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保定就能把車造了
從2011年試水舉辦首屆,長城汽車科技節,已經成了長城對外“秀肌肉”的保留節目,也是外界觀察魏建軍“不出保定就能把車造了”是否靠譜的一個窗口。
今年的第8屆,時間有些趕巧。差不多一年之前,魏建軍靈魂拷問,長城能否“挺得過明年”,隨即自上而下,掀起全面變革。
一年時間里,從產品、技術,到品牌、營銷,甚至組織架構和文化,原本老派的長城,幾乎都換了模樣。外界普遍感知,習慣“悶聲發財”的長城,營銷上更敢于出新了,技術上更樂于話事了。
回頭來看,能否“挺過今年”,已經不再是問題。但各種眼花繚亂的動作背后,長城接下來要往哪里走,可能要琢磨琢磨,才能看得清。
不曾想,借著科技節,長城一口氣交代了大半,外界連琢磨的功夫都省了。
01
“全家桶”奉上
既然是科技節,秀技術自然是重頭戲。今年“大秀”的主題是“加速碳中和,創享智能化”,緊緊扣著新能源和智能化兩大命題。
實際上,過去一段時間里,通過各種產品、技術、戰略發布會,長城已經把新能源和智能化上的家底,陸續拿了出來。這次科技節,則是直接奉上“全家桶”。所有壓箱底的寶貝,一次全倒在媒體和公眾跟前。
關于新能源,長城再次昭告天下,要混動(HEV、PHEV)、純電和氫能各種路線“全修”,堅決不偏科。
混動上,搭載檸檬混動DHT的車型將陸續投放,下半年還會推出一個聚焦PHEV的新品牌。此外,基于P2混動架構打造的3.0T+9AT強悍動力,將投放到坦克平臺。
純電上,蜂巢能源的無鈷疊片電池,早已名聲在外。科技節期間,長城又正式發布“大禹電池”(造詞還得看長城),專攻各種電芯,尤其811高鎳電芯熱失控后的起火、爆炸問題。另外,自主開發的電機、控制器,也紛紛登場。
偏冷門的氫能上,一直默默攢大招的長城,聲稱已經掌握燃料電池、電堆、膜電極、儲存系統全套關鍵技術。根據規劃,首款乘用產品將在2023年推出。到2025年,要擠進全球氫能市場前三。
關于智能化,長城這次把重點放在了“基礎設施”上。從咖啡智能1.0到本次發布的咖啡智能2.0,官方稱是由感知智能到認知智能的跨越。大意就是,花里胡哨的東西不頂用,“底子”好,才是真智能。
這套好“底子”,包括將于明年落地的全新電子電氣架構GEEP 4.0(中央計算+區域控制),基于全新架構打造的線控底盤(為高級別自動駕駛服務),基于高通驍龍8155打造的智能座艙平臺,還有與高通開發的第三代自動駕駛計算平臺——ICU 3.0。
有頂級硬件加持,軟件開發上也有了更多底氣。接下來的重點,落到了整車操作系統和座艙應用生態。
這里,除了自建軟件能力,長城也將祭出流行的“開放”和”共創”。眾人拾柴火焰高,甭管同行、上下游還是用戶,愿意出力的,都是開發伙伴。
至于自動駕駛,長城想法也很明確,不能讓特斯拉和新勢力獨美。按計劃,今年將發布配備激光雷達、具有NOH駕駛能力的產品,明年落地限定場景L4級別產品。
02
銷量目標靠譜嗎?
很顯然,對待新技術,長城策略清晰:人有我有,人無我也有。技術門類之全,布局之廣,即便把海外品牌算上,能比的也不多。不過,能不能進階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還得靠技術投放市場后的表現說話。
長城對此信心十足,甚至可以說爆棚。科技節開幕式上,魏建軍亮出了長城2025戰略的目標:年銷400萬輛,其中80%新能源,營業收入超6000億。
以近來長城的網紅體質,此言一出,勢必引發爭議。一個直觀對比,過去5年,長城銷量一直徘徊在100-110萬之間。達到400萬,意味著銷量要在4年里翻4倍。
年景好的時候尚且困難,更別說眼下這存量市場。難怪有人戲言,長城實現目標只有兩種路徑,要么買一贈三,要么國內車企倒閉一半。
新能源占據80%,超過300萬輛,聽著更不靠譜。國家層面為新能源比重設定的目標,2025年只有20%。
眼下,雖然勢頭向好,但截至目前,整個長城的新能源板塊,年銷還沒過10萬。怎么濃眉大眼的魏建軍,一張口竟也放起了衛星?
