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新一輪突發的新冠疫情打亂了汽車業的正常運轉秩序,給整個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帶來了一場“大考”。那么,本輪疫情到底會對中國車市造成多大的影響?S&P Global Mobility輕型車產業分析聯合總監陶杲向《環球時報》分享了他的觀點。
特邀嘉賓
陶 杲
S&P Global Mobility 輕型車產業分析聯合總監
Q:此輪長春、上海等地的疫情,再次給汽車制造業帶來嚴峻挑戰。您如何評估疫情對新車產量帶來的的損失?
A:如果我們把損失分為兩個部分的話,第一部分是整車企業的停產所帶來的損失,另外一部分就是供應鏈的波動所導致的損失。
前者損失比較容易估算。之前長春地區從三月13日開始正式停工停產,到昨日開始的逐步復工,大約損失了一個月的產量。而上海地區從4月1號開始正式停產,一直到現在,在政府的支持下,遵循防疫的相關法律法規,已經開始考慮逐步的恢復生產,損失了大約一個月不到的產量。另外,之前深圳地區包括現在廣州地區因為疫情所導致的主機廠斷斷續續停產,也可以通過對其單日產能的評估來估算汽車產量的損失。
但是,如果涉及到了整個汽車產業的供應鏈,這樣的估算就比較復雜了。因為停產的地區不僅是整車生產地區,而且是關鍵零部件的生產地區的話,那么,停產的影響就會傳導到其他非疫區的主機廠。比較典型的例子是,長春地區的停產,導致整個北方地區整車企業的停產或減產,甚至影響到了南方的一些工廠。當前上海疫情導致該地區零部件企業的停產和減產,從本周開始也已經影響到了其他地區,當地汽車集團下屬的其他各地整車生產企業都有減產甚至停產的風險。
綜合來說,我們根據當前長春地區已經開始逐步復工復產,而上海地區最快也將在本周開始試線并下周復工的最新狀況。估算下來,三月份和四月份,疫情對乘用車生產大約會造成60萬輛的損失。
Q:今年的疫情,是否會對全國汽車消費市場的信心帶來影響?對全年的銷量預期是否會降低?
A:今天的疫情比往年要復雜很多,對整個經濟帶來的不確定性也大很多。當前階段的疫情對全年經濟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取決于下半年的恢復狀況。
根據我們的預測模型,所有短期事件的影響所導致的消費疲軟,往往只是暫時的,在該事件后,會帶來報復性消費。2020年下半年的市場反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顯示出了中國經濟以及汽車市場的強大韌性。
并且據我所知,政府已經開始著手制定一系列的促進消費的措施,希望這些措施可以幫助消費者恢復消費信心,提升消費水平。另外,一系列的基建項目也已經在計劃中了,這些投資在顯著拉動經濟的同時,也可以起到穩定就業,促進消費的作用。
具體來說,今年的汽車市場消費應該會有所降低,但是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如果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可以到位的話,以中國市場當前巨大的人口基數,以及消費者對消費升級的期望,發展的潛力還是很大的,所以本次疫情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還是有限的。即便有疫情進一步擴大的風險,中國汽車消費市場在今后兩年也有很大的反彈空間。最后,我們預計今年的乘用車市場能夠保持1%左右的微增長,而接下來的兩年將很可能高達10%報復性反彈。
特別要提到的是,對于新能源車市場來說,我們認為即使受到疫情的影響,整個市場還是保持樂觀的。如果有相應政策的進一步扶持話,疫情對新能源市場的負面影響將非常有限。
Q:疫情下,上海集中的產業鏈也波及了非疫區的汽車生產。您覺得疫情對上海汽車產業鏈的重塑會帶來哪些深遠影響?
A:去年的芯片危機就引起了全球汽車行業內的廣泛討論,是否將芯片的生產進一步分散化,來降低單個地區風險所帶來的損失。但是受制于車規級芯片的規模以及生產難度,短期內完全分散布局的可能性不大。
對于傳統的汽車制造行業來說,供應鏈很長,涉及到的范圍也很大,我國又地大物博,我認為,可以依靠現有的幾個汽車產業集中度比較高的地區,進行配套優化升級,將重點的零部件生產分散到幾個重點區域。這種集中又分散的戰略,可以既有效地避免區域風險,又可以保持產業的集中優勢。
我們的研究表明,地方車企集團更傾向于在本地布局產能,普遍40%以上的產能布局在本土,這當然也跟當地政府的支持有很大的關系。如果中國自主品牌,特別是國企,在技術創新領域,產能升級優化領域可以攜手合作,共同進步,一方面可以大大提升本土企業的競爭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更有效地規避區域化的風險。
這其實需要中央政府和相關的產業機構方能夠高瞻遠矚地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引導地方企業增進技術交流,促進地方政府之前的合作。將中國的汽車產業由做大到做強!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IHS Markit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73949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