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D.POWER中國消費者自動駕駛信心指數調查發現,停車場景(即自動泊車)是消費者期待最先實現無人駕駛技術落地的場景。這一現象的背后是我國困難的停車條件。當前,全國大城市車位比約為1:0.8,中小城市為1:0.5,而發達國家為1:1.3。巨大的供需差異導致停車成為我國汽車消費者最高頻也是最頭疼的應用場景。然而,在物聯網的加持下,這一困擾我國近5億機動車駕駛人的問題有望得到疏解。
令人焦頭爛額的停車問題
我國車位結構性緊缺,用戶需求驅動智慧停車市場快速增長
據高德地圖與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近日聯合發布的全國停車場分析報告,目前國內存在高達8000萬個的停車位需求缺口。這一供需兩端的結構性矛盾在一二線城市與熱點區域(如醫院、商圈、辦公樓等)尤為凸顯。
出行找停車場最難城市TOP10
受限于緊缺的土地資源,想要在停車困難的一二線城市大量新建停車場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和極高的施工難度。作為替代,如何通過有限資源實現最優排列組合成為破局之道。當前,我國智慧停車場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相關信息閉塞,車主們出發前無法了解目的地停車信息,因而只能碰運氣停車。一些近在咫尺的臨近停車場車位可能就此被遺憾錯過。用戶的痛點與產品的缺位之間留下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需求催生市場。在資本和政策雙重作用下,我國智慧停車市場規模不斷擴大,2018年突破100億元。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初步預計,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國內智慧停車市場規模在未來五年將保持20%以上的復合平均增速,到2025年行業產值有望接近400億元人民幣。除行業本身營收增加以外,智慧停車業務的不斷推進深化還能帶來巨大的邊際效應——巨大的用戶流量池、龐大的衍生市場…
場端探索初見成效,構建智慧停車閉環仍有不足
智慧停車市場因此步入了初步發展時期。經歷一輪“藍海”競爭,國內初步形成了兩大智慧停車龍頭——分別是捷順科技、五洋停車,主要提供的是停車場一端的軟硬件解決方案,代表了目前國內智慧停車參與者的主流玩法——場端發力,以停車場信息共享服務為主。但由于大多數城市尚未把城市停車數據放在同一平臺統一管理,一些已有的智慧停車軟件“各自為政”,系統互不兼容,形成了人為的信息孤島。車主仍然沒有辦法很好地完成出行前停車規劃。
受限于停車場智能化程度與管理水平,智慧停車應有的預約存取車業務僅小口徑開放,主要集中于特種場景。這方面的代表產品有小強停車——通過串聯機場周邊停車場所,形成了輻射交通樞紐周邊短租車位的獨特打法,在限定場景下實現了預約存取車功能。
小強停車浦東機場停車場
聚焦場端的努力固然已有所成就,但上限明顯。單一的行程規劃與預約服務顯然無法構成完整的智慧泊車生態體驗閉環。自主泊車、反向尋車、無感支付,這些都需要車輛智能化技術的參與才能完成。
車、場兩端協同發力,智慧停車的必由之路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認為,如果把新能源汽車比作全球汽車品牌競爭的上半場,智能網聯汽車則是下半場。物聯網技術在汽車領域的飛速發展使得車、場兩端的互聯互通成為可能。在無人泊車技術、無感支付接口、高精度感知等一系列車端智能技術的加持下,從找位到泊車,再到取車離場的智慧泊車生態體驗閉環成為可能。
目前,已有吉利、上汽、本田、通用、沃爾沃、等傳統車企借助APA掛擋泊車,RPA遙控泊車,以解決車端的泊車技術難題。威馬汽車更是率先行業,在其W6車型上落地了限定場景下L4級別無人駕駛,展現了作為造車新勢力在前沿技術上敢打敢拼的特點。
在車端與場端技術都已有所發展的情況下,二者如何實現有機融合便成為關鍵。筆者認為,由于汽車開發巨大的資金門檻與技術難度,從場端整合車端難度較大。而車企們往往擁有較為雄厚的現金流量,以及一定基礎的流量接口,這就為車端整合場端提供了現實可能性。
威馬汽車近期上線智慧停車服務的動作驗證了本文的這一猜想。近日,威馬智行APP上線“停車場查詢”功能,覆蓋全國100余座城市、超過70,000個停車場庫、超過10,000,000個停車位。用戶通過“威馬智行APP-探索-威社區-智慧停車-服務-尋找停車場”可隨時了解目的地附近停車場“空忙滿”狀態、停車費等信息,各品牌用戶均可使用。
威馬智慧停車服務上線
在后續階段,威馬通過“APP+AVP自主泊車技術”方案持續完善用戶體驗,將很快實現完整的泊車生態體驗閉環。屆時,從出發前的車位預約,到過程中的停車操作,再到離場時的反向尋車與無感支付功能都將被有效整合進入威馬的智慧停車服務框架之中。
誰能率先完成車端與場端的融合,成為智慧停車市場上的又一龍頭?至少目前看來,威馬已經起跑。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程雯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81811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