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 萬輛。
這大概是理想 ONE 今年 10 月停產之后的最終定數。
作為理想首 款交付車型,理想 ONE 完美地展現了李想出色的產品定義能力——兩年半的時間先后拿下國內造車新勢力最快單車突破十萬輛、中國品牌中首個售價超過 30 萬元,生產下線超過二十萬輛的車型。
可以說,理想 ONE 是國內為數不多的「上市即爆款」的代表車型之一。
但隨著換代車型理想 L8 的推出,理想 ONE 也即將成為國內少有的「巔峰即絕版」的產品。
在汽車行業,車企往往不會輕易放棄一款經典產品。
相反,車企會不斷利用經典產品的市場號召力推出迭代車型,持續深耕市場份額——大眾高爾夫累計超過 3500 萬輛的成績便是其中一個的例子。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理想 ONE 的停產不能說是浪費掉了以前的積累,而是出于規范產品序列的考慮,因為在過去的命名規則之下,理想的產品命名規則不易排序,而改為 L 加數字的組合后,就會擁有一個更成體系化的產品命名規則。
話雖如此,但理想這種「套娃式」產品節奏的背后,是李想對于增程市場晚期的最后一拼,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棄車保帥」的無奈之舉。
01、如何看待理想式「套娃」行為?
「One more thing」,這是喬布斯時代在蘋果發布會上的經典彩蛋。
只要喬布斯在發布會上說出「One more thing」,意味著一款劃時代的產品即將橫空出世。
隨著李想在理想 L8 發布會上的一句「One more thing」,理想 L7 與理想 L8 共同發布,L6 將在 2023 年第一季度推出,隨之與理想 L9 形成覆蓋 20-50 萬元區間的 SUV 細分市場。
李想曾公開表示,要在 20-50 萬元的價格區間內,每隔 10 萬元推出一款爆品的計劃。
一場理想式「套娃」產品體系就此鋪開。
從產品角度看,套娃的本質是:經驗可復制。
類似的操作在汽車行業并不少見,包括大眾、寶馬、奧迪等車企也都相似的產品性質,高度相似的外觀、功能和配置,最典型的例子當屬大眾朗逸、寶來、速騰三款車型。
一方面,這種操作提升了原材料、零部件的共用,甚至是復用比例,進而通過大規模的采購壓低成本,提高毛利率。
另一方面,在產品研發之初,一套可復制的產品案例能夠為下一代產品降低研發成本。
據悉,在理想 L9 之后,理想 L8 至少節省了超過 80%的研發時間。
理想認為,L9 的設計布局在傳感器、驅動電機、熱管理、風阻上都達到最優的設計,并且 L8、L7、L6 與 L9 都是同臺之作,為此希望讓所有用戶都能享受到相同的技術,只是在不同的定位上,車身尺寸、配置、價格稍有差異,相當于在一款模范產品上做加減法。
言外之意,購車預算較多的消費者可以選擇大號產品,反之選擇小號產品,完全符合「有需求就有市場」的定律。
從「單一大爆品」向「大爆品組合」演變,李想的策略是將目標群體的增量空間「一網打盡」。
這背后,離不開理想產品思維的體征。
將蘋果公司視為自己的標桿,李想已經多次對外強調希望將產品做成蘋果爆品 iPhone 一樣的水準。
據《最話 FunTalk》爆料,在理想內部,李想總是會拿理想的一些像素與蘋果進行比對,包括簡潔的審美,甚至也曾要求公司全員都要讀《瘋狂的簡潔》,一些員工還被要求寫讀書筆記。
除此之外,李想也曾拿蘋果和戴爾的官網做對比:戴爾的網站頁面繁雜,蘋果則簡潔直觀,為此蘋果能夠做得更加出色。
其次,理想內部對于產品的定義采用的是「羅伯特議事法則」,就是讓所有人提出想法,然后再討論什么是消費者最關注、最需要解決、最能帶來價值的產品。
「開產品會時,我做的最多的事情是決定不做什么,拼命砍掉一些沒用的東西。」這是李想對于產品定義的態度。
用戶、技術和產品,在李想眼里,三者有著不同的權重。
如果說技術是在成本權衡后的選擇,那么用戶運營則更接近于產品本身,理想的產品特征是,希望與用戶保持清晰的供需關系,也就是你有買車需求,我能提供合適的產品。
李想認為,產品是商業的護城河,技術是產品的護城河,產品牽引著技術,又牽引了商業。
在經過上半場的激烈追逐,各大新勢力已經進入新一輪的產品更新換代周期,車企之間的競爭也已經是產品矩陣之間的「集團軍對抗」。
對于全球新能源汽車的決策者而言,需要做出一個明確無誤的判斷——即智能電動車產業已經跨過了「早期培育期」,進入到了一個「快速普及期」。
對理想而言,產品的定義能力,是核心競爭力。
為此,透過這場「理想式」套娃產品體系,我們也能從中窺探出李想背后的野心:
其一,隨著理想 ONE 的停產退市,理想 L8、L7 強勢入局,理想順利梳理出清晰的產品規劃路線,這是下半場車海戰略最重要的一環。
其二,身處在規模經濟的汽車產業中,理想精簡的 SKU 意味著帶來越少的成本規模,也意味著單一車型存在更高的銷售利潤,這代表著理想能夠更早的觸摸到盈虧平衡線。
02、政策收縮、產能受限,理想慌不慌?
