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眨眼過半,如果用三個關鍵詞總結這半年來的新能源車圈,你會想到哪三個詞?
浮現在我腦海里的第一個詞是維權、第二次詞是增長,第三個就是新基建。
疫情過后的第一次國際車展,上海車展上上演的特斯拉「維權」事件,打響了今年消費者維權的第一槍。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極氪、理想等品牌也接連開始面對維權事件,一場用戶和車廠之間的「新戰爭」開始了。
時間來到七月,中國車市的年中數據出爐,各家新能源車企陸續曬出耀眼成績單,全國新能源產銷數據雙雙突破百萬,智能電動車的形式一片大好。全面增長的同時,產業上下游的格局開始出現一些驚人的變化。
智能電動車的前臺打得火熱,后臺也忙得不可開交。頭部車企們正在各種跑馬圈地,布局自家的補能體系,新基建的熱度依然還在繼續并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下文我們將把這三個關鍵詞拆開剝碎,一起來回顧下這半年里中國新能源產業「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突如其來的「維權」
1.特斯拉
今年上海車展,一位女車主身披寫有「剎車失靈」字樣的白色 T 恤站上特斯拉車頂高呼「維權」。沒多久,這位女士被工作人員以一種很不優雅的姿勢「抬走」了。
但事件并沒有因為事主的狼狽離去而煙消云散,現場成百上千的手機、相機記錄了這一歷史性的時刻并投以社交媒體。
馬斯克可能從未想到,就是這位女車主車頂的振臂一呼給特斯拉帶來了入華史上最大的一場輿論危機,其影響力相比當年的女車主坐奔馳機蓋事件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波輿論的殺傷力有多大?簡單舉個例子,就連我家小區的門衛都知道特斯拉有「剎車失靈」的嫌疑,馬路上各類交通參與者們更是見特斯拉「色變」,各種嘲諷特斯拉剎車的視頻段子層出不窮。
數月過去了,「剎車門」的疑云依然還未被解開。真相雖然還一直沒有浮出水面,但該事件對于特斯拉的品牌傷害是無法挽回了,這和特斯拉在面對此類客訴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低情商」難逃干系。
事實上,很多人對特斯拉的憤慨不在于產品,而是這家企業對待用戶的高冷態度。
2.極氪
極氪,一家吉利系的高端電動車品牌。在最近半年內,聲名鵲起,用戶對其期待極高。
極氪「維權」的導火索是在發布之初打得「高大上」,比如宣傳浩瀚架構支持 800V 充電、車型版本宣發上未區分隱私玻璃和電調天幕等配置......
這樣的方式給人一種錯覺:極氪 001 這部新車是支持 800V 充電的,同時標配隱私玻璃和電調天幕,而實際上新車只支持 400V 充電,后面兩個配置均需要花費上萬元去做選配。
這讓一部分預訂車主很惱火。與此同時,極氪以訂單遠超預期為由,停止了接受小定,對 6 月 15 日后下定的用戶拉長到了 2022 年春節交付,并以當年補貼不明為理由把新車入門售價從 26.68 萬調整到了補貼前的 28.4 萬。
也就是說,即便現在訂車,也無法享受當下的補貼政策,極氪是以交車當年的補貼為準,而到了 2022 年,我國的新能源補貼還將減少 30%。
一來二去,一些極氪準車主們認為極氪在「變相加價」,而且「貨不對板」。預訂車主群里,「大定韭菜」、「大定車主面試被pua」、「極氪收割機」等等表達不滿的 ID 開始出現。
