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款宣布搭載激光雷達的量產車型正式發布。
6 月 21 日,李想口中「500 萬以內最好的家用旗艦 SUV」——理想 L9 終于來了。
從理想 L9 的整體造型上看,最吸引人目光的莫過于安裝在車頂的激光雷達。
當晚的發布會上,李想還放出了一段激光雷達在黑夜的高速極限測試,畫面中搭載了 AD Max 自動駕駛系統的理想 L9,在行駛過程中發現了前方側翻汽車,及時進行了剎停制動。但在純視覺方案下,這絕對是風險系數極高的場景,過去也曾發生過多起類似的事故。
顯然,帶有激光雷達的高階自動駕駛系統已經成了車企在旗艦車型上的重要賣點。
截止目前,全球已有十數家車企確定將在量產車型上搭載激光雷達,包括:
無論是國內外的造車新勢力還是老牌車企,激光雷達正成為主流車企實現高階自動駕駛的「核心武器」。
01、量產項目密集官宣,激光雷達上車迎來爆發之年
激光雷達,這個曾被特斯拉 CEO 馬斯克稱之為「誰用誰完蛋」的傳感器,目前正受到國內外車企的追捧。
自 2021 年起,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轉向以激光雷達為主體的「多傳感融合」路線,新車型搭載的激光雷達數量,開始從 1顆發展為 2 顆、3 顆甚至 4 顆。激光雷達安裝的位置,也從車頂,前保險桿挪到了翼子板、前引擎蓋。
這個現象在社交媒體上甚至引起了車企 CEO 們對「激光雷達數量與安裝位置」的辯論。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經公開宣布要搭載激光雷達的量產乘用車超過 24 款,2022 年搭載激光雷達的車型銷量,有望達到 20 萬量級。
還有業內人士預測,2021 年是個別高端車型搭載激光雷達的第一個時間節點,到 2022 年至 2025 年,激光雷達前裝量產會進入密集上車期。
車企在自動駕駛領域的軍備競賽,也激活了激光雷達市場,這也為中國本土激光雷達企業創造了新的機遇。
可以說,激光雷達正處在最好的發展時代。
禾賽科技通過 AT128激光雷達,拿下包括路特斯 Eletre、理想 L9、高合 HiPhi Z、集度 Robo-01 等車型的量產定點。
速騰聚創獲得 Lucid Air、威馬 M7、小鵬 G9、廣汽埃安 LX Plus 等車型定點。
圖達通則通過與蔚來合作共創,包攬了蔚來 ET7、ET5、ES7 等 NT2.0 平臺車型。
對車企而言,搭載激光雷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車輛的自動駕駛能力,引起更多消費者的關注,甚至成為一大核心賣點。
此前,李想曾在微博表示,理想L9 到今年 9 月可以實現月交付量過萬臺,在發布會結束后,他還補充道:理想 L9 月銷量甚至會超過理想 ONE。
管中窺豹,標配激光雷達的理想 L9,能不能帶火激光雷達,也給整個行業留下了不少想象的空間。
隨著自動駕駛逐漸從 ADAS、ADS 再到真正的無人駕駛演進,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形成一種共識:搭載激光雷達可以大幅度增加自動駕駛系統的安全冗余。
02、主打安全與智能:激光雷達將在高階自動駕駛中發揮重要角色
安全的自動駕駛需要可靠的感知。
對于擁有高階自動駕駛系統的智能汽車來說,激光雷達主要提供了高精度三維感知能力。
在交通擁堵、道路復雜、環境干擾、疲勞駕駛等情況下,駕駛者很難及時做出精準判斷。
激光雷達可以幫助車輛提前做出決策,進行車輛的安全制動。同時,在針對遠距小障礙物、近距離加塞、隧道等復雜場景,以及在炫光、暗光、異形物體識別上,激光雷達也具備其他傳感器不可替代的優勢。
那么,一款優秀的激光雷達,應該具備哪些特點?