在全球車企當中,李想認為產品做的最好的是豐田,其次是特斯拉。
豐田敢于放棄性能優勢,取消費者認為是實用的,舍掉 95% 的人認為無所謂的功能;
特斯拉雖然有很多不足,但也有很多產品創新,敢于砍掉傳統需求,用新穎技術試圖改變用戶。
綜上,李想認為好的產品在于完整性,以及成熟度,比如為了實現高性價比的奶爸車,李想選擇了增程技術路線。
成立至今一直堅持制造增程式電動汽車的理想,仍然沒有走純電動汽車路線。
眾所周知,增程式電動汽車除了充電之外,還能夠通過加油的方式來保持動力,因此續航里程相較純電動汽車更長,也符合李想所提出的「城市用電、長途用油」的用車場景。
雖然這項技術至今仍飽受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理想在寶馬、通用之后,首個將增程式電動車走通的車企。
理想汽車產品戰略總監張驍曾認為,增程式技術本身沒什么問題,只是使用場景不對,這才是產品失敗的原因,以至于現在市面上除了理想之外,AITO 問界、嵐圖、長安深藍紛紛加入增程賽道。
但如今隨著部分城市加速收緊增程式電動車的利好政策,增程式電動車或將成為「夕陽產業」。
以率先排除增程車上綠牌的北京為例,北京地區的增程式電動車始終需要使用燃油汽車的號牌指標。
與此同時,上海地區自 2023 年 1 月 1 日起,將針對插電式混合動力,包含增程式混合動力汽車,將不再發放新能源汽車專用牌照額度。
換言之,理想如今正在交付中的 L9 車型,與剛剛上市暫未交付的 L8、L7 車型,將在明年起正式變為「藍牌車」。
而現階段下單理想 L9/L8,未在年底前完成注冊、上牌等一系列流程,那么即便用戶已經提前搖到了綠牌,也無法繼續上牌,只能重新通過拍賣的方式去獲得車牌額度,以及像燃油車一樣限行,繳納購置稅、車船使用稅等等。
根據上海最新一期車牌拍賣結果公示,滬牌均價超過了9 萬元,相當于這部分的用戶購車增程式電動車的成本至少也要增長 9 萬元。
除此之外,增程式混動車型的二手車價格也將受到影響。
比如上海地區的新能源專用牌照將視為一次性牌照,當轉讓、售賣或報廢后,綠牌將自動報廢,這也就相當于增程式電動車無法二次上綠牌,進而導致二手增程車型的大幅度貶值。
這無疑是消除了插混、增程式電動車區別于燃油車的購車優勢,而且這還是理想的一塊「心頭肉」。
乘聯會數據顯示,2021 年上海是理想上險量第一的城市,銷量達到6291 輛,其次是 6190 輛的杭州,而在今年 1-8 月份,杭州、成都、深圳依次占據了理想銷量前三,上海則以 3120 輛的成績位居第六。
雖然市占比例明顯下滑,但這對于理想來說,上海依舊是一個重要的銷量支撐,而且李想也在進行最后的沖刺。
據了解,目前理想內部已經優先加快上海地區的交付節奏。
除此之外,嵐圖、比亞迪、AITO 問界先后臨時調整購車政策、交付節奏,比如嵐圖已快速調整生產計劃,調配了 2000 輛混動嵐圖 FREE 及嵐圖夢想家緊急發往上海。
隨著理想產品線交付節奏的調整,背后也引發了關于理想產能規劃的問題。
目前,理想公開的兩個生產基地分別在常州和北京。
現有常州工廠的年規劃產能為 10 萬輛,正在進行二期產能擴建,擴建后該工廠年產能將升至 20 萬輛。
而北京工廠仍在升級改建中,年規劃產能為 10 萬輛,預計于 2023 年投產。
除此之外,理想曾在今年 1 月份出資4.3 億元拍下重慶 113.34 萬平方米的的二類工業用地,被外界視為理想計劃在重慶設立第三工廠,但該工廠預計在 2024 年之后才能正式投產。
從目前產能看,現階段的理想汽車已是「超負荷」生產。
數據顯示,理想汽車今年 1-9 月交付量為 86927 輛,以理想現有的 10 萬輛年產能計算,其產能利用率已處于超過 100% 的狀態。
為此,基于部分城市加速對增程式電動車的政策收關,以及現階段理想的產能窘境,對于理想 ONE 的停產退市,L 系列的快節奏推廣也就不難理解。
但如今的難題在于,僅憑這條看似產品序列清晰,實則極其被動的 L 系列,理想的勝算有多少?