就在今天,極氪CEO安聰慧在極氪汽車官方 App 里發了第一個帖子:致Z客——說說心里話。對圍繞著最近的一些紛爭進行了說明,對關鍵的三項選裝配置做了說明,并表示:「用戶在鎖單時享受的 2021 國家補貼,如因交付延期至 2022 年,我們將承擔國補價差。」
「我是聰聰」在這張帖子的最后說,「我們會繼續傾聽用戶的聲音,歡迎大家隨時找我們聊聊天。我們會坦誠、透明的態度,及時回應大家的關切,共同構建極氪大家庭。」
希望如此。
3.理想
第三個被維權的品牌是理想,從第一臺理想 ONE 交付以來,理想的「維權」事件也不少。隨著產品制造愈加成熟,產品層面的問題已經不常發生了。
但就在近日,一位來自西安的孫姓車主發視頻稱從理想 ONE 的座椅中發現了疑似水銀的物質。
李想在得知此事后在微博上怒斥:「造謠我們用水銀的人和媒體,祝愿你們血液里流動著汞,腦子里裝滿了汞!」。在事情還沒有調查清楚之前,李想就公然在社交媒體上開炮,這顯然是不合適的,所以李想也是快速刪除了此條微博。
乘聯會崔東樹評論說:「在李想的微博發出后,理想汽車的品牌形象實際上已經受到影響。這場事件也考驗著理想汽車后續的處理能力。」
一般來說,車輛的生產制造環節是不可能用到水銀的,此類物質也經受不起車輛的長途運輸,理想被「冤枉」的可能性確實比較大,但該起事件的特殊之處在于舉報人是車主。
在事件還沒有調查清楚之前,一家企業最不可取的做法就是輕易與自家的用戶站到對立面,特斯拉給的教訓已經足夠深刻了。
就在「水銀門」事件之前,理想 ONE 的改款也掀起來了一陣不小的波浪,一批「老車主」對理想銷售不透明進行了口誅筆伐,原因是這批車主剛剛提車便看到理想 ONE 改款上市的消息,而事前銷售對此只字不提甚至給出了否定答復。
新車到手就變老款,很多車主惱火稱「49 年入了國軍」、「要知道馬上出新款就不著急下單了」。
有人說法律沒有規定廠家在發布新品前必須提前告知,理想沒錯;有人認為廠家得照顧消費者的感受,理想不厚道。
我表達下個人觀點吧,法律是底線,適當照顧下老車主的感受是一家企業溫情的體現,情理和法理本不沖突,這是一門處理用戶關系的藝術。
4.用戶關系的崛起
說到維權,其實就算蔚來,最近也在遭遇「座椅風波」,甚至引發了車主之間的爭議甚至爭吵。這個事情我們在追蹤,后續也會進行報道。
今天則要先問一個問題:在智能電動汽車領域,近年來為什么維權事件頻發且動靜還都不小?
倒不是產品越來越不行,而是原有的 4S 店模式堵塞了消費者和廠家溝通的渠道,而隨著直營模式的開展和社交媒體的發達,原本堵塞的言路被打開,消費者意見可以「上達天聽」到車廠,也可以用社交媒體曝光。
車廠社區 App 的實名化更是賦予了車主的一種身份的強認證,讓車主的發言更具「權威性」,避免了很多「濫竽充數」的虛假客訴。用戶關系的崛起對于車廠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它能讓好的品牌不再「酒香不怕巷子深」,但也能讓品牌的不好瞬間傳遍全網。
如何處理好與用戶的關系,是「在線」之后的汽車企業必須思考的問題。這算是用戶的崛起吧。
二、超出預期的增長
1.半年百萬
據乘聯會發布的最新月度數據顯示,6 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達到 22.3 萬輛,同比增長169.9%。1-6 月新能源車零售 100.1 萬輛,同比增長 218.9%。按照這種趨勢下去,之前預測的關于新能源車 240 萬臺的年度銷量目標將被打破。
其實關于新能源的崛起,今年的上海車展上便放出了強烈的信號。
