復「風波」二字查看更多信息。
比如路透社早在 4 月 23 日,就已經發表了題為《醞釀了數月的特斯拉中國糟糕一周》的文章,詳細報道了 4 月份特斯拉風波的始末。
路透社表示,特斯拉最近在中國社交媒體上遭遇的壓力,「顯示了一家外國企業在中國經營需要注意什么,以及如何避免將事故轉化為危機」。
另外,路透社指出,特斯拉的信息輸出太依賴擁有 5000 萬粉絲的馬斯克賬號,而「特斯拉車主在微博反映車輛質量問題時,馬斯克對于 4 月份的特斯拉中國風波一直保持沉默」。
被襲擊者?
彭博社的社論標題也很打眼:《中國不滿特斯拉,但暫時離不開它》。
文章作者 Anjani 在報道中表示,「特斯拉離不開中國,而中國也不能失去特斯拉」。TA 在報道開頭總結稱,馬斯克和特斯拉在上海車展中的角色是「被襲擊者」——came under attack。
報道提到,中國市場給特斯拉的饋贈非常豐厚,包括稅率、補貼、土地等等;而特斯拉也提高了中國供應商的形象。
「Pushing Tesla into a corner would hurt a swath of Chinese companies,Bringing his company down a notch doesn’t mean he’s out. (將特斯拉逼到角落會傷害大量中國公司,把他的公司拉低一檔不代表它出局了)」
彭博社這樣總結。
評論一邊倒
總結完外國媒體端,我們把眼光投向外國網友的評論。
特斯拉專業報道網站 electrek.co 也對上海車展事件做了報道,也同樣使用了「blacklash 抵制」這一詞語。
在 electrek 的評論區,有網友認為特斯拉不應該承擔責任。
排在熱評第一的發言是:「特斯拉會檢查數據,最終證明是用戶犯了錯,然而用戶依然會拒絕相信是他們造成了這個昂貴的錯誤,然后依然怪責特斯拉」。
還有用戶認為這是「槍打出頭鳥」——「倒退 10-20 年,報紙頭條依然是各種‘突然加速’,只不過主角不是特斯拉,而是豐田。當然他們(車企)最后召回了車輛,改進了地板啥的,但我認為更主要的原因依然是踩錯踏板。」
更辛辣的評論來自推特,有網友在路透社推特下面留言稱:
「得到技術之后,他們已經在將特斯拉趕走,很快中國制造的特斯拉就會從市場上消失了?!?/span>
另一位推特網友@Pope of Muskanity - always 則認為「為了顧客的不正行為,強迫企業道歉是不公平的,不能陷進‘那又怎么說’主義」。
@Cyber S3XY 則表示「媒體永遠都在抨擊真正做得好的企業......特斯拉當然有很多要感謝中國的地方,但中國同樣因為特斯拉收獲了很多。其實特斯拉未來幾年沒什么好怕的」。
結語
推特網友@Jim Hall 上個月制作了一張圖,如下:
左邊是按照車企排序的,美國 2020 年車禍死亡餅狀圖,其中特斯拉車禍死亡人數大約占了 0.019%(數據來源是 injuryfacts.nsc.org);右邊是美國主流媒體有關汽車的報道中特斯拉的占比,特斯拉占了 95%。
有意思的是,Jim Hall 對右圖的補充說明如下:
「右邊的數據來源,是我特么從 2007 年開始用我這雙眼睛,閱讀 CNBC 等新聞媒體,并與大量馬斯克/特斯拉誤導性報道作斗爭,得到的結果」。
換而言之右圖并不嚴謹,但性質大差不差——特斯拉的風吹草動都會被放大,而輿論對傳統車企早已審美疲勞。
特斯拉是會下金蛋的流量母雞,但發酵到現在,這只母雞已經或主動或被動地,下蛋下到腹瀉了。
(完)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電動星球News蟹老板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46671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