03、吃下百萬量級的市場規模,理想有把握嗎?
在理想 L8 發布會的前半個小時,李想花了大量的篇幅講述理想汽車從 1 到 10 階段儲備的技術能力,包括自主研發能力、供應鏈能力和智能制造能力。
在此之后,李想開始思考 1 到 10 階段,千億營收規模的公司應該怎么做:
「企業要思考的,不僅僅是我們過去擅長什么,而是各方面綜合能力的必要性,并以此為基礎,讓自己的長板變得更長?!?/span>
「讓長板更長」,這意味著李想始終想要保留「奶爸車」的標簽,而理想 L9 在今年 9 月的破萬銷量數據,也證實了這個用戶群體的購買力。
從乘用車大盤上來看,上半年國內 SUV 并不是增速最快的單一領域,但卻是唯一一個消費能力、消費水平雙增長的細分市場。
具體來看,高端 SUV 增速(3.3%)與高端轎車(增速 4.0%)相當,中端 SUV 增速(7.5%)高于中端轎車(增速 3.7%),兩個數據表明高端消費群體對轎車和 SUV 的需求差異較小,但中端消費群體對 SUV 需求明顯高于轎車。
乘聯會數據顯示,上半年 SUV 市場銷售平均價(累計)達到 19.5 萬元,同比上漲了 0.4 萬元;并且累計價格指數為 109.4 點,與 2019 年同期相比上漲了 2.5 點,表明消費水平小幅上漲。
可以看到,來自中/高端 SUV 市場的旺盛需求,是推動 SUV 消費能力水平雙增長的重要原因。
從產品維度來看,正由于電動化與智能化對汽車行業的影響加劇,SUV 市場的「神車」時代也即將迎來終結。
盡管整個 SUV 市場銷量榜單的排名變化微乎其微——由哈弗、長安、吉利組成的自主品牌「御三家」依舊牢牢霸占著 SUV 銷量排行的前三,甚至本田、豐田、大眾等品牌旗下的 SUV 也同樣是榜單常客。
但隨著頭部 SUV 產品哈弗 H6、博越、CR-V、途觀終端銷量連年下滑,「神車們」在市場中的頭部效應正在下降。
SUV 是一個市場規模超越百萬輛的細分領域,任何一家新勢力如果能夠成功瓜分上述某款車型的市場份額,無疑將獲得指數級增長,這也正是理想 L 系列勢在必得的「基本盤」。
另一方面,以理想 ONE 為例,在豪華品牌舊車置換的排行榜上,理想 ONE 的占有率高達 30%,其中奔馳、奧迪、寶馬的用戶置換理想 ONE 的占有率分別為 7.6%、7.7%、6.7%。
面對消費升級的需求以及消費群體的轉變,眾多長期占據榜單前列且深入人心的產品,在日趨多元化的市場需求下正顯得愈發無力,這是理想 L 系列的機會。
中汽協預測,2021 年家庭用車的需求已達到571 萬輛,隨著三胎政策放開帶來的需求升級,這部分市場有望持續上升。
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21 年超過 75% 的母嬰人群家庭月收入在 1.5 萬元以上,超過 70% 的二胎家庭年收入在20 萬元以上。
言外之意,這一部分代表家庭用車的需求空間和消費水平的消費群體,占據了一定份額的市場空間。
但目前的市場在供給和需求的選擇上,卻呈現出錯位的局面。
首先,家庭用車的可選擇余地不大。
易觀分析報告指出,超過 70% 的家庭認為,很多車輛的空間(座位數量,座艙空間和載物空間),安全(輔助駕駛功能)和乘坐體驗(舒適度、智能座艙)無法達到均衡的產品力。
其次,部分能較好全方位解決需求痛點的六邊形產品,價格不菲。
由此來看,理想 L 系列這套覆蓋 20-50 萬元的組合策略,理論上能夠解決這種供需錯配的矛盾,甚至是具備由上到下打造出「大爆品組合」的可能性。
在理想的語境中,有一個詞叫「細分壟斷」。
李想認為,壟斷才是關鍵核心,而不是彼此爾虞我詐的競爭關系,所以初創企業需要找到一個細分市場,先壟斷,再擴大。
以理想 ONE 為例,早前三排座中大型 SUV 或許只是一個體量較小的細分市場,同價位銷量暢銷的豐田漢蘭達月銷量只不過八九千,緊隨其后的途昂也就六七千。
但對理想而言,一個用戶來源最穩定的藍海市場,如果能夠做到「認準」、「吃掉」、「放大」,理想 ONE 也能夠賣得比同價位同類型 SUV 更好。
在理想 ONE 功成身退之際,如今的理想 L9、L8、L7、L6,每一款車型都抱著「壟斷」的自信入市。
這就是理想 L 系列的野心與潛力。
接下來,就看理想能否在政策收縮、 產能受限的卡口上,積累一定體量的市場規模,并順利渡過到純電時代。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之心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87058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