這中間,不免有些誤會。長城定義的新能源,不僅包含了純電和PHEV,還包含了DHT系統兼容、但不被政策認可的HEV。接下來,能耗政策和消費偏好雙向驅動,長城旗下主力燃油產品,勢必向HEV及PHEV切換。
如果DHT系統足夠能打,且成本控制得當,混動全面代替燃油產品,只是時間問題。日系普混和比亞迪DM-i的強勢表現,想必已經讓長城心癢癢。
當然,新能源要雄起,純電還得是重頭。歐拉轉走女性路線后,行情看漲,今年前五個月累計銷量4.2萬,同比暴增5倍。
但長城的胃口,比這要大得多:2023年全球銷量超100萬。一直保持神秘的高端品牌沙龍,明年上市首款產品,暫時還沒背指標。所以,未來幾年,歐拉仍是純電銷量擔當。
不過,即便混動全面上位,純電一路開掛,要想在2025年實現新能源320萬、總共400萬的目標,聽上去依然沒譜。
03
長城的賭注
實際上,新能源發展這么些年,各大車企基本都在“立FLAG — 打臉 — 立新FLAG”的循環里,自得其樂。行業內甚至有了共識:越輕易喊出的銷量目標,越不算數。
長城這“400萬,80%”的目標,目前來看,打臉的概念,遠高于不打臉。這一點,外界看的清楚,甚至長城自己,也大體有數。
既然行業已經對數字脫敏,研究數字背后的邏輯,顯然更有意義。
車企們熱衷喊出的銷量目標,高低有差異,但指向大體一致:爆發式增長。
更進一步,市場容量穩定的情況下,所謂“爆發式增長”,只有一種可能:行業出現“顛覆性變化”,改寫了游戲規則。
這種變化,不是宏光MINI EV那樣在市場端的單點爆破,更像是特斯拉,通過打破舊規則、建立新規則來收割市場。當然,特斯拉只是起了個頭,但效果已經足夠有沖擊力。
更大的期待是,新舊交替之際,整個汽車市場的大盤子,至少其中一多半,要被重新分配。能切走多少,只看各路玩家的本事。
不過,人人都能看到變化在醞釀,但具體會在何時、何處、以何種方式到來,仍然只能靠猜。
各種“電動元年”、“智能元年”,喊了一年又一年,事實證明,都不靠譜。這種情況下,玩家們只能掂量手頭的籌碼,各自下注。
做好選擇題,于是成了全行業勞神燒腦的事情。但從技術布局看,長城顯然不想做選擇題,而是全都要。
為了表明有“全都要”的本錢,魏建軍這次拋出了四個“大”:“全球大布局”、“研發大投入”、“企業大變革”和“用戶大運營”。
有點務虛,不妨用數字說話:未來5年累計研發投入1000億,年均200億,當前水平的6倍有余;2023年全球研發團隊達到3萬人,現有1.5萬基礎上翻一番。
即便家底豐厚,這種規模的投入和擴張,免不了讓長城肉疼。同時,組織架構和運營理念的全面革新,聽上去沒有數字那么震撼,但做起來,絕對一點都不輕松,甚至可能會傷筋動骨。
如此砸下重注,風險甚大。好在魏建軍看得通透,“命懸一線”都經歷過了,還畏懼下注?再不趕緊,怕是下注的機會都沒了。
2025戰略的發布會上,他重申了這一點,“中國汽車品牌,要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超越,只有在這三至五年的時間里,快速放大優勢,才有可能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這個新賽道上領跑。而且,中國汽車品牌的機會,只有一次。”
這意思明擺著,形勢如此,我反正先梭哈了,你們自己看著辦。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車巴客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5080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