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并標星電動星球News
每天打卡閱讀
更深刻理解汽車產業變革
————————
出品:電動星球 News
作者:毓肥
昨天晚上,36 氪的一則報道引爆了造車圈:《蔚來進軍手機行業》。
消息人士表示,蔚來的手機項目成立已經有一段時間,目前團隊設在深圳,在做人員招聘。
手機圈人士則向 36 氪表示,已經有身邊人以「周邊」的名義加入蔚來。從招聘網站可以了解到,蔚來已經發布了大量手機業務關聯崗位。
看起來蔚來又一次「不務正業」了,而且還挑了一個早已處于紅海的行業。
但蔚來并不是最近唯一一家傳出造手機消息的車企。
今年 1 月底,有報道稱吉利集團正在與魅族接觸洽談收購事宜,正在做盡職調查。2021 年 9 月,吉利集團已經成立了定位高端手機領域的星紀時代,有消息稱項目總投資 100 億元。
再往前一點,外媒也曾傳出過特斯拉造手機的消息,傳言中的型號是「Tesla π」。不過馬斯克曾經在推特上說「智能手表和手機已經是過去的技術了,Neuralinks 才是未來」。
汽車廠商為什么要做手機?如果蔚來真的入局,它能造好手機嗎?車機和手機之間到底有什么區別?
我們訪談了一些行業人士,整理了一些意見和邏輯,下面開始。
一、造一臺手機有多難?
「造手機的門檻非常低」,科技媒體愛范兒主編劉學文告訴我們。
他認為如果只是「造出一臺手機」,以中國手機行業目前的供應鏈、代工廠的成熟度來說,「可能幾十個人的作坊也可以造手機」。
曾經的「大可樂」手機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0 年中國手機累計產量 14.72 億臺,雖然算上了功能機產量,但數字依然相當驚人——2020 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也不過是 12.94 億臺。
不算本文主角蔚來,此前也出現過一些其他領域巨頭企業跨界造手機的例子,比如格力手機。
格力大松 G7
不過格力在手機圈掀起的波瀾更多只停留在輿論場,而不是消費者端。而且其最新的一款產品格力大松 G7,被指神似魅族 18X——而兩者均為珠海企業。
于是引出下一個話題——「造出一臺手機」,并不等于「造好一臺手機」。
劉學文認為想要「造好」手機,門檻其實很高。投入,特別是人員的投入非常重要。
根據小米集團 2020 年報,截止至 20 年 12 月31日,小米一共擁有 22074 位全職雇員,其中研發人員一共 10401 人。VIVO 即將在深圳建成的新大樓,就將入駐超過 6000 名研發人員。
「蘋果員工 14 萬,我估計過半是和手機相關的,光是做影像技術的,可能都有 4 位數」,劉學文這樣說。
除了人員儲備,更重要的是技術積淀。
OPPO 最近發布了全新折疊屏手機 Find N,其折疊鉸鏈號稱經歷了8年研發,僅鉸鏈相關就擁有 125 項專利,某些專利的申請日期可以追溯到 2018 年。
定位高端的吉利星紀、汽車客單價超過 40 萬的蔚來,其潛在的手機競品更多是像 OPPO Find N,或者是華為 Mate、iPhone 這樣的高端產品。車企們要如何應對手機廠商在高端領域材料、結構、工藝、設計等等領域的技術壁壘?
更大的困難出現在芯片。
海思遭遇制裁之后,目前 Android 高端手機陣營僅剩高通、聯發科兩家廠商可以提供 SoC。而手機廠商為了鞏固性能優勢,往往會采用合作調校、首發獨占的形式與芯片廠商合作。
這意味著高端智能手機的芯片同質化已經極其嚴重,且「用好」高端芯片的門檻同樣高——入門市場還有展訊等廠商可選,但蔚來手機、吉利手機真的會定位入門級嗎?