以理想 L9 搭載的禾賽 AT128 激光雷達為例:
首先是「單點」看得遠、「遠處」看得清。
「看得遠」指的是激光雷達的探測距離,AT128 激光雷達最遠可測 200 米,滿足 ADAS 的通用標準。
「看得清」則是指 AT128 擁有 1200x128 的超高分辨率,每秒 153 萬的超高點頻。這帶來的優勢是,激光雷達在遠距離探測的時候就能清晰「描繪」前方路況,感知到遠處的車輛和障礙物。
其次是「整體」看得全、結構穩定可靠。
「看得全」指的是激光雷達的點云在視野范圍內均勻分布,全局無拼接,不漏掉任何細節。
結構可靠:比如理想 L9 搭載的激光雷達內部集成了 128 個激光器,提供了足夠的冗余。即使某個激光器出現故障,仍不影響整體的安全性。另外,理想 L9 的激光雷達收發模塊采用了芯片化架構,加上轉速較低的一維轉鏡掃描方案,集成度更高,整體結構更加可靠,這對激光雷達的壽命和穩定性有很大的提升。
綜上,一款應用于高階自動駕駛的激光雷達,通常要達到 200 米的測距范圍,針對低反射率的物體也能做到優秀的測量效果(如黑色車輛),而且需要滿足車規級的可靠性標準。
除此之外,激光雷達的點云質量也有要求。在駕駛場景中,存在如高反物體、陽光照射、多雷達對射等極端工況,會給激光雷達點云帶來嚴重的干擾,出現包括鬼影、陽光噪點、多雷達干擾噪點在內的情況。
激光雷達硬件需要針對性地解決這些極端工況,保證輸出高質量的點云。
對智能汽車來說,看得遠、看得清是自動駕駛系統的強需求。更遠的探測距離,更加精細的物體障礙識別,可以為人和車輛提供足夠多的判斷信息和更多的反應時間,從而提升自動駕駛的安全性和舒適性。
03、性能與價格演進:激光雷達開啟「摩爾定律」
價格,一直是制約激光雷達大規模上車的主要因素之一。
造成激光雷達價格較高的核心原因,在于出貨量無法得到釋放,導致激光雷達公司前期的研發成本等投入無法有效分攤。
一直以來,我們或多或少聽到過這樣一種聲音:如果激光雷達公司的訂單規模達到 100 萬顆,那么激光雷達的價格可以下探至 500 美元以下。
對于如何降低激光雷達的價格,行業也出現了另外一種解題思路:
禾賽科技 CEO 李一帆表示:「如果能夠把激光雷達傳統的分立式架構用先進制程的半導體工藝,也就是用芯片化技術去代替,行業會面臨一個新的機會。在可預見的未來,能夠指數級降低成本。」
這個觀點的背后,可參照的對象是半導體行業一套完善的提升性能和降低成本的方法論——摩爾定律,即每 18 個月左右,可以把每單位性能的成本降低一半。
不同于常規意義上的「價格戰」,通過「芯片化」來降低價格,大大減少了原本需要人工裝調的步驟,使激光雷達更易于大規模量產。
這不但沒有以犧牲產品的性能為代價,反而還帶來一系列性能上的提升:高測距精準度、高動態范圍、增強通道一致性、增強編碼、降低功耗、增強可靠性等。
AT128 就是這一指導思想下的產物。禾賽科技在第一代自研芯片成功的基礎上,再次進行了架構升級,推出了面向高階自動駕駛的半固態產品 AT128。這款產品實現了更完整的芯片化覆蓋,讓大規模量產和指數級降低成本成為可能。
李一帆認為,當激光雷達駛入摩爾定律后,有望實現大幅地增能降本。在禾賽科技的產品規劃里可以看到,從現在開始,每兩三年,產品性能將有大幅提升并且成本持續下降。
除了價格外,激光雷達產品本身的性能表現和可靠性也同樣影響著激光雷達的大規模上車。
在與激光雷達從業者的交流中,我們發現了一些趨同的觀點:
(1)在未來自動駕駛演進過程中,將會出現多代激光雷達產品迭代,時間大約以 10 到 20 年為周期。
(2)眼下,以禾賽AT128 為代表的半固態激光雷達,是目前符合高階自動駕駛安全需求的第一代可量產的激光雷達產品。放眼當前激光雷達的市場,已經上車或者即將真正大規模量產上車的激光雷達,基本上都是半固態技術路線。
(3)未來 5 到 10 年能夠量產、成本可控的高性能激光雷達架構,可能依然會以半固態的技術架構為主流,而且在性能、成本等方面,還會持續迭代提升。同時,純固態激光雷達也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里,預計未來10年,商業化量產可期,但會先以短距補盲作為市場切入點。
目前,越來越多車企開始認可激光雷達作為傳感器的技術路線,在車輛上配置上,激光雷達可以作為產品的一大賣點,更有利于吸引消費者。從這個角度看,車企將在安全、智能等綜合因素下逐步推動激光雷達上車。
從 2021 年開始,已有多家車企選擇激光雷達作為高階自動駕駛的主要傳感器。未來,也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車企將激光雷達納入到自身產品的感知端方案,這將為激光雷達產業帶來正向循環,進而打開更大的市場空間。
隨著激光雷達的量產上車,屬于激光雷達的黃金時代也即將到來。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之心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7835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
相關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