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的小鵬 1024,在上周末的組織機構風波后開啟了。
周末被爆出的組織架構的變動,也被很多媒體稱為「小鵬汽車史上最大調整」,主要包括成立五大委員會(戰略、產規、技術規劃、產銷平衡、OTA),建立三個產品矩陣組織(E/F/H 平臺)。
但截止至 1024 當天,我們沒有看到小鵬官方對這次組織架構調整的聲明和解釋。1024 當晚,何小鵬本人也沒有透露與之相關的信息。
而拋開調整,回到 1024 本身,今年的 1024 日是小鵬歷屆 1024 日規模最小的「大日子」。
當然,規模大小與內容含金量并不劃等號。
這次 1024 日,小鵬依然拿出了目前國內第一梯隊的智能駕駛研發成果、智能座艙新功能,以及公布了小鵬匯天飛行汽車、機器人的最新進展。
但是,這樣的不匹配,依然讓我們開始去想一個以前想得甚少的問題:
小鵬的 1024 日缺失什么?
這是我們昨晚就想到的問題,但最終我們發現,問題的本質,其實是「小鵬現在還缺失什么」。
今天,結合 1024 日,我們一點點來說。
一、一路探索的智能
想要聊清楚缺什么,先來看看 1024 有什么。
作為小鵬汽車的「年度發布會」,1024 承擔的核心任務是「概括」過去一年小鵬汽車智能相關的研發成果,以及「預覽」未來 1-2 年,小鵬從智能駕駛到智能座艙,還包括智能出行/生活相關的探索。
1.首先是智能駕駛產品。
XNGP 智能駕駛系統,是小鵬汽車智能輔助駕駛的「終極大招」,何小鵬的目標,是在 2024 年用 XNGP 實現「全場景的、從車位到車位的智能導航輔助駕駛能力」。
那 2023 怎么辦?吳新宙則在昨晚詳細公布了明年 XNGP 的發版計劃:
2022 交付高速 NGP、記憶泊車、LCC、智能泊車;
2023 H1 城市 NGP 支持廣州、深圳,新增上海,且全國范圍內所有無高精地圖城市開放紅綠燈識別+直行通過路口能力;
2023 H2 在大部分無高精地圖城市開放變道、超車、左右轉能力;
2024 XNGP 全場景打通。
XNGP 發版計劃有個很明顯的特點:只按小鵬研發進度走,不依賴開圖進程。這也符合何小鵬在 G9 發布會上提到的「不依賴高精地圖,也能實現全場景輔助駕駛」。
這種強調長期優化、長期成長的風格,也延續到了 XPilot 體系下的車型——是的,一直到 2024 年,XPilot 各版本車型也有升級計劃:
G9 Pro(單Orin/無激光雷達):交付即有高速 NGP、記憶泊車、LCC、智能泊車;2023 下半年提升高速 NGP、VPA 停車場記憶泊車、LCC 性能,以及優化高速 NGP 策略。
P5 P(單 Xavier/有激光雷達):2023 上半年開放深圳、上海高精地圖+提升城市 NGP&LCC 功能+開放紅綠燈識別/車道級導航;2023 下半年優化高速 NGP 策略。
即使是古早的 XP3.0 車型,也就是 P5 和 P7 的 E 版,目前也起碼規劃到了 2023 年下半年的發版。
而從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落地的城市輔助駕駛 CNGP,何小鵬認為這標志著小鵬汽車走過了「輔助駕駛上半場」——下半場的主要「戰役」,他認為是 2023-2025 年的「全場景輔助駕駛」,以及 2025 年之后,向全面自動駕駛進發。
基于這樣的判斷,昨晚吳新宙則給小鵬汽車的智能駕駛產品,立了幾個flag:
沒有高精地圖覆蓋的導航輔助駕駛要做到「全國都能用,全程都能用」;停車場導航輔助駕駛要做到「每天都能用」;高速/城市 NGP 要做到「堪比老司機」。
2.支撐 flag 的,是體系研發能力。
聊到體系研發,這也是昨天 1024 發布會全場,最能體現小鵬「肌肉儲備」的環節。
XNet,這是小鵬汽車正式公布的自家感知架構,不過由于 1024 更像是一場「技術發布會」,所以吳新宙并沒有像特斯拉 AI Day 講得那么硬核,而是強調了 XNet 的幾個技術特點:
多相機/多幀感知、實時生成「高精地圖」的靜態感知能力,以及更強的 360 度感知/博弈/變道能力——總結下來,XNet 的公開更像是從產品維度去講,而不是技術,理解門檻明顯更低。