另一方面,手機廠商已經在邊緣芯片領域紛紛做出嘗試。比如小米的澎湃 P1 充電芯片、OPPO 的影像芯片 MariSilicon X 等等,這也是車企造手機要趟過的另一條護城河。
當然,如果只從「制造」的角度看,車企進入手機行業并非沒有機會,而且成功的例子已經有了。
根據 2020 年財報,比亞迪公司手機部件、組裝及其他產品業務的收入約人民幣 600.43 億元,同比增長 12.48%。手機部件及組裝業務收入占比僅次于汽車,比例為 38.34%。
王傳福在 2021 年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上表示:「我們代工很多手機,華為的手機大部分是我們造的」。
二、 OS,車機與手機的橋梁?
但「硬件制造」已經不是定義智能電動汽車的關鍵,「軟件創造」才是。
從特斯拉、蔚小理開始,我們對智能座艙有了新的理解。語音交互、輔助駕駛、移動互聯、FOTA,這些都是「軟件定義汽車」思維的結晶。
軟件生態,也被很多業內人士認為是車企造手機的真正邏輯。如果將汽車視為智能的生活空間,那么與手持移動設備的軟件深度互通,就成了必需品。
而軟件生態的基石,是 OS,操作系統。
說蔚來之前,先舉個例子。
近幾年我們已經看到了 OS 領域,車機與手機的互相滲透,典型代表是谷歌 Android Automotive OS,下面簡稱 AAOS。
AAOS 動畫設計指引
我們昨天看到一個視頻,詳細分析了某車企在智能座艙 UI 方面的設計特點。
谷歌原生設計指引
這套 UI 大部分設計規范可以溯源至谷歌官方對原生 AAOS 的指引,這也是谷歌在 Android Auto 以外,試圖「統一」車機界的一部分體現。
手機開始「進攻」車機,那車機呢?
「車機比手機更高維」,某車企智能座艙團隊負責人陳非(化名)這樣對我們說。
陳非認為車機系統架構的復雜程度不是手機能比的,而且車機對系統穩定性要求更高。「車機不止 Android,還有 Linux 和 QNX,還涉及到與底層電子電氣的通信等等」。
不過,陳非還指出,目前手機系統已經很成熟了,OS 之間的競爭都集中在用戶體驗端,但車機 OS 還在架構層面掙扎。「如果一開始系統架構沒有定好,后面做事情就會很坑」。
另一位車企智能座艙團隊負責人王信(化名)則向我們表示,「我們今天看到的車+互聯網,還只是特別、特別、特別基礎的方式」。
至于蔚來和吉利造手機會不會是車+互聯網的新開始,王信則認為「這個局比大家想象的還要大」。
三、NIO Life 與 NIO Phone
蔚來一向給人「不務正業」的形象,比如這次傳言要造手機。
那么,什么是正業?
蔚來說自己是一家「生活方式」公司,而「生活方式」路線的一個衍生品——NIO Life,是不是正業?
如果從蔚來官方說的「用數字體驗鏈接用戶、產品和服務」去看,當然是。
前不久蔚來公布了這樣一組數據:
2022春節假期全國牛屋累計開展1107場活動,較除夕前一周進店人數同比上周提高 63%,690000 +人次進店;
蔚來 APP 在春節期間,發起#六大年味話題,100000+用戶參與,產生了10000+ UGC;
等等。
而根據李斌 2016 年說過的,蔚來是一家移動互聯網時代的「3.0」企業,以及此前蔚來提到過的「與用戶全天候的互動」,NIO Life 已經做得很好、很深入了。
但和數碼科技企業,或者直接說手機企業與用戶的互動相比,還不夠「全方位」、「全天候」,也還不夠「數字體驗」。
因為手機企業已經,或者正在完成「家居化」。
我們可以把生活中的每一塊屏幕都連接上蘋果生態,還可以通過 iOS 的捷徑,驅動支持蘋果生態的智能家居;同樣的現象,更早前已經在米家生態出現,甚至米家生態的門檻是更低的;即使是芯片部門遭遇制裁的華為,依然憑借鴻蒙生態,打通了人、車、家、工作的屏幕壁壘。
是的,人、車、家、工作。如果汽車真的要成為第三起居室,那么它應該是與我們真正的家、辦公室,可以連通的。
那么,NIO Phone,甚至 GEELY Phone,會不會是一個解?
