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開始前,我們先上一個案例:
上圖這輛車的座艙雖然看上去很有層次感,很有突破性,但市場表現并不理想。事實上,在這款車的定義階段就已經輸掉了。大膽猜測一下,在這輛車的屬性定義階段,也許像屏幕數量、尺寸這類東西極有可能被當做重要指標被寫入開發目標了。結果導致造型上的創新和用戶口頭直接表達出來的需求一拍即合,這種多屏幕、多層次的設計方案便被順理成章地提出。然而這種看似創新的方案并沒有思考清楚每塊屏幕的必要性、不可替代性以及在此基礎上需要各自承擔的合理分工,更加忽略了這款車后期受成本壓力影響,需要做出的屏幕分辨率妥協和算力妥協,以及這個價位目標用戶對創新事物的實際接受能力。因為沒有把每塊屏幕的分工搞清楚,所以在人機交互上反而增加了很多復雜邏輯。同時也正是因為用戶認知能力的差異,導致方向盤的設計為了配合屏幕又不得不做出一個最差方案。
總而言之,錯誤的指標設計、錯誤的調研方式、錯誤的用戶洞察和理解、錯誤的設計理念,錯誤的成本分配,最終導致一個錯誤的產品方案。
跳出上面那個案例,讓我們回到今天文章的主題,一切創新都要解決用戶的真問題。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用戶的真問題?
首先,用戶口頭直接表達出來的需求往往并不是最真實的部分。就像上面那個案例一樣,放在兩三年前,如果我們直接做用戶訪談,絕大多數用戶都會告訴我們車內屏幕越多越高級,尺寸越大科技感越強。顯然這個結論是一劑毒藥。在這類問題上,我們必須理解用戶口頭表達背后的思考邏輯以及認知能力。然后在沿著用戶的認知規律出發,重新思考用戶真實需要的東西。事實上用戶希望擁有更多屏幕,無非就是希望每個常用功能都能非常方便地找到。同時,在某個具體場景下,同時使用兩組功能時,屏幕資源不會相互沖突。這里絕對不是為了數量而追求數量。至于屏幕尺寸,同樣也不是直接對比尺寸,而是需要在設計方案上思考屏幕的真實可用尺寸,以及屏幕的分辨率和交互質感。
第二,相比用戶用大腦思考給出的答案,我們更應觀察用戶通過小腦給出的行動。比如關于懷檔的問題。如果我們問用戶是否需要懷檔,90%以上都是拒絕的。但真要讓這些人開上兩三天有懷檔的車,在他換到下一輛車時,第一個動作多半會直接使用雨刷器掛擋。用戶的實際行動、肌肉記憶或者小腦的下意識反映才是最真實的,認真觀察這些,也有助于我們思考如何在習以為常的使用旅程、交互方案上做真正有價值的變更。
第三,不要輕易相信用戶告訴你的那些痛點,一定要親身經歷去復盤每個場景,體會每個細節。比如用戶能夠告訴我們最多的痛點往往是A柱遮擋視線這種破事。結果還真的有人搞出透明A柱出來。設計的美丑我們先不去說,這種方案的畫面拼接帶給用戶的眩暈感,尤其是高速行駛時造成的干擾,夜間行車導致的光污染,碰撞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二次傷害……所有這些問題都僅僅是為了解決一個十字路口左轉彎時,司機扭個頭就能解決的所謂痛點。顯然這是為了解決一個小問題,帶出了一串新問題。
那么什么才是真實的痛點呢?隨著車輛使用場景的拓展,每個場景下車輛能夠幫助用戶解決的問題也在拓展。所以用戶選車、用車的標準也在動態迭代。所謂營銷的本質就是創造標準給社會,對于汽車而言,我們需要通過創新活動創造新的用車標準。在新標準之下,那些不符合新標準的產品就自然顯現出更多痛點。比如當下頭部新能源品牌都在玩露營這個場景,為什么會有這種近似于共謀的一致行動?因為電動車在第三空間以及野外用電方面擁有遠優于燃油車的能力。露營是最能體現這種能力的一個場景。于是新能源車企通過打造這個場景等于創建了一條新的用車標準,讓用戶意識到原來車輛還可以做這些,這樣可以加速促使用戶從油車向電車遷移。
最后,所有為了創新進行的洞察、思考都需要反復推敲,并且基于創新方案做親身體驗。只有自己實際體驗過,才能真正知道這個洞察是否有價值,是否能夠幫助用戶解決真問題。這個時候第一性原理和奧卡姆剃刀恰恰是最為重要的兩個工具。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SoCar張曉亮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64934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