比如,吳新宙會不斷強調 XNet 的「效果」,以及優化的「目的」,而不是講晦澀的技術原理,像是博弈能力、精準識別、安全性更高,這樣更易懂的表述。
XNet 是最容易量化的「肌肉」,它背后是小鵬的標注、訓練能力。
我們也第一次看到了小鵬有關這兩項能力的關鍵數據:
為了支撐XNet的進階能力,標注工作量達到了 2000 人/年(每天 8 小時每年 250 天)、每臺 2.4P 算力的服務器單機訓練時長達到了 276 天。
最后,初期在車上部署 XNet 所需的算力,達到了單顆 Orin-X 的122%。
為什么說初期?因為一個完整的閉環不僅有標注、訓練,還有仿真、優化、部署,等等。
其實小鵬昨晚展示的體系能力,現在已經成為了各家車企全棧自研的標配,項目類似,比拼的本質上是速度和效果,也就是可量化的數字。
比如小鵬不是第一個提出全自動標注系統概念的車企,但小鵬的自動系統效率號稱提升了 4.5 萬倍的效率;比如部署動態 XNet 所需算力,小鵬已經從 122% 優化到了 9%——質的飛躍。
3.除了智能駕駛,還有智能座艙。
G9 首發搭載了小鵬的全場景語音 2.0 體系,主打效率至上的「更快更自由」,號稱是「行業首個全車全時人機交互系統」。
然后是等同于 iOS「捷徑」的自定義智能場景功能。
為什么說「等同」?因為我們認為智能場景的本質是全車功能的完全聯網、完全打通語音控制——換句話說,擁有全功能捷徑化組合能力的汽車,才有資格叫做真正的智能汽車——所以等同并不是貶義詞。
有意思的是,小鵬公布的 DEMO 里面展示了這樣一個能力:在你特定時段上車的時候,G9 支持自動將你已經下班的消息發送給老婆,然后告訴她你的位置——設定了這條捷徑的朋友,一定都是顧家的好男人吧。
4.最后是機器人和飛行汽車。
不出所料地,機器人和飛行汽車依然在探索中。
之前公布的機器人「小白龍」已經非常接近商用產品,但依然處于實驗室狀態。和此前的版本相比,迭代版升級了六軸機械臂、AR 投影、液態硅膠表皮、新一代 AI 單元、狹窄環境避障能力,等等。
至于飛行汽車,小鵬匯天這次展示了另一個全新的產品形態,更強調「陸空一體」,也就是「飛行」、「汽車」我全都要:
目前這個版本的飛行汽車已經進入騾車階段,原型整備質量 1936 公斤。
看上去并不重,但何小鵬表示,想要讓兩噸重的汽車飛起來,需要比跑起來最高 15 倍的動力,以及更高動力密度輸出的電池,目前市面上沒有成熟產品。
二、缺什么?
前面鋪墊了足足 2500 字,并不是我們水文,而是 1024 的確帶來了很多干貨,小鵬汽車昨晚展示的,與智能相關的能力、思考、決心,都值得仔細分析。
但也正是我們昨晚只看到了智能,才會覺得 1024 缺了點什么。
而 1024 日所缺失的,其實也正是小鵬汽車所缺失。
1.用戶
昨晚發布會一結束,有一大批車主涌到前臺,興奮地和何小鵬合影,場面非常熱烈。
但我們依然認為,這場 1024 發布會缺乏用戶參與度——乃至小鵬汽車很多關鍵場合,都缺了一點用戶氣息。
先聊 1024,當我們討論全球新造車的時候,1024 是和 NIO Day 放在一起的國內兩大有固定名字的發布會,甚至會和特斯拉 AI Day、Cyber Rodeo 等發布會一起出現在話題中。
但縱觀四屆 1024,車主往往擁有固定的座位,固定的合影環節,但沒有固定的參與度——即使是 2020 年疫情肆虐的美國,特斯拉依然給股東車主們安排了 300 臺 Model Y,讓他們用按喇叭的方式與馬斯克交換情緒——蔚來就不用說了吧。
這樣有區別的形式,也造就了 1024 與友商發布會給人印象的差異:
蔚來的各種面對面,往往是牛屋里車主聚會,然后「順便」和官方溝通,NIO Day 則是車主年度聚會,然后李斌最后「順便」上臺發發新車;特斯拉除了 AI Day 以外的活動,則都是全球社交媒體的狂歡、車主的大 Party。
而小鵬 1024,則是正經的、規矩的發布會,分享技術、發布產品,但少了用戶的歡笑——發布會結束集體合影的笑,我們認為不算。
2.產品
是的,即使1024干貨足夠多,我們依然覺得少了一些真正激動人心的產品,一些足以讓我們說出「臥槽」的名字。