四、NIO House 與小米之家
越聊越遠,似乎明天就是蔚來手機發布會一樣。
那就干脆把腦洞開大點吧,來聊聊如果蔚來真的造手機之后,要怎么賣手機?
截止到 2021 年 12 月 31 日,蔚來全球一共有 38 家 NIO House、321 家 NIO Space——如果 NIO Phone 真的發布了,那么以上店面馬上可以增加一個「賣手機」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2021 年 10 月 1 日,位于挪威奧斯陸的 NIO House 也正式開業了。這意味著蔚來手機在渠道上,沒有地區的限制。
反之亦然,我說的是小米華為和蘋果。
以蘋果為例,預計到 2026 年,全球 Apple store 數量將超過 600 家;蘋果和華為的官方門店,也已經進入了歐洲多個國家。
我們此前寫過很多關于換電和充電網絡的文章,也表達過很多次補能網絡建設,其實就是「location 地點」之爭,銷售網絡也是一樣。
一個好的 location 可以為全方位的營銷助力,比如 NIO House 的車主活動、Apple store 的公開課。
如果 NIO House 有一天兼職賣手機,會不會有科技愛好者進入玩手機,然后順便試駕了車?
五、蔚來賣手機的思辨
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我們訪談了身邊很多業內人士,汽車、手機界的都有。因此我們得到了很多不同的,有些是相對激烈的觀點。
比如堅定持不看好態度的@電池不胖。
他認為車企造手機的弱環在于軟件,即使是華碩這樣科技領域強大的硬件公司,造出來的手機依然沒有軟件賣點。
「手機廠造車更容易」,他這樣對我們說,「因為手機廠本身自己軟件底子在」。他還認為蔚來手機(如果有)會是蔚來汽車最好的車鑰匙,但不會是最好的手機。
陳非則認為,一家汽車公司去做手機,缺的是市場和用戶。
手機是最核心的智能終端,連接用戶所有的生活場景和個人數據,而且也是很好借鑒的。「但抄得再好人家也不一定會用,因為遷移成本太高了,很難說服大家去換一個手機」,陳非說。
王信則認為,手機行業現在很內卷,不是少量資源能搞定的,「純搞手機,肯定打不過 OV 華果」。
但王信同時表示,具備強算力強感知力的個人終端之間,必然需要也會發生更深的關聯。
劉學文對蔚來造手機的顧慮,則用了幾個問題表達:
「蔚來車主中愿意買蔚來手機的有多少,愿意放棄日常體驗更好的蘋果華為三星,選擇蔚來手機的有多少?或者愿意雙持手機的有多少?」
另外他還表示,汽車生活與手機生活的重合很少,完全可以通過 APP 或者聯合手機廠商開發,以低成本實現軟件互通。
除了以上這些,更激烈的一個觀點,在于「規避風險」。
風險,指的是宣布造車的手機企業,比如華為小米蘋果。它們掌握了海量的移動互聯網硬件入口,而當它們進入汽車行業,會不會在入口處對蔚來有所防備,甚至是建立更高壁壘?
這種可能性極小,站在企業發展的角度來看,規避風險是符合邏輯的。
六、寫在最后
這篇文章到這里篇幅已經很長了,感謝大家能看到最后。
最后的最后,對于傳言中的蔚來手機業務,我們想提兩個問題:
如果蔚來手機的定價是2000-3000,那么它要如何抵抗紅米、Realme、IQOO 的性價比優勢?
如果蔚來手機的定價是 5000+,那么它要如何證明工藝、影像、性能、OS 體驗等關鍵領域,可以戰勝華為、蘋果?
我們在電動星球社群和微博搞了個小調查:「如果蔚來要造手機,你會不會買?」
一個下午我們共收集到 374 份結果,其中選擇「不會買」的比例是 57.22%,看來大家對蔚來可能進軍手機業務還是持保守態度。
你們的答案呢?
P.S. 應受訪者要求,部分姓名為匿名。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電動星球News蟹老板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68755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