這屆車展打破了燃油和新能源「隔館相望」的布局,沒有再單獨設立新能源館以區別對待。其中的 7.1 號館絕對稱得上是個「網紅展館」,蔚來、小鵬、寶馬、比亞迪同館「唱戲」,極狐、華為、極氪、恒大也是爭演主角。
車展的頭一個周末,7.1 號館人山人海,觀眾們多為結伴而行,看上去多是以家庭為單位選購新能源車的用戶,這個館內每個展臺都被圍得水泄不通,可見當今市場對于新能源以及智能技術是有多么的熱情。
2.新造車一路高歌
特斯拉
今年 6 月中旬,馬斯克一則內部信在特斯拉流傳:
「總體而言,我們執行得很好,但接下來的 12 天對于本季度的生產和交付非常重要。請全力以赴!」
是的,馬斯克又在給員工「打雞血」,而這一記「雞血」的意義非同小可,因為馬斯克希望在 Q2 結束的時候,特斯拉的全球銷量能突破 20 萬臺。
這個目標對于勢頭一向迅猛的特斯拉來說并不是什么遙不可及的事兒,畢竟今年 Q1,特斯拉的全球銷量就已經實現了 184,800 臺,距離 20 萬臺僅一步之遙。
為了實現 20 萬這個目標,特斯拉在再次使出了「季末大促銷」的套路,官方推出保險補貼和貸款低息 2 選 1 的優惠政策,6 月 30 日之前購車可以拿 7000 元的保險補貼甚至是 5 年最高 2.2 萬的利息優惠。
優惠之下,特斯拉 Q2 銷量成功突破 20 萬。
據官方數據顯示,特斯拉第二季度共生產 206,421 輛汽車,交付 201,250 輛汽車。產品序列中比較親民的 Model 3 和 Model Y 一如既往地占了銷售大頭,3 和 Y 的總產量達到了 204,081 輛,共計交付了 199,360 輛。
新勢力
和特斯拉突破 20 萬的好消息一道而來的還有國內的新勢力們,新勢力五強鋪面而來的各種銷量「喜報」刷爆了行業人的朋友圈。
今年 6 月,蔚來汽車交付數首次突破八千,達 8,083臺,同比增長 116.1%,二季度蔚來累計交付 21,896 臺,同比增長 111.9%。
小鵬汽車 6 月交付 6,565 臺,同比增長 617%,二季度交付 17,398 臺,上半年累計交付 30,738 臺,是同期的 5.6 倍。
理想汽車 6 月交付 7713 臺,同比增長 320.6%,二季度累計交付 17,575 臺,同比增長 166.1%;
6 月份,哪吒交付 5138 臺,同比增長 536%,上半年累計交付 2,1104 臺,同比增長478%;
6 月交付 3941 臺,同比增長 893%,上半年訂單達 21515 臺。
嚯,都是同比三位數的增長!
3.供應鏈崛起
下游市場的大賣勢必會帶動上游供應鏈的蓬勃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就是動力電池,而其中為代表的企業非寧德時代不可。
今年 1-6 月, 我國動力電池產量累計 74.7GWh, 同比累計增長 217.5%。其中裝車量第一名的企業就是寧德時代,總計達到 25.76GWh,遙遙領先第二名的比亞迪 7.65GWh。
2017 年,寧德時代以 29.41% 份額超越比亞迪,開始成為國內動力電池出貨第一的龍頭老大。今年 5 月 4 日,寧德時代老板曾毓群以 345 億美元的身價成為了香港首富;6 月份,寧德時代 CATL 成為了創業板的首支萬億元股票。
短短幾年間,寧德時代成為了行業老大,股市神話,哪怕不關心電動車的街邊小販都開始討論起了寧德的股價,這種破圈對于汽車界的供應商來說是前所未有的。
不管股價的泡沫究竟有幾何,寧德時代創造的神話還在繼續,這家公司依然保持著領先之勢在向前奔跑。