比如新車。
截止到今年,1024 沒有與小鵬史上任何一款新車的任何一次發布會重疊——這首先是小鵬自己的安排,希望將 1024 打造成一場純粹的技術盛宴——但有選擇就一定會有結果。
與車型傳播堅決錯開,最終的結果是 1024 失去了「標志性」。我們會討論「今年 NIO Day 發什么車?」,但 1024 是失焦的,它豐富、深刻、有前瞻性,卻沒有引爆點。
再比如具體的技術產品。
特斯拉也沒有專屬、特定的車型發布會,每一次發布會都隨著馬斯克心意起個新名字——但真正引起全網討論的特斯拉發布會,一定是發布了某款特定產品的,比如 Model 3 Launch Event。
比如 Cyber Rodeo 后期討論度下降,因為那本質上是工廠開業搞的派對,而 4680、Cybertruck、SEMI 當時都沒有以「產品」的形式發布,只是馬斯克情到濃時多說幾句。
同樣地,今年 1024 也缺乏更具體的產品。
這主要來源于 G9 上市,這款家族旗艦帶走了太多的流量、干貨、賣點,以至于今天的 XNet,看上去有點像 G9 XNGP 的延伸技術講座。
于是就又回到了上文提到的:一家新造車頭牌企業擁有固定命名的發布會,其實應該與新車、與產品有更多聯系,這與風格無關,但與聚焦和討論強綁定。
3.態度
我們等了很久,都沒有等到小鵬官方對于組織架構調整的表態,也沒有等到何小鵬在個人微博表態。
直到看完 1024,我們突然發現,小鵬汽車的發布會,態度也是不多見的。
這里寫的「態度」,其實更應該叫做「說漏嘴」——比如今年粵港澳車展何小鵬想向余承東扔的那只鞋,就是經典的「說漏嘴」——用玩笑表達演講稿中本不會有的情緒。
科技圈有大量這樣的例子,比如雷軍,余承東等等;馬斯克更是有著數不盡的名場面;李斌雖然在 NIO Day 上四平八穩,但依然會在各種面對面里面說一些讓同事們嚇一跳的話,這種叫說漏嘴。
甚至于,一些年度大事件、發布會,某種特殊的職能,就在于讓演講者「說漏嘴」,傳遞一些真實但又在會議計劃外的信息,然后以重要場合太激動的原因,撫平組織內外的波瀾。
然而 1024 少了點這樣的態度。
態度會帶來什么?會帶來質疑,比如李斌的油車觀點、余承東動不動吊打百萬級豪車、馬斯克火星那么大的嘴巴;也會帶來很多車企控制不了的討論。
但最重要的,是態度會帶來真實感。
三、反思
行文至此,我們突然想起 G9 發布會第二天媒體溝通會上何小鵬說的一句話:大家今天的提問都比較溫柔。(大致如此)
我想,之所以大家都比較溫柔,部分原因在于小鵬以往的發布會提問是不那么歡迎「激烈」的。
不歡迎「激烈」,很多人覺得沒有問題。但在一個革新的年代,這也意味著某一個體系是不開放的、不自省的、拒絕批評的,進而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
迎接挑戰,原本就是「創新」的前置。
回到這一次的 1024 日,在前往會場時,我們其實充滿了期待——小鵬的組織機構調整 10 月21 日已經內部發文了,理應在這么重大的發布會上有所回應。
但最后并沒有,并沒有展現出與以往不同的姿態與話術。
小鵬內部的朋友,或許覺得還需要一點點時間。只是,去看某職場社交軟件的小鵬專區,去看知乎、微博等公開領域的討論,無論是外部還是內部,大家都期待著小鵬能夠在公開場合更大膽、更公開,更直接地去披露這樣的改變。
也只有這樣的披露,才能真正讓人意識到組織機構大變動背后的反思。
是的,反思!
無論是高層的價值觀統一,還是用戶關系維護、媒體溝通方式、產品服務體系等等,大家都需要全新的「話術體系」來接受全新的「名正」。
名正言順!「言順」同樣可以推導出「名正」
希望今后小鵬的發布會提問不再「溫柔」。
以上。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電動星球News蟹老板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87587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
相關圈子