6 月 28 日,寧德時代發布公告,為進一步延續和深化雙方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寧德時代與特斯拉于 2021 年 6 月 25 日再次簽訂協議約定,寧德時代將在 2022 年 1 月至 2025 年 12 月期間向特斯拉供應鋰離子動力電池產品。
這是繼 2020 年 2 月那份協議之后又一份新的協議,雙方將供貨時間從原先的兩年再拉長了四年,可見甲方特斯拉很看好乙方寧德。
與此同時,有消息稱寧德時代將在上海建廠,年產能將達到 80GWh,專供特斯拉。一個是全球的新能源銷冠,年銷量有望突破百萬,另一個是動力電池的扛把子供應商,有著國內最大的出貨量,兩者之間更深入的合作將進一步幫助寧德擴大優勢。
4.10%滲透率
透過銷量還能看出一組關鍵指標,那就是滲透率。
乘聯會表示,6 月新能源車國內零售滲透率 14%,1-6 月滲透率 10.2%。
這讓我想起了今年 5 月份何小鵬表達過的一個觀點:「中國一線城市 2020 年四季度,(新能源車)全部超過了 10% 的滲透率。以前我們在做互聯網,在做社交軟件件的時候,有一個說法就是說,當你針對的目標市場,你的用戶群有 10% 已經適應了你的新的行業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行業開始快速地發展,比你想象得更快」
從滲透率來看,中國新能源車市的拐點或許已經到來。
5.大眾ID不如意
一邊是大賣特賣,一邊是銷量冷清。
在國內新能源市場開始加速的時候,大眾的 ID 系列的銷售情況卻格外冷清,這和大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今年 Q1,ID.4 CROZZ 和 ID.4 X發銷量分別為 545 輛和 625 輛,4 月份雖然情況略有好轉,但ID.4X 的當月銷量也僅為 922 輛,ID.4 CROZZ 則是 722 輛。
從銷量數據上來看,大眾 ID 系列這半年里在國內市場是極其不如意的。而在另一頭的歐洲,大眾 ID.3、ID.4 卻曾包攬了當地十國的新能源銷冠。
ID 系列為何到了中國就變得「水土不服」?
首先是銷售渠道,南北大眾數十年來在國內擁有了兩千多家經銷商。雖然這些經銷商們過去為大眾系的傳統燃油車帶來了巨大的銷量,但這根深蒂固的 4S 店模式也極大地束縛了大眾的手腳。
當友商們開始走向商圈,進駐鬧市大搞直營,大眾則還偏居郊區 4S 店,一來遠離消費者,二來層層的經銷商疏遠了消費者和廠家的溝通。
再者是產品,保守的定位取向讓很多年輕消費者提不起興趣,總而言之三個字「不夠新」。尤其是智能化,這一直都是老牌車企的「軟肋」。消費者可以接受沒有體驗,但是不能接受「負體驗」的。
最近網絡上有一則視頻在車友間廣泛流傳,一位 ID.4 X 車主在視頻中痛斥「大眾倒閉吧!」。讓車主抓狂的是車機一直顯示「正在加載用戶檔案」而長時間無法啟動,在此過程中空調等功能均無法打開。
6.全新玩家
傳統車企沒有智能化基因,但中國的互聯公司有啊,于是他們來了!在經歷了一番洗牌淘汰之后,中國老牌的一代互聯網公司終于也親自下場造車了。
小米宣布造車可以說是今年上半年車圈最大的新聞了,3 月底的發布會上雷軍慷慨激昂,要把自家的下半生的榮譽和全部身家押在造車上。距離宣布造車已經過去三個多月,小米汽車的規劃依然是迷,能夠知道的就是小米在瘋狂招人,HR 節假日也在不停地招兵買馬,而招聘的一大重點就是自動駕駛方向。
和小米一同入局的還有百度。
在投資威馬數年之后,百度決定親自下場造車,不像雷總決絕的單干套路,百度的玩法還是「背靠大樹好乘涼」,它和吉利一起成立合資公司集度來共同造車。
同樣,集度也沒有對外透露太多關于新車的規劃,新公司正在加足馬力招人、招人!
另一邊的 360 紅衣教主周鴻祎就玩得「輕量化」許多,360 集團通過戰略投資的方式成為了哪吒汽車的第二大股東,周鴻祎要親自出任哪吒汽車的產品經理。
周鴻祎說,「新能源智能汽車是對傳統汽車行業徹底的顛覆和革命,這種革命的‘本質’就是科技平權。」言外之意不難理解,周鴻祎想要讓智能電動車像免費的 360 殺毒一樣做到人人都用得上。
這就引發了周鴻祎和何小鵬的一場「隔空互懟」。
何小鵬曾有一個「15 萬是智能汽車分水嶺」的說法,意思是當下 15 萬以內很難做出一臺智能電動車,并且保證有利潤可賺。
「15 萬以下造不了智能車,我一聽這話氣就上來了。」周鴻祎毫不客氣地回懟了何小鵬這個觀點,甚至吐槽何小鵬是外行,「不像是做軟件做互聯網、做 IT 出身的人說的」。
他認為,15 萬以下的車的銷量占據了中國市場所有車銷量的 60%,乃至 70%,這是大部分國民的汽車消費能力,所以智能車跳出了這個價格區間就將成為小眾產品。
網友直呼:可能你倆對汽車的智能化理解不太一樣......
7.再上市
而這個被周鴻祎嘲諷「外行」的人就在最近帶領小鵬汽車正式港股上市了,小鵬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同時在美國和港股上市的新勢力。
完成了 0-1 的小鵬汽車正在籌措糧草,準備邁向第二階段。「不同的公司會不一致,但是我相信第二步的錢肯定超過 300 億,這是一個基礎。」何小鵬認為,造車的 0-1 大概需要 200 億,而第二階段至少要 300 億。
拿著眼下這筆熱錢,小鵬想著的五年后的格局。如何能夠長線贏得市場競爭,是何小鵬當下思考的問題,「強研發和做精品」是小鵬當下最關鍵的「花錢」邏輯。
按照小鵬汽車總裁顧宏地的說法,去年小鵬投入研發的規模是 17 億人民幣左右,今年這個數字會得到翻倍。實時上,「再上市」這一節應該包括蔚來和理想。坊間傳聞,他們也正在沖刺港交所。結合「滴滴全面下架」、「數據安全」被提上核心議事日程等等,2021 年下半年才是真正完整的「再上市」。
三、遍地開花的新基建
電動車的補能問題一直都是影響產品體驗的核心因素,小企業依賴第三方,而巨頭卻心中自有算盤。這兩年,越來越多的大公司開始在中國跑馬圈地,布局獨立的補能體系,為自家的用戶體驗加分。
其中為代表的企業就是特斯拉、蔚來、小鵬、大眾。
早早行動的特斯拉占據著明顯的先發優勢,尤其是它旗下的超充站已遍布國內一線城市,充電速度可謂一騎絕塵,所以一直以來廣受好評。
截止到目前為止,特斯拉在華超充站已超過了 800 個,擁有超過 6300 根超充樁,搭配超過 700 個目的地充電站,1700+ 目的地充電樁,全面覆蓋我國 310 個以上的城市。
今年 5 月,第一根國產的特斯拉 V3 超充樁在深圳落地,V3 超充樁支持最高 250kW 的峰值充電功率,部分 Model 3 車型充電 15 分鐘,即可續航 250 公里。
1.蔚來
有人說蔚來的核心競爭力是服務,有人說蔚來的殺手锏是換電,其實某種意義上兩者是同一件事:換電即服務。
換電一直被視為是特斯拉拋棄的解決方案,而建設成本高昂也一直被看作是換電站難以普及的癥結。蔚來在經歷財務危機的那段時間里,換電站的建設也一度被放緩。
如今的蔚來已經挺過了那段「至暗時刻」,換電站項目也開始大刀闊斧地重啟開來。截止到目前為止,國內已經部署了 301 座換電站,累計換電超過 297 萬次,換電量超過 1.3 億度。
在剛剛過去的 Power Day 上,蔚來宣布要于 2025 年在全球建設超過 4000 座換電站,其中中國以外的地區約 1000 座。今年的小目標是年底上線 700 座換電站,今后的每年以 600 座的速度進行新增。
用蔚來副總裁沈斐的話說:希望到 2025 年,90% 的蔚來用戶的住宅都變成「電區房」。所謂的「電區房」也就是指用戶住址距離換電站距離在 3 公里以內。
這并不是一個容易實現的目標,沈斐坦言了其中的難度:「2025 年蔚來的用戶數就不止 12 萬,而是很大的數字,這會是很大的工程。」
思維導圖來自蔚來知名車主,知乎@chulong
這些年里,換電從被質疑到遍地開花,再到今天「下餃子」般的落地,蔚來的換電站從一線城市開始走向三四線城市。基于換電和 Bass 以租代售的政策,蔚來建立了電池體系化的服務,這也將成為蔚來很難被超越的「護城河」。
2.小鵬
和蔚來強壁壘的換電體系不同,小鵬在補能體系的思路相比更接近特斯拉,那就是不停地布樁,不斷地提高充電樁的速率,同時打得一手「免費」牌。
今年,4 月 30 日,小鵬超充正式打通 318 國道川藏段,從成都到拉薩全線包含 1 個超充站和 12 個目的地充電站啟動運營。
截止到今年 5 月 20 日,小鵬已擁有 1314 個免費超充站,包括合作的第三方充電樁在內達到 21678 個這樣的規模,覆蓋中國 188 個城市,終身免費充電服務覆蓋了 90% 以上的小鵬車主。
而就在今天,小鵬汽車對終身免費充電服務政策進行了調整,大體上以7月31日為區分點,之前支付了定金的車主,依然享受每年 3000 度的終身免費充電服務政策不變;8 月 1 日后支付定金的車主,終身免費充電服務政策調整為享有每年 1000 度電的終身免費充電服務;
詳情可參閱我們今天的第二條。
3.大眾
相比上述幾位,大眾在國內充電樁的建設和電動車的銷售一樣,節奏稍慢。
這是一項名為開邁斯的計劃,2020 年,大眾汽車 CEO 馮思翰宣布開邁斯將于年底在華 16 座城市建設 255 座充電站,1800 個 120kW 的雙槍直流充電樁。
今年 2 月底,開邁斯首批 5 座超級充電站在北京正式上線。
在使用開邁斯自營的超級充電站前,車主需要在 CAMS PLUS APP 上預約,到達充電站后掃碼解開車位地鎖,目前即插即充的服務僅支持 App 中綁定的指定車型,大眾表示未來也會逐步開放給更多其他品牌車主。
寫在最后
2021 年是特殊的一年,國內疫情總體趨于緩和、新能源補貼一滑再滑,政策驅動的新能源市場開始轉變為產品力驅動。
我們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優秀的電動車浮出市場,上半年新能源車的產銷雙雙破了百萬,今年整個行業僅用了半年時間就追平了去年全年的成績,這無疑是激動人心。
新造車從春秋時代邁向戰國時代,新勢力們開始牢筑護城河,蔚來換電遍地開花,小鵬研發猛投入。隨著車子越賣越多,大家都開始普遍要面對用戶關系這一難題。隨著社交媒體的發展,用戶的崛起開始成為這個時代最為鮮明的特征之一。
造車事業永遠不缺前赴后繼者,「電動三傻」剛剛呈現崛起之勢,小米、百度、華為們便來勢洶洶,想要再一次用互聯網的經驗革了造車的命,接下來是誰?
2021 剛剛過半便已如此精彩,下半年究竟還會發生什么?這令人更加期待了。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電動星球News蟹老板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51356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